云南省心理衛(wèi)生中心(650301)錢俊 張波婷 劉佳佳 芮金燕
艾滋病恐懼癥簡稱為恐艾癥。該種疾病可謂是一種能夠治療但尚無法痊愈的慢性疾病[1]。艾滋病恐懼癥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心理疾病,臨床上對該疾病一般使用藥物治療[2]。為了提高艾滋病恐懼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采用了丁螺環(huán)酮對其進行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間在本院收治的64例艾滋病恐懼癥患者作為臨床試驗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男性患者為30例,女性患者為34例,平均年齡為38.19±11.24歲;平均病程為13.21±22.23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艾滋病恐懼癥符合標準,其HAMA評分檢測均>15分。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以前,均停止使用原有的焦慮藥物至少兩周以上。
1.2 治療方法[3]受試者在接受治療以前應當經過兩周的清洗期。在治療前及治療以后的第一、三、六周末評定HAMA與TESS。實驗組患者的藥物起始劑量為每日5mg,每日三次,而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藥量。在1~3周以內應當將藥物劑量加到每日20~45mg。對照組患者每日的藥物起始劑量為1mg,每日兩次,而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藥量。在1~3周以內應當將藥物劑量增加到每日4~8mg。
1.3 評定標準[4]以HAMA作為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痊愈減分率<75%,顯著進步表現(xiàn)為50%~75%,進步表現(xiàn)為25%~49%,無效表現(xiàn)為≤25%;與此同時,經過TESS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對比(±s)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對比(±s)
時間 實驗組 對比組總分 總分治療前 28.47±4.89 27.42±4.56治療后一周 25.12±6.45 24.45±5.96治療后三周 19.87±6.14 18.92±6.02治療后六周 14.02±6.8 13.91±5.99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經過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單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對比,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參見附表。
2.2 不良反應對比 經過TESS評分,實驗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應為便秘、口感、失眠、頭昏。但其不良反應例數(shù)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并且沒有嗜睡反應,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藥物治療前后對所有患者的血尿便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臟功能以及心電圖等均進行檢查,未見任何異常。
為了提高對于艾滋病恐懼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采用了丁螺環(huán)酮對其進行治療。丁螺環(huán)酮治療艾滋病恐懼癥的臨床效果更好,且具有副作用小、起效快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