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九醫(yī)院(330000)鄒水泉 萬青
黃疸性肝病屬于肝炎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出較高的發(fā)病率,治療較為復雜,如果治療遲緩,患者較易出現(xiàn)肝硬化以及肝腹水等系列惡性疾病[1]。臨床針對此類患者主要選擇傳統(tǒng)保肝治療的方法,為了分析選擇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完成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急性黃疸性肝炎患兒,選擇聯(lián)用甘草酸苷注射液的方法完成治療后,療效評價理想,現(xiàn)將臨床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急性黃疸性肝炎患兒98例。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完成肝炎患兒隨機分組。A1組(49例)男29例,女20例;患兒年齡范圍為3~12歲,患兒平均年齡為(6.2±3.3)歲;甲型肝炎患兒23例,乙型肝炎患兒25例,混合感染患兒1例。A2組(49例):男30例,女19例;患兒年齡范圍為3~10歲,患兒平均年齡為(5.9±3.2)歲;屬于甲型肝炎患兒25例,屬于乙型肝炎患兒22例,屬于混合感染患兒2例。對比兩組急性黃疸性肝炎患兒的一般資料,臨床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針對A2組患兒,選擇葡萄糖注射液(5%,150mL)+肌酐(0.2g)+維生素C(2.0g)對患兒進行治療,對患兒實施靜脈滴注,1次/天。選擇茵梔黃注射液(10mL/kg)進行治療,1次/天,對患兒的治療療程為2周。針對A1組患兒,在A2組患兒治療基礎(chǔ)上,選擇選擇葡萄糖注射液(5%,150mL)+復方甘草酸甘注射液(40mL)進行治療,對患兒實施靜脈滴注,1次/天,對患者的治療療程為2周。
1.3 療效判斷標準 主要根據(jù)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及肝功能與血脂等檢查結(jié)果進行療效判定[2]。顯效:患兒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患兒的肝功能指標全部恢復正常;對患兒實施肝臟彩超檢查,未出現(xiàn)異?,F(xiàn)象;有效:患兒臨床癥狀獲得緩解,同準備治療前進行比較,肝功能指標下降的程度為50%;無效:患兒臨床癥狀以及肝功能指標均未獲得任何的改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5.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卡方檢驗以率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P<0.05為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A1組:顯效:36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96%;A2組:顯效:25例;有效: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9.39%;A1組高于A2組明顯(P<0.05)。
2.2 肝功能指標 完成2周治療后,同準備治療前進行比較,兩組肝炎患兒肝功能指標獲得顯著改善(P<0.05);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具體見附表。
附表 A1組與A2組肝炎患兒肝功能指標臨床對比 (±s,μmol/L)
附表 A1組與A2組肝炎患兒肝功能指標臨床對比 (±s,μmol/L)
注:同治療前進行比較,*P<0.05;同A2組進行比較,&P<0.05
組別 n ALT AST TBI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1組 49 531.6±102.7* 36.2±19.6*& 417.9±82.6* 80.8±20.5*& 36.3±14.5* 16.5±9.2*&A2組 49 522.4±107.3 62.8±17.6* 415.7±51.2 79.7±22.5* 53.5±23.9 25.5±10.2*
復方甘草酸苷能夠發(fā)揮抗炎以及對患者自身免疫進行調(diào)節(jié)等系列作用。此外能夠有效避免出現(xiàn)肝纖維化現(xiàn)象,最終顯著將轉(zhuǎn)氨酶降低[3]。聯(lián)用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同單用治療相比,能夠獲得顯著治療效果,并且表現(xiàn)出較高的治療安全性,顯著縮短患者的病程。在本次對比研究中,兩組急性黃疸性肝炎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96%、69.39%,組間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P<0.05);在肝功能指標改善程度方面,A1組患兒優(yōu)于A2組患兒明顯(P<0.05)。從而有效證明聯(lián)用復方甘草酸苷對患者治療后,能夠獲得顯著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