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各種思想文化與觀念形態(tài)的歷史積淀,一脈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理應在各個時期都得到重視,但為什么當前我們要突出強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您認為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潘文莉:我想先舉個例子,我們在建房子時,要想蓋得比較高,就要將地基挖得深,打得牢,當我們在建房的過程中或者建房完成后發(fā)現(xiàn)“地基”并不夠堅固,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嗎?在我看來,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好比是民族的“根基”,如果保護不好,傳承不利,就可能會影響國家發(fā)展的速度與發(fā)展的成果。過去,我們曾一度埋頭發(fā)展經濟,解決各自的溫飽問題,當我們抬起頭來時,發(fā)現(xiàn)彼此是如此的陌生,甚至失去原本的“信任”和“關心”,物質生活富裕,精神世界卻空前匱乏,樓層還在拔高,地基卻岌岌可危。社會是如此,學校也是如此。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的課程改革越來越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意圖從我們民族的根系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向上生長的力量。
《中國教師》:您認為在教育領域,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價值?
潘文莉: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社會倫理的總和。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對個人人格的全面構建上,讓他能夠處理好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因為傳統(tǒng)文化講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
現(xiàn)在,產業(yè)化的教育模式讓學校的人際交往帶上濃重的功利色彩,學校管理者、教職員工、學生之間少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溫暖寬厚,而多了許多數據量化的冰冷堅硬。領導用數據表格要求教師、評價教師,如一周至少要和學生談幾次話,至少聽幾次課等。而教師也會用數據表格來給學生排名,至少一月更新一次。過度強調數據帶來的后果是無法數據化的內容被過度弱化,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倫理構建就很容易被漠視,甚至被忽略不計。同時,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意圖保護了我們人倫關系的底線,對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則對我們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中國教師》: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經典誦讀”的培訓班與“讀經”活動,您是怎樣看待它們對學校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的?
潘文莉:我也接觸過一些“經典誦讀”與“讀經”活動,參加對象多為低年級學生。我認為,這些培訓班和“讀經”活動與學校的教育工作幾乎沒有什么關聯(lián),不會對學校教育工作產生太大的影響?!白x經”活動一旦跟學校教育在時間上有沖突,絕大多數的家長就會自動地回歸到學校教育中來。而“讀經”的方式也很枯燥乏味,常常就是讓學生讀一些文章,如《千字文》、《弟子規(guī)》,單純地背誦,學生根本不能了解文章的內容,不能明白字句的內涵,很難如辦學者所說的那樣“潛入孩子的靈魂”。而且,經書已有的話語體系與我們現(xiàn)今的話語體系完全不同,對學生來說,這些不知所云的句子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基本思維,更不用說行為模式了。因為是課余“見縫插針”的活動,所以學生對這些學習內容很少有回顧、感受的時間,不能真正地了解這些文化經典的內涵,流于形式,稱不上對優(yōu)秀文化真正的“傳承”。
但某些家長對“讀經”活動的熱衷也讓我們在體制內的教師看到家長在教育方面的訴求,看到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心已從單純的“成績”到兼顧“人品”的轉移。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它將鼓勵我們教師要更好地落實“教書育人”的原則。
《中國教師》:一些學校會將《四書五經》、《弟子規(guī)》等國學經典帶進課堂,您是如何看待“國學經典進課堂”這一現(xiàn)象的,在貴校有沒有類似的活動,效果如何?
潘文莉:我們學校的領導很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校的特色之一就是“武術”。而且,學校也實行過“國學經典進課堂”活動,組織一些資深教師選編教材,在操場的一角豎起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字經”浮雕,布置一個讀書角。學校會在每天上課前,在下午1點15分時讓全體學生跟著廣播朗讀,內容有《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初高中學生必背的古詩詞,目的有二,所謂“一箭雙雕”,一是希望學生久讀成誦,擁有古典文化的涵養(yǎng),二是借此讓學生在下午1點30分上課前能早點靜下心來。
對這樣的活動,大部分教師與學生采取消極對待的態(tài)度,這種統(tǒng)一的行動不久就會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時間,它會占用大家的休息時間,引起人們的反感,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生沒有對古典文化知識的強烈需求,這并沒有與跟修學分或升學直接掛鉤,再加上活動方式的枯燥、單一,缺乏趣味,使得學生學習的內、外動力不夠。
換一種方式,換一個時間,效果可能就會大不相同。有些初中教師會把高中語文中的必背書目讓學生在初中課堂上就學會背誦,并在班級中開展競賽,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游戲優(yōu)勝的快樂,等到高中,也會省去很多力氣。比如背誦《琵琶行》,很多高中生覺得苦不堪言,而那些在初中時就會背誦的孩子就會沾沾自喜,這可以說是這些初中教師將國學經典帶進課堂產生的一些積極影響吧。
通過以上一些實踐,我們了解到有很多學生對國學經典還是非常有興趣的,只是在時間安排、開課形式和獎勵機制上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我們也進行了適當的改進,取得較好的效果。
《中國教師》:您認為貴校是如何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結合起來?
潘文莉:我認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絕不僅僅是讓學生背誦一些經典名文,如果是這樣的話,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是枯木、死藤,硬讓孩子們扛著上路,是對他們精神的折磨和人格的不尊重。傳統(tǒng)文化是活的,應該存活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善念之中,而學校教育要做的就是將它喚醒。說教可以少一點,再少一點,而多一些行為的示范。教師要先修正自己,敦厚自己,放下急功近利之心,以優(yōu)良的人品感染和教育學生。
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我校的地理教師林元龍,采集編寫了《感受甌越文化》和《甌越民俗和民間工藝》兩本書,讓學生了解溫州地域文化的源頭和特色,也成為學校高一年級和初一年級的校本課程教材。中國傳統(tǒng)非常講究“正宗”,它代表我們對自己宗族歷史的珍視,能給我們帶來自豪感和責任感。我們鼓勵學生做家族歷史的“研究性學習”,采集編寫三代以上的“家族譜系”。我們也開發(fā)了一些選修課程,如楊儒麥老師的《溫州的巷弄文化》,帶領學生尋訪散落在巷弄里的歷史人物;俞紅娟老師的《經典和流行之間》,探索現(xiàn)代流行歌曲對古代詩詞的繼承和發(fā)揚;我自己也開發(fā)出了《好詩共欣賞》,借古代詩歌這一載體讓學生體會中文語言的優(yōu)美和詩人生命的真淳。初中階段的教師要利用校本課程讓孩子們學習童謠,玩過去孩子們玩過的游戲,結伴品嘗溫州的傳統(tǒng)美食,觀賞民間藝人的手工藝作品,參觀民俗博物館等。
在我們加深對自己了解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珍視自己、提升自己。
《中國教師》:語文教學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主渠道,您認為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推薦學生閱讀哪些書籍,怎么讀?
潘文莉:傳統(tǒng)文化無處不在,只要是中國的,總能讓我們找到它的文化源頭。我認為,語文教師在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中要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這是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值得傳承,就是因為它具有“不死的靈魂”,能夠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保持生命的鮮活。例如,在古典詩歌鑒賞的教學中,我會以馬斯洛的“人生五境界”來分析詩人的內心追求,提示學生其實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一樣,“活著”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通過典雅美麗的詩句感受詩人鮮活的生命脈動。
為了增加一些文化知識,提升我們對古典文化的欣賞能力,我會推薦高中階段的學生閱讀一些蘊含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如反映封建時代的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前八十回),輔以《蔣勛說紅樓》,一共八本,可以顛倒順序,錯亂翻看。蔣勛先生的書好在不是做高深艱澀的考證,而是讓我們了解世態(tài)炎涼、人心幽妙,既教會我們洞察人性,又熏染我們悲憫善解。
我還會推薦學生讀讀葉嘉瑩先生的《好詩共欣賞》、《唐宋詞十七講》等詩歌鑒賞系列。葉先生在古典詩詞方面造詣深厚,學貫中西,常常借鑒西方文藝理論來解說詩詞的美學原理,讓我們以往重感受而輕邏輯的鑒賞方式有一種有章可循的方向感,而她對詩人心路歷程的描述更讓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具有的鮮活生命。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余秋雨先生的《問學》、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這些書可以讓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精神成長的歷程,感受我們民族的智慧和風骨,“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懷是我們讀書的原點,也是終點。
這些書,我的建議是要慢慢地讀,于會心處做個記號,摘錄一點,做做筆記,收獲會更大一些,關鍵是不能貪多,要對作者做些準備工作,事先進行了解,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有助于我們耐心謙遜地閱讀這些圖書,把握文中內容。早年時候,我還看過臺灣蔡志忠先生的系列漫畫,印象最深的是莊子,線條簡潔,形象詼諧,其言行更是玄妙難解,引發(fā)我產生很大的興趣。蔡先生幾乎把中國古典的所有經典都畫了個遍,《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兵法》、《菜根譚》、《白蛇傳》、《世說新語》……一般想得到的都會有。喜歡漫畫的同學可以找來看看,輕松之中增長見識。
《中國教師》:您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哪些寄語?
潘文莉:風行水流,清潔靈動。大教無形,大音希聲。如風行水流,并非刻意為之,是一種自然律動,我們要做到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諧美好,人心回歸到平靜愉悅,尊重每一個個體的自然生長,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而輸掉民族的未來?!俺鲇倌喽蝗尽钡漠吘怪挥泻苫ǎ挥星鍧嵉沫h(huán)境,才更容易培養(yǎng)出高尚的人品。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