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慧麗 劉永杰
廣州地鐵5號線列車是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直線電機車輛,從設計、工藝到實際生產過程,與以往車型區(qū)別很大,其車輪的加工更是不同于一般地鐵。其車輪需全身加工,加工內容較多,具有工藝復雜、精度要求高、加工時間長、技能水平高等特點。通過對該車輪的加工試驗,主要實現以下兩個目的。
(1)通過車輪加工工藝試驗,驗證車輪加工程序的正確性、刀具和工藝的合理性及工裝夾具的可靠性。
(2)根據車輪壓裝試驗的數據反饋,對車輪內孔表面粗糙度及加工紋理進行改善,滿足壓裝力、壓裝曲線及EN 13260標準的要求,積累試驗數據,改善工藝方法。
根據車輪加工部位和車間工藝裝備加工能力,參照以往車型車輪加工工藝情況,初步確定以下工序進行廣州地鐵5號線增購車輪的加工。
(1)車輪內孔加工。車輪需進行車輪油溝、內孔精加工。根據以往廣州地鐵和北京地鐵昌平線車輪壓裝的經驗,此工序的加工試驗在普通立車上進行,用成型刀加工油溝,用普通車刀做半精加工,最后用加工中心鏜刀精鏜車輪內孔。
(2)車輪全身加工。該步工序加工工步繁多且較精密,該工序在立式鏜銑數控車輪加工中心上首次全部加工,車輪加工程序需重新編制。具體加工程序試驗:將新編制的程序在數控車輪加工中心上編譯查錯,將程序空運行一遍,設定在單步運行模式,運行倍率在20%以下,仔細觀察運行路線與程序設定有無出入,隨時記錄,以備更改;在空運行合格的基礎上,裝夾毛坯車輪,單邊留1 mm余量進行試切,試切過程中,程序需在單步運行模式,運行倍率在20%以下,注意加工過程中刀具是否干涉、切削參數是否合理、加工部位尺寸及表面質量是否合格等,并隨時記錄,后續(xù)改善;在留余量試切合格的基礎上,裝夾毛坯車輪,按照車輪成品加工程序進行加工,直至加工質量滿足圖紙要求。
毛坯車輪外形見圖1。
車輪加工工藝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根據前述分析的工藝,廣州地鐵5號線車輪加工工藝按前述步驟進行。
用成型刀加工油溝,用普通車刀做車輪內孔的半精加工。鑒于此階段加工工藝已經較為成熟,不再用報廢車輪試加工,直接用現車車輪加工。車輪加工尺寸見圖2。
因輪對壓裝時按照基軸制選配,故加工車輪內孔尺寸要求比較嚴格,不但要考慮內孔尺寸,而且還得考慮裝配過盈量;事實上普通立車比較老舊,用光刀加工內孔的工藝不能控制過盈量(0.18~0.25 mm)。又因車輪注油孔已加工完畢,必須先將注油溝稍作加工,最后在精加工時刀具才不會因斷續(xù)加工影響精度。最終車輪內孔加工工藝確定如下。
在普通立車上粗車內孔至φ1740-0.2mm(見圖3)→將注油溝加工深約1 mm→精鏜孔(見圖4)→加工倒角、注油溝(見圖5)→120#砂紙打磨內孔(見圖6)。
圖1 毛坯車輪外形
圖2 車輪內孔及注油溝尺寸
精鏜時為省去車輪找正,在精鏜前用探頭進行了零點修正(見圖7),在后續(xù)加工時發(fā)現精鏜后的內孔呈現橢圓現象,分析認為鏜削加工余量不均勻,需增加粗鏜工序(見圖8)。
增加粗鏜工序后,橢圓現象消除。精鏜余量為0.1~0.15 mm。車輪加工完畢后,經技術、質檢人員首件鑒定,各部尺寸均符合要求。
此外,由于輻板孔已經加工完畢,且要求定位銷孔的位置度為0.1 mm,普通立車粗加工內孔時,必須調整滾動圓踏面跳動≤0.05 mm,輪輞跳動≤0.10 mm。因車輪內外輪輞面都已加工完畢,在調整輪輞跳動時需加千斤頂輔助。
車輪需進行全身加工,也就是除車輪踏面外的內外側輻板、內外側輞面等均需進行車削加工,車輪毛坯見圖9。
廣州地鐵5號線車型車輪在數控車輪加工中心上需進行外側輪輞、車輪內外側輻板及過渡圓弧、輪裝制動盤定位銷及螺栓安裝孔、車輪內孔、注油孔槽、磨耗線等部位的加工,車輪加工后的形狀見圖10。
車輪全身加工需分為兩個工序:正裝工序(以內輪輞面定位)和反裝工序(以外輪輞面定位)。
2.2.1 正裝工序
相對于北京地鐵昌平線車輪來說,廣州地鐵5號線車輪輻板結構較簡單,過渡圓弧少,相接平整圓滑。但車輪直徑較小,輻板空間較小,部分車刀的適用受到限制。開始商定使用“C_ROUGH”粗車刀進行粗加工,后使用T19圓刀片車刀精加工輪廓,后因粗車刀與輪輞及輪轂干涉,增加“FB53”車刀加工輻板面。在編程時將車刀連接處均“過切”一段,使接刀較自然,無臺階。
圖3 內孔粗車完畢
圖4 車輪精鏜
圖5 加工倒角、注油溝
圖6 打磨內孔
圖7 探頭修正零點
圖8 增加粗鏜工序
圖9 車輪毛坯
圖10 車輪加工后的形狀
正裝加工(見圖11)完畢后,用樣板及卡尺測量,符合圖紙要求。需修改的是精車余量0.5 mm稍大,T19車刀加工時會纏屑,改為0.3 mm較為適宜。
2.2.2 反裝工序
車輪反裝工序(見圖12)加工部位較多,在正裝加工調試成功的基礎上,輻板加工部分基本沒有問題。當輻板精加工最后倒R5 mm圓角時,發(fā)現鐵屑較大,停車發(fā)現輪轂R5 mm過渡圓弧過切,后將程序修改。
為驗證車輪全加工程序中輻板孔加工程序,用廢車輪進行試驗。經驗證,程序基本合理。加工過程內容如下:輻板螺栓安裝孔采用U鉆加工,輪裝制動盤定位銷孔采用U鉆和鏜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加工,U鉆鉆頭和鏜刀刀片材料采用的硬質合金,相較于普通鉆頭和鉸刀不僅刀具消耗降低、加工效率提高,而且精度也有了很好的保證,使加工精度保證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圖11 車輪正裝加工部位(粗實線為加工面)
圖12 車輪反裝加工部位(粗實線為加工面)
從程序的初步編制完成,到程序驗證結束,期間程序的改動量較大,在編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也較多。
(1)在加工圓弧等過渡面分兩刀時,在接刀部位需要多走一段距離,使接刀較自然,不留接刀痕或臺階。
(2)輻板過渡圓弧編制時,需注意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的確認,改動程序較大時,應時刻注意。此次車輪輪轂過渡圓弧R5 mm的過切,即屬此種情況。
(3)加工程序因工藝調整改變,不同時間改正的程序版本要明確標識,機床驗證過的程序跟電腦中的程序也要明確標識,不能混淆。
(4)每次進行修改程序或重新拷貝到機床上的程序,都需要進行驗證,單步運行,20%以下的運行倍率。
廣州地鐵5號線車輪加工在DMG車銑中心上加工,車輪上裝有輪裝制動盤,該種結構是繼北京地鐵昌平線后,第2種采用該設計結構和加工組裝工藝的輪對,進一步鞏固全加工車輪的加工工藝能力。
廣州地鐵5號線車輪全加工的成功,充分利用了加工中心多軸聯(lián)動、高精度、高效率及作業(yè)內容適合工序集中的特點,將原來分散在普通立車上的工序加以集中,不僅提高了車輪的加工精度,而且生產效率也提高了3~4倍,為以后和車軸的互換性奠定了基礎。改寫了以往車輪只能由半成品→成品加工的歷史,開啟了車輪由毛胚→半成品→成品的加工線路。為后期高寒動車組車輪的自制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積累了經驗。
[1] 薛源順. 機床夾具設計[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2] 崔兆華. 數控加工工藝[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鄭修本. 機械制造工藝學[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