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李葆嘉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97)
心智語義場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學術背景*
——揭開“結構主義語義學”的第一個謎
孫曉霞 李葆嘉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97)
通常認為,結構語義學理論是將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延伸至語義領域而產生的。本研究嘗試揭開“結構主義語義學”的第一個謎:語義場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學術背景。根據文獻梳理:(1)伊普森(1924)首次提出語義場理論,魏斯格貝爾(1927)進一步加以闡述;特里爾(1931)提出的聚合場和波爾齊希(1934)提出的組合場,構成了完整理論;(2)馬賽克模式和星狀模式是語義場的兩個典型模式;(3)心智語義場產生的學術背景是新洪堡特主義、民族心理學思潮和格式塔心理場論。因此,我們認為,心智語義場理論本質上是“新洪堡特主義語義學”,而不是“結構主義語義學”。
心智語義場;新洪堡特主義;民族心理學;格式塔場論
語義研究來源于對意義的思考,西方的語義研究肇始于古希臘“名實之爭”。作為西方語言學的原典,特拉克斯(D. Thrax)的《讀寫技藝》(TéchnēGrámmatiké)包括語音韻律、詞語解釋、熟語講解、詞源探討、類比規(guī)則歸納和文學作品評價6部分。其中的“詞語解釋、熟語講解、詞源探討”屬于語義研究。此后,瓦羅(M.T.Varro)在《論拉丁語》(OntheLatinLanguage)中將拉丁語研究分為詞源學、形態(tài)學和句法學3個分支,詞匯語義研究包含在詞源學中。19世紀中期,西方語言學形成了語音學(Phonology)、形態(tài)學(Morphology)和句法學(Syntax)的3分格局,語義的研究從中消失了。
在歐美,語義研究成為語言學的一門獨立分支學科有兩個里程碑。第一個里程碑是,1825年,德國歷史語文學家瑞希格(C.K.Reisig)在《拉丁語言學講稿》(VorlesungenüberlateinischeSprachwissenschaftmitAnmerkungenhrsg)中將語言研究劃分為詞源學、句法學和語義學/語符學(Semasiologie)3個分支,這是“語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首次露面。第二個里程碑是,1878年,法蘭西大學比較語法學教授布雷阿爾(M.Bréal)在給古貝爾瑪梯斯(A.deGubermatis)的信中,使用了LaSémantique(法語的“語義學”)這一詞語;1893年,在《語言的知識規(guī)律》(Del’enseignementdeslanguesvivantes)中正式使用了這一術語;1897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語義學”命名的專著《語義學:意義的科學》(EssaideSémantique:SciencedesSignifications)。此外,1894年12月27日,美國哈佛大學梵文教授蘭曼(C.R. Lanman),在美國語文學會上宣讀了《映射的意義:語義學要點》(ReflectedMeanings:APointinSemantics),提出研究詞匯意義發(fā)展過程的學說可稱之為Semantics 或Semasiology(英語的“語義學/語符學”)。1896年,俄國語言學家波科羅夫斯基(М.М.Покровский)在《論語義學方法》(О Методах семасиологии)中也已使用了семасиология(俄語的“語義學”)這一術語。
通常認為,現(xiàn)代語義學的第一個流派是“結構主義語義學/結構語義學”,其主要理論方法包括語義場理論、語義分解方法以及關系語義理論;而這些理論方法,是歐洲語言學家將索緒爾(F.de Saussure)的結構主義延伸至語義領域而產生的。
中國大陸最早介紹語義場理論的是周紹衍的《歐美語義學的某些理論與研究方法》(1978),該文對烏爾曼(S.Ullmann 1973)和奈達(E.Nida 1975)等的語義場定義進行了梳理和區(qū)分,但是沒有涉及語義場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背景。伍謙光(1987:94)提及:“德國學者特里爾最早提出語義場理論”。賈彥德(1992:8)則指出:“語義場的理論并不是特里爾一個人提出來的,他以前就有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這一觀念,他本人也并未使用semantics field這個術語”。賈彥德(1992:149)還提到,“語義場”借鑒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以上這些論述,未免過于簡單。
根據賴勒(A.Lehrer 1974)、萊昂斯(J.Lyons 1977)和克魯斯(D.A. Cruse 1990)的有關論述,張建理(2000)討論了特里爾(J.Trier)和波爾齊希(W.Porzig)的詞義場理論,認為詞義場理論“顯然受到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主要是受到索緒爾“語言單位的值是同縱橫軸上的其他語言單位相輔相成的,相參照而取得自己的值”思想的影響。
徐志民則認為,“語義場思想主要來源于關于語言的結構觀念和結構主義思潮,至少可追溯到洪堡特的某些論述,尤其是他的‘世界圖像’和‘內部形式’的學說,與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理論也有某種聯(lián)系。其直接來源則是索緒爾語言理論中的系統(tǒng)論、‘聯(lián)想關系’和‘價值’概念。特里爾就曾明確承認他的理論與兩位偉大的先驅者——索緒爾和自易卜生直接相關” (徐志民2008:72)。并且認為,在語義場理論成為較完整系統(tǒng)之前,“語義場” 這一概念在哲學、心理學、語言學、詞典編纂學領域里已經萌生。
彭彧梳理了特里爾和(1931,1932,1934)魏斯格貝爾(L.Weisgerber 1957,1962,1963, 1964)的語言場研究,認為,“特里爾對語言場的貢獻在于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這一理論,指出了語言場的一些特性,并把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結合起來。魏斯格貝爾對語言場進行分類并舉例說明,特別是加深了對德語的理解”(彭彧 2009)。以上這些論述有所豐富,但其中有些說法不免想當然,無文獻佐證。
羅賓斯(R. H. Robins)的《簡明語言學史》(1967:254),僅在論述層次語法時提及,“層次語法描述語義場十分有效”,并沒有專門論述語義場理論。而國內最有影響的三種西方語言學史論著(馮志偉 1987/1999;徐志民 1990/2005;劉潤清 1995),同樣都沒有把結構語義學的理論方法納入史論視野,對語義場理論未置一詞。
由此,一直存在一些困惑:1. 是特里爾第一次正式提出語義場理論嗎?或者,在特里爾之前,有哪些學者已經闡述過語義場理論?2. 語義場理論是如何借鑒“場”概念的?或者,是直接從物理學中借用場論的嗎?3. 語義場理論思想的直接來源是索緒爾語言理論中的系統(tǒng)論、聯(lián)想關系、價值概念嗎?或者,語義場理論產生的學術背景是語言學的結構主義嗎?
通常稱之為的“結構主義語義學”,其主要理論方法包括:語義場理論、語義分析方法以及關系語義學。與之相對,“結構主義語義學”的理論方法存在3個謎:1. 語義場理論產生的背景是語言學的結構主義嗎?2. 語義成分分析法產生的背景是語言學的結構主義嗎?3. 關系語義學的“系統(tǒng)意義”建立在“結構意義”基礎上嗎?本文試圖解開“結構主義語義學”的第一個謎。
現(xiàn)代語義學的第一塊基石,無疑是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德國學者創(chuàng)立的語義場理論。基于文獻考察,這一理論的形成軌跡如下:伊普森(1924)首次提出了“語義場”這一概念以及馬賽克模型 → 魏斯格貝爾(1927)進一步闡述了語義場理論 → 特里爾(1931)提出了聚合場理論 → 波爾齊希(1934)提出了組合場理論。由此,構成了完整的經典語義場理論。
1924年,伊普森(G. Ipsen)在《古老的東方和印度日爾曼人》(DeralteOrientunddieIndogermanen)中,提出并闡述了“語義場”(Bedeutungsfeld)理論。他指出,“詞不能單獨地出現(xiàn)在語言中,它們要按照意義而排列成群……以整個群特征的方式組織為“語義場”,就像是相互連接的、具有結構性的馬賽克……”(Ipsen 1924:225)。
1927年,魏斯格貝爾(L.Weisgerber)在《語義理論:語言學的迷途嗎?》(DieBedeutungslehre-einIrrwegderSprachwissenschaft?)中提出,一個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中,通常是與概念相近的詞共同構成一個或一些具有某種結構、彼此相互關聯(lián)的集合(Weisgerber 1927:161-168)。魏斯格貝爾使用的術語是“詞場”(Wortfelde):“詞場理論強調的是一種能夠連接一群詞匯的“力”。在這種“力”的作用下,詞匯的內容互相協(xié)調組合成意義的領域和認識生活的領域……”(Weisgerber 1939:211)。魏斯格貝爾為語義場理論的建立進一步打下了基礎。其中“意義的領域”(Begreifen eines Lebensbereiches)這一提法,即來源于洪堡特(1836)的術語“義域”(Bedeutungsbereich)。
1931年,特里爾(J.Trier)受伊普森“語義場”概念的啟發(fā),在其《智能語義域中的德語詞匯:語言場的歷史研究》(DerDeutscheWortschatzimSinnbezirkdesVerstandes:DieGeschichteeinessprachlichenFeldes)中,采用了“語言場”(Sprachlichen Felde)、“語義域”(Sinnbezirk)和“詞場”(Wortfeld)等術語,把業(yè)已產生的語義場研究凝結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特里爾對“場”進行了定義:“場是個體詞語與整體詞匯之間存在的語言現(xiàn)實。作為局部性的整體場,有與其他詞語一起組合成更大結構體的共同特征,也有與其他詞語一起劃分成更小單元的共同特征”(Trier 1934: 132)。這些共同特征,使得單個的詞和整體的場能夠互相衍生。單個詞的意義可以組合(erglie-dern)成更大的結構體,而整體場的意義能夠劃分(ausgliedern)成更小的單元。
對于詞場,特里爾認為:“每個詞都處于其相關概念之間。這些詞相互之間及其概括它們的那個詞,共同構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結構,這種結構稱之為‘詞場’”(Trier 1931:31)。特里爾主要是基于某些德語詞,從聚合關系角度討論詞匯在“智能語義域”中的歷史變遷,而“智能語義域”即“心智語義場”。準確地說,特里爾研究的主要是詞匯語義的聚合場。
1934年,波爾齊希(Walter Porzig)在《基本意義關系》(WsenhafteBedeutungsbeziehungen)中提出,詞項中存在一種“基本意義關系”即語義搭配力,比如“名+動”和“名+形”之間的組合關系。波爾齊希列舉了一些語義搭配實例:“就像‘走路’預設了‘腳’一樣,‘抓’預設了‘手’,‘看’預設了‘眼睛’,‘聽’預設了‘耳朵’……這并不只是連接關系,它意味著一個詞可以輕易地喚起另一個詞。有一種關系深植于詞語意義的根部,我把它稱其為‘基本意義關系’”(Porzig 1934:78)。這一“基本意義關系”即詞匯語義之間的組合關系,相當于“組合場”這一概念。換而言之,詞組的成份之間,不僅有語法聯(lián)系,而且存在著語義搭配關系。一個詞通常只會與其在詞義上相關的詞語進行搭配;不同的詞語之所以能夠搭配,正是由于相互之間存在“基本意義關系”。這種基本意義關系才是詞匯的內在屬性。為了與特里爾的聚合語義場相區(qū)別,有些學者把波爾齊希的組合語義場稱為“句法場”。特里爾的聚合語義場(詞匯語義場)和波爾齊希的組合語義場(句法語義場)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語義場理論。
經過伊普森、魏斯格貝爾、特里爾、波爾齊希等一批德國學者的研究,“心智語義場理論”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德國建立起來,可稱之為現(xiàn)代語義學史上的“德國語義學派”。
以“心智語義場”為標記的德國語義學派,具有深厚的德國學術精神。這一精神主要包括:洪堡特(W. von Humboldt)的“語言世界觀”與新洪堡特主義的“中間世界論”;赫爾德(J. G. von Herder)的“民族思維論”與施坦塔爾(H. Steinthal)的“民族心理學”;以及借鑒了韋特海默爾(M. Wertheimer)和考夫卡(K. Koffka)的格式塔心理學及其心理場論。
3.1 語言世界觀與中間世界論
心智語義場理論的萌芽,可以追溯至洪堡特的人文語言學思想。在《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1836)中,洪堡特已經提出了類似“語義場”的概念“義域/語義域”(Bedeutungsbereich)?!皣栏竦卣f,我們不可能用一種定義把這些詞包括起來,而是往往似乎只能提出它們所屬義域里所占據的位置”(洪堡特 1997:221)。
更為重要的是,洪堡特從理論上揭示了:“每一個人,不管操什么語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世界觀的承擔者。世界觀本身的形成,要通過語言這一手段才能實現(xiàn)……每一種語言中都會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洪堡特 1997:221)。這一“語言世界觀”的思想為后來的德國學者所繼承,并且進一步發(fā)展為新洪堡特主義。而創(chuàng)立語義場理論的一批德國學者,無論是伊普森、魏斯格貝爾,還是特里爾、波爾齊希,都是“新洪堡特主義”的代表人物。
作為新洪堡特主義最有影響的人物,魏斯格貝爾在《德語詞匯的意義結構》(VomInhaltlichenAufbaudesDeutschenWortschatzes)中引入介于客觀和主觀之間的“中間世界論”(Zwischen Welt),提出了務必對“如何通過語言組織經驗”加以探討的任務。魏斯格貝爾的“中間世界”(即語言世界)建立在語言思維共同體之上,每種語言都是一個獨特的“中間世界”。作為人與世界之間的連接,語言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簡單反映,而是蘊含了語言者對世界的認知。語言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力量,通過詞匯和語法這樣的組織經驗手段,把現(xiàn)實世界轉變?yōu)榫袷澜?Weisgerber 1927:161-184)。由此,“詞匯場是建立在各組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的語言符號結合基礎上的語言這一‘中間世界’的一部分”;語言系統(tǒng)不同,則“語言世界圖像”(Weltbild der Sprache)不同。語言學的任務就是通過語言分析,以揭示每種語言的世界觀(姚小平 1995:135-136)。
3.2 民族思維論和民族心理學
心智語義場理論的另一學術背景是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民族心理學思潮。19世紀初,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F. Herbart)率先將“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出來,側重于研究個體心理。1851年,德國哲學家拉扎魯斯(M.Lazarus)基于“民族精神本質”提出了“民族心理學”(V?lkerpsychologie)這一術語。相對于個體心理學而言,民族心理學是社會人類的心理學或是人類社會的心理學。其旨趣是從心理學角度去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和作用,闡明民族特質以及在生活、藝術、科學上所表現(xiàn)的民族精神,以發(fā)現(xiàn)民族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建立所謂“社會科學”(E. Klautke 2010)。
赫爾德認為:我們在語言中思維,在語言中構筑科學,一定的語言與一定的思維方式相對應。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民族語言與民族思維、民族文學以及民族凝聚力緊密相關?!罢Z言界定了人類認知的邊界并賦予其形態(tài)……因此,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其思維的形式在言語,并且以其言語的形式在思維。”(Herder 1767:99-100)
黑格爾(G.W.F. Hegel)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也曾論及不同于個體精神的“絕對精神”(黑格爾 1997:65-66)。這一“絕對精神”相當于赫爾德所闡述的“民族思維”。
洪堡特(1836)進一步揭示,語言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洪堡特 1999:50)。作為洪堡特唯一的學生,施坦塔爾繼承和發(fā)揚了“民族語言即民族精神”的思想。語言的差異大都反映了民族之間的差異,因此語言是民族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施坦塔爾和拉扎魯斯共同創(chuàng)辦了《民族心理學及語言學雜志》(1860-1889),在他們看來,語言是體現(xiàn)“民族精神”和“整體精神”的最重要特征(Lazarus & Steinthal 1860),可以基于民族語言、宗教、神話及藝術研究,以探索民族的心路。施坦塔爾強調,“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民族形而上學和民族邏輯”,“語言就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姚小平 1995:187)。
施坦塔爾認為,個體心理學需要以民族心理學來補其不足。在《語法學、邏輯學和心理學》(1855)和《心理學和語言學導論》(1871)這兩本著作中,施坦塔爾深入探討了歷史、心理、民族和語言的相互關系,認為歷史和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們獲得知識,以及發(fā)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中的因果聯(lián)系的認知途徑。這一方法也為語言學提供了基本原則,由此可以識別語言現(xiàn)象中的因果聯(lián)系。此后,馮特(W. Wundt)也主張通過語言的分析去理解一個社會群體,一個民族的詞匯和語法本身就能揭示該民族的心理氣質(Wundt 1900)。
縱觀近代歐洲語言學史研究,以往都忽視了一個基本史實——赫爾巴特的表象心理學和斯坦達爾的民族心理學,對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期的語言學,主要指歷史比較語言學和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都發(fā)生了極其重要影響。這一影響可以稱之為“語言學研究的心理學轉向”。
19世紀70年代,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布魯格曼(K. Brugmann)和奧斯特霍夫(H. Osthoff)等不滿意傳統(tǒng)歷史比較方法,舉起了“青年語法學派”的革新旗幟。他們認為,人類語言的變化因素不外乎心理和生理兩種途徑。作為斯坦達爾的學生,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家保羅(H.Paul)在《語言史原理》(1880)中多次提到民族心理學,闡述了從心理角度分析語言的方法。當然,保羅對民族心理學不甚滿意,但從斯坦達爾那里了解到赫爾巴特的表象心理學。赫爾巴特將觀念的聯(lián)結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屬于同一感官的觀念聯(lián)結;一種是屬于不同感官的觀念聯(lián)結。在《語言史原理》第五章中,保羅對歷史音變的類推規(guī)則作了與之類似的區(qū)分。保羅強調:“心理因素是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活動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心理學是一種包括語言學在內的更高層次的文化科學所依賴的首要基礎”(姚小平 1993)。
1870年到1887年,波蘭—俄羅斯語言學家博杜恩(J.N.Baudouin de Courtenay)提出了“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理論。博杜恩以赫爾巴特的表象心理學為基礎,同時又吸收了斯坦達爾的民族心理學觀點。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樞紐人物,博杜恩認為:將洪堡特的語言哲學思想和赫爾巴特的心理學運用于語言現(xiàn)象研究,即從民族精神和心理角度認識語言,才使語言學獲得了其固有本質(楊衍春 2010:81)。在《波蘭語變格中類推作用的幾種情況》(1870)中,博杜恩第一次明確揭示了心理類推機制對語言變化的影響,而語音變化的類推規(guī)則正是青年語法學派的兩大原則之一(另一原則是語音演變規(guī)律無例外)。當有人把他稱為“青年語法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時,博杜恩認為,“如果在一系列問題上,他(自指——筆者注)的觀點與青年語法學派的觀點吻合,那么這只能歸功于他們語言觀形成的共同基礎,即斯坦達爾著作的影響”(楊衍春 2010:98)。
青年語法學派通過斯坦達爾了解到赫爾巴特,最終以赫爾巴特的表象心理學為歷史音變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而博杜恩則接受了斯坦達爾和赫爾巴特的雙重影響。他認為:人類語言的本質完全是心理的,語言的存在和發(fā)展受純粹心理規(guī)則的制約。人類言語或語言中的任何現(xiàn)象,同時又是心理現(xiàn)象。博杜恩的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始終貫穿著一條線索:通過心理機制分析,對語言規(guī)則、語言功能和語言演變作出解釋。明確主張把心理學和社會學揉和在一起作為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并提出語言學屬于“心理-社會科學”??梢?,“心理-社會”才是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本質性特征。
綜上,施坦塔爾的民族心理學,不但是20世紀前期心智語義場理論的背景之一,而且也是19世紀后期青年語法學派、19、20世紀之交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3.3 格式塔心理學及其心理場論
除了洪堡特的人文語言學思想、新洪堡特主義以及民族心理學,伊普森提出語義場理論時,借鑒了當時剛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及其心理場論。誕生于1912年的格式塔心理學,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爾首創(chuàng),代表人物有考夫卡等。格式塔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部分之和,意識≠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反射弧的循環(huán)。根據我們的觀點:整體=部分之和+關系,意識=感覺元素的集合+關系,行為=反射弧的循環(huán)+關系,這一關系也就是“完形關系”。
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1935)中,考夫卡采納了兩個重要概念:心-物場(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論(isomorphism)。世界是心-物的:觀察者知覺現(xiàn)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覺的現(xiàn)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 field),合起來就是心-物場。同型論指環(huán)境中的組織關系,在體驗這些關系的個體中產生了一個與之同型的腦場模型。
為了拯救物理學,法拉第(M.Faraday)在1831年提出了“力場”,此后,物理學的“場”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作為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場”是某個物理量在空間中的一個區(qū)域內的分布?!皥觥辈皇莻€別物質分子引力和斥力的總和,而是一個全新的結構。物理學的“場”對德國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試圖用“場”來解釋心理現(xiàn)象及其機制。由此,考夫卡提出了一系列新術語:行為場、環(huán)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物場??晾?W. K?hler)在《靜止狀態(tài)中的物理格式塔·序》(1920)中,專門向物理學家普朗克(G.J.Planck)致謝??晾照J為,腦是具有場的特殊的物理系統(tǒng)。物理學是理解生物學的關鍵,而對生物學的透徹理解又會影響到對心理學的理解。
毋庸置疑,心智語義場理論借用了“場”理論,不過,并非直接從物理學中直接引入,而是借自格式塔心理學的心理場論。1922年,伊普森以《格式塔理解:桑德四邊形問題的討論》(überGestaltauffassung.Er?rterungdesSanderschenParallelgramms)獲得萊比錫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導師克呂格爾斯(F. Krügers)是馮特在萊比錫大學教授職位的接任者。作為格式塔心理學萊比錫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克呂格爾斯認為:意識先具有完形性,在完形性感知的基礎上再區(qū)分各個部分。作為語義場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伊普森無疑借鑒了格式塔理論,認為一個“場”是一個完形?!皥觥眱鹊脑~語覆蓋了完整的、封閉的概念空間,小“場”包含在大“場”之內(Ipsen 1924: 200-237)。語言的意義不是單個詞語的簡單排列,語義場中的每個詞互為依存、互為制約,共同構成一個意義整體(Buss 1934)。
為了展示不同語言的世界圖景,揭示不同語言的世界觀,在“新洪堡特主義”學者的努力下,語義場理論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建立起來。心智語義場理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以及他所提出的“語義域”,受到施坦塔爾民族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心智語義場理論植根于新洪堡特主義的中間世界論或“語言世界圖像”,同時借鑒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心理場論。正如波蘭語言哲學家沙夫(1979:307)所言,在一個特定語言中,“語義場”構成了一幅世界圖景和一種價值尺度。
基于學術背景考察,把德國學者所構建的語義場定名為“心智語義場”(SinnbezirkdesVerstandes),與特里爾《智能語義域中的德語詞匯:語言場的歷史研究》(1931)中的關鍵詞“智能”(Verstandes)完全吻合,本質上是“新洪堡特主義語義學”。由此可見,心智語義場理論的背景,并非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來自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實際上,索緒爾并沒有使用過“結構主義”這一術語。與該“結構”含義相當?shù)男g語,在《普通語言學教程》(1916)中用的是“系統(tǒng)”、“形式”或“整體”。直到1929年,雅柯布遜(R.Jakobson)才這樣表述:“如果要囊括當前各種科學的主導思想,再沒有比‘結構主義’更為貼切的術語了”(錢軍 1998:134)。
心智語義場有兩個經典模式:一是伊普森(1924)最初提出的馬賽克模式(mosaic image),一塊馬賽克片材,只有置于整體背景上才能顯示其價值;語義場中的詞語,像馬賽克片材那樣間隔并以同樣清晰的方式鄰接成圖;一是晚年特里爾(1968)提出的星狀模式(star-like conception),語義場包括核心區(qū)和邊緣區(qū),核心詞放出的光束可能達到毗鄰語義場,從而形成從一個核心到另一核心的語義連續(xù)統(tǒng)。
早年特里爾接受的是馬賽克模式,特里爾(1931)寫道:“詞匯場內的某一詞語被有特定位置的相鄰詞語所環(huán)繞,這個事實給出了該詞語的概念特異性。就其相鄰詞語而言,這個特異性必須基于對詞匯場的劃分。把這個詞語作為一塊裝飾片,放在更大的馬賽克的確切位置才能決定其價值。這個確切的位置,決定了詞語劃分的是在整團認知表征中的哪一具體部分,并對劃分的這部分進行象征性表達”(Geeraerts 2010:54)。
研究者發(fā)現(xiàn),馬賽克模式并不恰當。首先,這一比喻暗含著馬賽克覆蓋了場的整個表面,即在詞匯場中不缺任何一塊片材。實際上,只要概念場內的部分真實成員的概念尚未詞匯化,詞匯場中就必然存在缺口現(xiàn)象。賴勒(A. Lehrer 1974)對英語中表烹飪概念的詞語分析展現(xiàn)了這個場中的詞項空缺,例如,沒有表“鍋里沒有油和水來烹飪食物”的詞,也沒有表“用油在火焰上烹飪食物”的詞。因此人們放棄了“封閉系統(tǒng)”的概念(Geeraerts 2010:66)。其次,從馬賽克比喻中可以推出——無論在內部還是在外部,詞匯場都可以清楚地加以描述,即詞匯場中的詞語,像馬賽克片材那樣以清晰縫隙隔開,又以同樣清晰的方式連接起來。吉佩爾指出,概念之間的邊界趨向于逐漸混合(Gipper 1959),因此要精確地顯示詞匯場邊界在何處終結很難。常常只在詞匯場的核心區(qū)域具有離散性,而在核心區(qū)域周圍的過渡帶,詞匯場成員的資格就不容易清楚界定。
吉佩爾研究了德語的Stuhl(靠背椅)和 Sessel(安樂椅)。利用各式各樣椅子的視覺表現(xiàn),讓幾十個受試者對呈現(xiàn)給他們的坐具圖片進行稱名(見下圖)。
結果顯示,在Stuhl和Sessel的范圍之間存在很多重疊。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不同受試者的稱名結果才完全一致。同時,Sessel的場結構和Stuhl的場結構并非完全是任意的,稱名模式表現(xiàn)為圖中所設想的那種方式。下部內圈中是那些只能或近乎只能被稱為Sessel的坐具。內圈周圍是通常被稱為Sessel,但也可以范疇化為Stuhl的一些坐具。上部內圈劃定的是只能或近乎只能稱為Stuhl的坐具,內圈周圍是通常被稱為Stuhl,但也可以范疇化為Sessel的一些坐具。位于上下之間的那行坐具,其名稱尤其模糊,被稱為Sessel或稱為Stuhl都不占明顯優(yōu)勢。
在詞匯場構造中,處于核心區(qū)域的事物構成范疇的典型,但是作為一個整體,范疇內的所有成員不可能像核心區(qū)域成員那樣加以清晰界定。Sessel和 Stuhl的典型成員之間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僅僅是功能差異。如果著眼于舒適度,Sessel似乎更合適(如有扶手,有裝飾);如果著眼于實用性,Stuhl似乎占優(yōu)勢。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是人們強加給現(xiàn)實的一個結構。如果堅持馬賽克模式,詞匯場理論存在很大矛盾(Geeraerts 2010:68)。
1968年,特里爾在回顧詞匯場理論發(fā)展時,不無遺憾地說到,他當時沒有能糾正伊普森的失誤。特里爾(1968)提出,詞語吻合和場界清楚的馬賽克鑲圖,應該被星狀詞匯場所取代。
下圖以簡化方式體現(xiàn)了“美麗概念場”星狀分析的局部。該場的核心詞是beau(美麗的)、beauté(美麗的)、embellissement(美化的)、bellissime(美麗的)、s’embellir(變美的)。從圓圈的上方中端,順時針方向看圖。第一組包括divine(極好的)、déesse(女神的、美女的)、céleste(奇妙的)和divinité(美的)。第二組包括charmant(嫵媚的)、ensorcelant(優(yōu)雅的、動人的)、merveilleux(迷人的、出色的)、féerique(仙境的、夢幻的、神奇的)和magie(魔法的、有魔力的)。第三組包括séduisart(有魅力的)和séduction(有誘惑力的)。第四組包括mignon(玲瓏的)、gracieux(優(yōu)雅的)、aimable(可親的、親切的)和amour(可愛的)。第五組包括harmonieux(悅耳的)、agréable(愜意的)、délicieux(美味的)和plaire(喜歡的、中意的)。第六組包括élégant(漂亮的)和élégance(優(yōu)雅的)。第七組包括parfait(圓滿的、完美的)、idéal(理想的)、impeccable(極好的)和perfection(完美的)。第八組包括fin(實現(xiàn)的)、accompli(完成的)、achevé(成功的)和achèvemement(完成的)。第九組包括joli(漂亮的、悅耳的)和galeté(喜悅的)。第十組包括sublime(崇高的)、grandiose(壯觀的)和grandeur(宏偉的、壯麗的)。第十一組包括magnifique(豪華的)、majestueux(雄偉的)和pouvoir(有能力的、有權的)。第十二組包括gentil(客氣的,親切的)、noble(高貴的)和noblesse(高雅的)。
這些表達概念“美麗”的微殊詞語,有些可能源于“魔法概念場”,有些可能源于“喜愛概念場”。在星狀圖中,詞項與核心的距離反映了其所處位置是核心還是外圍。對于美麗概念場而言,接近核心概念的詞語,其表達“美麗”概念的意義比源于毗鄰場的詞源義顯得更重要,其中有些詞語已與詞源義的聯(lián)系已消失。在 charmant(嫵媚的)中,“有魔力的、有(魔術師)魅力的、有誘惑力的”等概念義已移到背景中,凸顯的是“優(yōu)雅的、動人的”的含義;與之不同,在féerique(仙境的、夢幻的、神奇的)和ensorcelant(迷人的)等外圍詞例中,源于魔法概念場的“仙靈”和“巫女”概念義仍在發(fā)揮作用。
當然,主張邊界清晰的倡導者可以提出邊緣詞兼屬兩個概念場。像merveilleux(迷人的)之類的詞,在魔法場中有“神奇、奇妙、超自然力的”等的詞面意義,而在美麗場中突出的含義是“出色的”。雖然某一詞形在這兩個場中都出現(xiàn),但是兩個意義分別只屬一個場。據此,美麗場和魔法場仍可分得一清二楚。確實,一些詞形可以同時分屬兩個場,或者處于二者之間。例如,noble(高貴的)指“高級的、優(yōu)雅的”,不僅是“美麗”的一個下位詞,而且是與nobility(貴族氣質)這個概念相聯(lián)系的一個表達形式。作為貴族氣質的典型特征,不管是從字面義還是比喻義,noble都可理解為一種“美麗”。作為美學意義上的特征,“美麗”就是具有noble那樣的高貴氣質。與之相似,achevé(成功的)不僅傳遞美學意義上的完美無缺,而且也能反映受過教育和富有藝術素養(yǎng)的無可挑剔。既然在美學意義上,achevé可以分別表達特定含義上的“美麗”和“成功”,那么它也就可以同時兼屬兩個概念場的成員。由此可見,概念場之間的界限模糊性是由語言事實本身構成的,而模糊性會在詞匯語義研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Geeraerts 2010:65-69)。
無論馬賽克模式還是星狀模式,最主要的缺陷都是平面模式。前者表現(xiàn)的是詞匯語義場內部的離散-勻質狀態(tài),后者表現(xiàn)的是詞匯語義場內部的核心-邊緣狀態(tài)。這些都是語義場中的局部狀態(tài)??傮w而言,語義場是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狀,而且節(jié)點大小不一、網眼疏密有別,甚至還存在若干漏洞(李葆嘉 2006:294)。我們的心智世界就是如此紛紜,我們一生中總在結網。
在“新洪堡特主義語義學”那里,往往把語義場(semantic field)、詞場(word field)或詞匯場(lexical field)等當作同義術語使用。烏爾曼(1973)將語義場劃分為詞匯場和聯(lián)想場(assoeiative field):前者是“與一定的言語使用范圍相適應、緊密結成一體的詞匯部分”;后者則是“圍繞一個詞的聯(lián)想網絡”(Ullmann 1973:23-33)。萊昂斯(1977)區(qū)別了概念場(conceptual field)和詞匯場。前者是語義層面上的概念結構,而后者是涵蓋某一概念場的詞項集合。當一個詞匯場不能徹底涵蓋概念場時,就會出現(xiàn)“詞匯缺口”。基于涵蓋概念場的詞項集合不僅由詞構成,也可能包含固定短語等,萊昂斯進一步區(qū)分了詞匯場(只包括單詞)和語義場(包括單詞、短語)。
而格蘭迪則強調,稱為“語義場”更恰當(Grandy 1987)。首先,語義場由詞項對比集構成,而對比集的構成則基于對語義內容理解的共同直覺。其次,對比集所包含的語言單位,不僅是詞單位,也包括詞組單位。再次,語義場范圍的大小可根據研究目的和用途而定。巴薩婁則提出,語義場既是詞匯語義系統(tǒng),也是基于概念的關系場,因此建議稱為“概念場”(Barsalou 1992)。此外,為了與特里爾等寬泛的“意義”概念加以區(qū)分,萊昂斯(1964)基于結構主義理念,導入了“系統(tǒng)意義關系”(senserelations)這一概念,建立了關系語義學理論??唆斔?1986)則詳細描述了詞匯的同義、反義、上下義、部分-整體關系,加深了對語義場的了解。
就場的劃分而言,可以認為,在語言的詞匯層面存在的是詞匯場(包括詞單位、詞組單位)或語義場(詞匯語義場),在認知的概念層面存在的是概念場(包括簡單概念、復雜概念)?!案拍睢北臼沁壿媽W或思維學術語,盡管“概念”存在“非語符化”和“語符化”兩種形式,但是語言學研究的是“語符化概念”。因此,語言的語義學研究針對的是詞匯場或語義場,概念場只能作為認知背景。
之所以在“詞匯場”與“語義場”之間糾結,其原因在于,一些概念的語符化形式是詞單位,一些概念的語符化形式是詞組單位,而在語言系統(tǒng)中,詞與詞組屬于不同層級的語言單位。不過,可以把詞與詞組視為語義場中的同等單位。首先,同一概念在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中可能存在語符化單位的差異。如漢語中是詞單位的“嫂子/嫂嫂”,而英語中是詞組單位:sister-in-law,elder brother’s wife。其次,即使在同一語言系統(tǒng)中,同一概念也可能存在語符化單位的差異。如漢語中的:知識青年——知青;郵政編碼——郵編。由此可知,在表達同一概念的情況下,詞單位與詞組單位的語義實際上等值。因此,如果依據“一個概念一個語義詞;一個語義詞一個概念”的原則,就不必為之糾結。可以認定:以往的詞單位是簡單概念詞;以往的詞組單位(表達一個概念的)則是復雜概念詞。在語義場研究中,基于對事物的認知,它們的地位相等。
至于語義場的聚合與組合之分,前者關注的是詞匯語義的類別關系,后者揭示的是詞匯語義的搭配關系。無論聚合還是組合,都建立在人的聯(lián)想機制之上,所謂的“聯(lián)想場”只是強調這種心理機制?!皣@一個詞的聯(lián)想網絡”,既包括詞匯語義的類別聯(lián)想(如,由“獅子”聯(lián)想到“老虎、豹子、貓……”,屬于同類聯(lián)想),也包括詞匯語義的搭配聯(lián)想(如,由“獅子”聯(lián)想到“吼叫、奔跑、吃肉……”,屬于主體-行為聯(lián)想)??梢?,并沒有獨立于詞匯場之外的所謂“聯(lián)想場”。
根據語義語法學理論,語言學家研究的是包括語義詞類范疇和語義句法范疇的廣義語義場。雖然其基本操作是對語義實體和語義的聚合、組合關系的解析,但是其最終目標指向語義句法結構的生成。在這種趨勢下,解析性的語義理論也就蛻變?yōu)樯尚缘牧x網理論(李葆嘉 2013:9)。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許多學者都以洪堡特學說的繼承者自居。他們最贊賞的就是洪堡特關于語言屬于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把語言視為精神產物和思維手段的論述,這才使語言問題有可能轉移到心理學立場上來。而這一“語言學研究的心理學轉向”的樞紐人物,前有洪堡特的學生施坦塔爾(民族心理學),后有新洪堡特主義的代表人物魏斯格貝爾(中間世界論)。
根據文獻梳理,語義場理論的形成過程是:伊普森(1924)首次提出“語義場”,魏斯格貝爾(1927)對之進一步加以闡述,特里爾(1931)提出的聚合場和波爾齊希(1934)提出的組合場,構成了完整的語義場理論?;谡Z義場理論形成過程及其學術背景的考察,參照特里爾《智能語義域中的德語詞匯:語言場的歷史研究》中的關鍵詞“智能”,德國學者所建構的語義場理論應當定名為“心智語義場”。創(chuàng)立心智語義場理論的學者,可以稱之為“德國語義學派”。
一言以蔽之,所謂“結構主義語義學”,本質上是“新洪堡特主義語義學”。之所以以往的語言學界,通常認為“結構語義學理論是將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延伸至語義領域而產生的”,是因為未看原始文獻,不了解德國人文語言學思想、民族心理學思潮對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前期語言學的心理轉向所發(fā)生的重大影響,不了解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形成的復雜過程(李葆嘉 邱雪玫 2013),以至于夸大了“索緒爾結構主義”的影響。
馮志偉. 現(xiàn)代語言學流派[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999.
賈彥德. 漢語語義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黑格爾. 精神現(xiàn)象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洪堡特.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李葆嘉. 語義語法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李葆嘉. 現(xiàn)代漢語析義元語言研究[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3.
李葆嘉 邱雪玫. 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形成的群體模式考察[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3 (3).
劉潤清. 西方語言學流派[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5.
彭 彧. 論特里爾和魏斯格貝爾對語言場理論的貢獻[J]. 北方論叢, 2009 (6).
錢 軍. 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沙 夫. 語義學引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伍謙光. 語義學導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徐志民. 歐美語言學簡史[M].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2005.
徐志民. 歐美語義學導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楊衍春. 博杜恩·德·庫爾德內語言學理論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
姚小平. 索緒爾語言理論的德國根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3(3).
姚小平.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5.
張建理. 詞義場 語義場 語義框架[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2).
周紹衍. 歐美語義學的某些理論與研究方法[J]. 語言學動態(tài), 1978 (4).
Barsalou, L. W. Frames,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Fields[A].In A. Lehrer & E. Kittay(eds.).Frames,Fields,andContrasts:NewEssaysinSemanticandlexicalOrganization[C].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Bréal, M.Del’enseignementdesLanguesVivantes[M]. Pa-ris: Hachette, 1893.
Bréal, M.Essaidesémantique:ScienceDesSignifications[M]. Paris: Hachette, 1897.
Buss, O. K.DieGanzheitpsychologieFelixKruegers[M]. München: C.H. Beck’sche, 1934.
Cruse, D.A.Lexical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Geeraerts D.TheoriesofLexicalSeman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Grandy, R. In Defense of Semantic Fields[A]. In E. Lepore(ed.).NewDirectioninSemantics[C].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7.
Grandy, R. Semantics Fields, Prototypes and Frames[A]. In A. Lehrer & E. Kittay(eds.).Frames,FieldsandContrasts:NewEssaysinLexicalandSemanticOrganization[C].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Herder, J. G.FragmenteüberdieNeuereDeutscheLiteratur[M]. Frankfurt: Riga, 1767.
Ipsen, G. Der alte Orient und Die Indogermanen[A]. In J. Friedrich & J. Hofmannetal. (eds.).StandundAufgabenderSprachwissenschaft—FestschriftfürWilhelmStreitberg[C]. Heidelberg:Winter, 1924.
Klautke, E. The mind of the Nation:The Debate About V?lkerpsychologie, 1851-1900[J].CentralEurope, 2010 (8.1).
Koffka, K.PrinciplesofGestaltPsychology[M]. London: Lund Humphries, 1935.
K?hler, W.DiePhzsischenGestalteninRuheundimStation?renZustana[M]. Erlangen: Weltkreisverlag, 1920.
Lazarus, M. & H. Steinthal. Einleitende Gedanken über V?lkerpsychologie, als Einla-dung zu einer Zeitschrift für V?lkerpsychologie und Sprachwissenschaft[J].ZeitschriftfürV?lkerpsychologieundSprachwissenschaft, 1860(1).
Lehrer, A.SemanticFieldsandLexicalStructure[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74.
Lipka, L.AnOutlineofEnglishLexicology:LexicalStructure,WordSemantics,andWordFormation[M]. Tübingen: Niemeyer, 1990.
Lyons, J.Structural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964.
Lyons, J.Semantic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Reisig,C.K.VorlesungenüberLateinischeSprachwissenschaftMitAnmerkungen[M]. Leipzig: Lehnold, 1839.
Robins, R. H.AShortHistoryofLinguistics[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1967.
Steinthal, H.Grammatik,LogikPsychologie.IhrePrinzipienundIhrVerh?ltnisszuEinander[M]. Berlin: Ferd. Dümmler’s Verlagsbuchhandlung, 1855.
Steinthal, H.EinleitungindiePsychologyundSprachwissenschaft[M]. Berlin: Ferd. Dümmler’s Verlagsbuchhandlung, 1871.
Trier, J.DerDeutscheWortschatzimSinnbezirkdesVerstandes:DieGeschichteeinesSprachlichenFeldes,BdI:VondenAnf?ngenbiszumBeginndes13[M]. Jahrhunderts. Heidelberg: Winter, 1931.
Trier, J. Das Sprachliche Feld: Eine Auseinandersetzung[J].NeueJahrbücherfürWissenschaftundJugendbildung, 1934 (10).
Trier, J. Altes und Neues Vom Sprachlichen Feld[J].Duden-Beitr?gezuFragenderRechtschreibung,derGrammatikundDesStils, 1968(34).
Porzig, W. Wesenhafte Bedeutungsbeziehungen[J].Beitr?gezurGeschichtederDeutschenSpracheundLiteratur, 1934(58).
Ullmann, S.MeaningandStyle:CollectedPapersbyStephenUllman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3.
Weisgerber, L. Die Bedeutungslehre-ein Irrweg der Sprachwissenschaft?[J].Germanisch-RomanischeMonatsschrift, 1927(15).
Weisgerber, L. Sprachwissenschaftliche Methodenlehre[J].DeutschePhilologieimAufriss, 1957 (1).
Weisgerber, L. Vom Inhaltlichen Aufbau des Deutschen Wortschatzes[A]. In L. Schmidt (ed.).WortfeldforschungZurGeschichteundTheoriedessprachlichenFeldes[C]. 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aft, 1973.
Wundt, W.V?lkerpsychologie(1, 2. Die Sprache)[M]. Leipzig: Engelmann, 1900.
【責任編輯謝 群】
TheFormationofMentalSemanticFieldandItsBase— A Solution to the First Maze of Structuralist Semantics
Sun Xiao-xia Li Bao-ji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structuralist semantics is the result of the extension of Saussure’s structuralism to semantic field.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solve the first maze of “structuralist semantics” that how the semantic field formed and what’s the base. Three main points are clarified through organizing literature: (1) It is Gunther Ipsen (1924) who raised “semantic field (Bedeutungsfeld)” for the first time. Leo Weisgerber (1927) richened this notion by giving further explanations and it was not completely established as a theory until the appearance of Jost Trier’s paradigmatic analysis (1931) and Walter Porzig’s syntagmatic analysis (1934). (2) “Mosaic” and “star-like conception” are two typical models i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 (3) Neo-Humboldtianism, ethnopsychology and gestalt are the bases of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 The nature of mental semantic field in German semantics is Neo-Humboldtian rather than Saussurean structuralism.
mental semantic field; Neo-Humboldtianism; ethnopsychology; gestalt
H0-06
A
1000-0100(2014)02-0035-10
*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xiàn)代漢語元語言系列詞典”(2010JDXM022)的階段性成果,同時受到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
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