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梅++王穎青
在《最強大腦》的舞臺上,被公眾親切地稱為Dr.魏的北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被打造成了科學明星。他總是在觀眾驚呼選手的特異功能之后,冷靜地用科學理論給出分析。面對“帥教授”的稱謂,他一再強調(diào),“娛樂的東西我不在乎,我也不在乎有名,我只在乎學術(shù)”。
收放自如的調(diào)皮學生
魏坤琳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從小對他也沒太多管束,平時交流多是日?,嵤隆W習是魏坤琳自己管理的,父母從不多加過問。
魏坤琳的調(diào)皮是出了名的??墒沁@個淘氣鬼一旦碰到有趣的書,立刻就能安靜下來?!凹依锬屈c兒書都被我翻遍了,翻了至少3遍?!碑敃r家里的書不夠魏坤琳看,每次去親戚家,他肯定蹲在那兒找書看。而當時的魏坤琳“什么書都看”,連舅舅家工程類的書也會饒有興趣地翻看很久。
初三時,有一段時間他上廁所時也看書,實在沒書看了就抱著漢語字典或者成語字典進去。
成績一直很好的魏坤琳卻從沒做過班長,一直擔任副班長或者學習委員之類的職務(wù)?!耙驗槲议L得沒那么正義,太調(diào)皮,班主任不讓我當班長。”他笑,說自己是唯一不像班干部的班干部。
高中時,班主任曾經(jīng)把魏坤琳從游戲廳里揪出來。雖然他總是和成績不太好的同學一起玩,但是成績依舊名列前茅。他的家離學校很近,經(jīng)常放學了還在學校打籃球,班主任看到后老遠就喊:“魏坤琳你還不回去吃飯??!”
雖說調(diào)皮、愛玩,但是魏坤琳玩起來絕對收得住?!拔易钥啬芰O強。我去打籃球,玩游戲,再喜歡我也控制得住,因為我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最在乎的東西是自由,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學習。”學習不是書呆子式的學習,而是學對他的知識體系、認識世界有幫助的東西,“只要有幫助,不管是什么,我都會去學,都有興趣”。
如同現(xiàn)在的大部分中學生一樣,魏坤琳也會在意成績,但是并不會在意太多,因為“知道終點線在哪里,前面都是有起伏波動的”,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框架下,高考可能才算是中學階段的終點線。
高考失利應(yīng)該算是他受到的第一次大挫折,之前嘻嘻哈哈地在平坦道路上過得很是悠閑自在?!翱纪瓿煽兿聛砦铱戳硕疾桓蚁嘈拧!钡粫榫w低落,“挫折只會讓我進入戰(zhàn)斗模式”。
做人群中最特別的人
到北京體育大學報到時,父親對他說:“以后的路就得你自己走了,我只能送你到這兒。”
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魏坤琳就開始規(guī)劃以后的道路,比如“要么研究生考北大,要么直接出國,最差也在本校讀研”。
他并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他說:“我從來不猶豫做人群中最獨特的一個,毫不猶豫?!贝笠簧蠈W期時他考過了英語四級,準備第二學期繼續(xù)考六級。但是在北體大,基本上沒人會這么做,“他們覺得要是第二年能把四級考過就不錯了”。
記得有一次上課,魏坤琳坐在第一排,后面的同學調(diào)侃他:“什么?你下學期真的要考六級???”他認真地回答:“對啊,你要是想都不敢想,那你肯定做不到?!?/p>
同學聊到他,有人說當時班級組織同學去郊區(qū)植樹,他是唯一一個帶著英語書晚上在燈下看英語的人。
北體大的課程整體來說比較簡單,帶著中學時代養(yǎng)成的自學習慣,魏坤琳上課也不怎么聽,但是“可以說我是我們那個班或者學校唯一一個沒有浪費時間的人”。有空,他都會自己看書,學學英語和計算機。
大學本科畢業(yè)后,他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而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是運動控制,因為他覺得這個研究“很酷”。
留學時,德國裔的導師和魏坤琳開玩笑,叫他“why”。一開始可能是發(fā)音問題,錯將“wei”發(fā)音成了“why”。“但后來老師故意讀‘why,我糾正他了,他也沒改,因為我老問他為什么?!?/p>
生活中魏坤琳也很喜歡調(diào)侃,學術(shù)方面也是,“我的特點是把比較辛苦的研究看作是在玩兒,因為我認為我做的東西很有意思。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壓力”。
既然被稱為“男神”,魏坤琳覺得自己多少也要注意一點個人形象:譬如穿著不要太邋遢,平日說話要少帶點臟字。
參加《最強大腦》的幾個月前,他已經(jīng)預料到自己會被“偶像化”,私生活也可能會受侵擾。在他的提醒下,妻子把所有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信息刪得干干凈凈,包括女兒的照片。
“現(xiàn)在,你們什么都搜不到吧?!彼肿煲恍Γ髀冻鲆稽c“瞧,你看我猜到了吧”的小得意。至今,愛八卦的粉絲只能搜到偶像非常有限的信息:已婚,妻子在清華工作,有一個3歲大的女兒。
請記住我是一個老師
一開始參加《最強大腦》節(jié)目時,盡管被冠以娛樂圈光環(huán),但魏坤琳一直在試圖通過這個渠道去做科普的事情。他說,發(fā)現(xiàn)身邊的“最強大腦”主要有兩層意思——
首先,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的特點,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都擅長什么?!氨热缫粋€家長,一個小孩擺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歡什么,他擅長什么。其實好多人都不知道?!?/p>
其次,發(fā)現(xiàn)自己。“高考后填志愿,你們知道你們要填的志愿是什么嗎?”他問。
“你學了十幾年,都為了高考這件事,但當你填志愿的時候,你可能花30分鐘就做好了。你怎么不想久一些,花一周,甚至花一輩子去想自己到底擅長什么,這個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決定。而且,你想過你選的專業(yè)和能力契合嗎?這對認識自己很重要?!?/p>
魏坤琳提到大學生容易困惑的幾個時間段。剛進大學時,發(fā)現(xiàn)專業(yè)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樣,想換專業(yè)又不知道換哪個;臨近畢業(yè)時,又在找工作、讀研和出國之間猶豫不定;讀完博士,可能又會發(fā)現(xiàn):“我是學術(shù)型博士了,我是專業(yè)人士了,可這又不是我最喜歡的,怎么辦?”
在他看來,其實大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早點想一想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到底在哪些方面,而且很多事情只有嘗試了才能知道到底適不適合。
雖然多次有去業(yè)界工作的機會,但是魏坤琳都拒絕了,他很自知:“我不想去。雖然去業(yè)界掙錢比較多,但我覺得學術(shù)挺適合我的,我也很喜歡學術(shù)?!?/p>
他覺得在目前的領(lǐng)域內(nèi)進行科學研究非常有趣且有意義,而且壓力也不大,研究經(jīng)費也不缺,一點都不“苦大仇深”。“做研究,你何必顯得那么苦呢?這個態(tài)度是會傳給學生的。你開心的話,你的學生也會開心,有什么難的?”
要說到缺什么,魏坤琳直呼:“學生,我缺學生,我有太多事情要做,學生遠遠不夠。”
說魏坤琳是個以工作為重的人一點都不夸張,除了陪家人外,他周末基本上都待在實驗室工作。
“錢我不缺,缺不缺錢是相對的,我的物質(zhì)欲望比較低,這種生活需要多少錢?如果說要度假,我明天就在東南亞某個海灘上躺著了。當然我沒干過這事?!蔽豪ち招χf,他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老師這個職業(yè)相對自由。我喜歡運動控制的研究,會持續(xù)地創(chuàng)造出東西來”。
從講臺到網(wǎng)絡(luò),從網(wǎng)絡(luò)到電視,很多人都在說魏坤琳火的節(jié)奏。每次別人拿他和娛樂圈混著談時,他就強調(diào):“你要記住我是個老師。好多人說,你火了,我直接告訴他,我還是我,我再怎么火,我對學術(shù)和科研的愛好都超過了對那些東西的愛好。我最大的向往就是自由,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p>
魏坤琳把自己上電視、走紅以及之后引發(fā)的一系列現(xiàn)象與事件視為一次非常有趣的心理學實驗?!霸谶@個實驗里,我不僅是觀察者,同時也是實驗的參與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