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廣
今年4月,清華大學依據(jù)學校自1993年確立的“非升即走”(教師到了規(guī)定的年限,如果論文沒有達到一定篇數(shù)而不能提高職稱,就要離職走人或者轉(zhuǎn)崗)的人事制度,決定不再續(xù)聘外文系講師方艷華。決定甫一作出,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清華外文系畢業(yè)生的五十多封請愿書,懇請校方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目前,雖然方艷華已轉(zhuǎn)崗為職員,但因這一事件引發(fā)的多層面爭論仍在繼續(xù)發(fā)酵。
由此,我想起了九十年前清華大學聘請陳寅恪為國學院導師的“故事”。1925年,陳寅恪從德國留學回國,梁啟超向時任校長的曹云祥舉薦他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據(jù)說,當時曹云祥問:“陳寅恪是哪一國的博士?有什么著作?”梁說:“他既不是博士,也沒有著作。”曹云祥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說:“我也不是碩士、博士。我本人可謂著作等身了,但加在一起還不如陳先生寥寥幾百字的學術價值?!辈茉葡橐宦犨@話,認定陳是個人才,就決定聘請他了。當年的曹云祥校長不以“學位與著作”為因而拒絕聘請陳寅恪,為清華開創(chuàng)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好傳統(tǒng)。
九十年后的今天,方艷華雖在教學上有很突出的能力(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的國外學生評價她“通過英語寫作課我們學習全新的視角來認識世界,重塑了自己的價值觀,她讓人感受到大學果然不一樣,這是一個思想自由碰撞,激發(fā)火花的地方”),卻“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不符合清華“唯論文是舉”的人才標準而難有立足之地。對于大學教師來說,科研型人才是人才,教學型人才也是人才,一個通過教學既能讓學生學到專業(yè)知識又能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老師,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人才,而且在當前教學被嚴重輕視的背景下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人才。
近年來,社會一直在呼吁“大學要回歸教育本義”,大學的本義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培養(yǎng)人才。一所大學得到過哪些獎勵,有多少論文,人們也許并不記得,但哪個優(yōu)秀人才、杰出人才出自哪所大學哪個院系,大家肯定印象深刻。而優(yōu)秀、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靠的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離不開扎實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一流高?!钡那迦A有責任在強調(diào)科研的同時重視教學,并以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來詮釋大學教育的本義。如果老師只重視寫論文,而不重視教學,那就偏離了教育與教學的目的!
一所大學里,如果教師晉升只有論文這一條通道,教學可以被高校管理者忽略不計,那么說高等教育已走向歧途并非危言聳聽。這些年來,為什么高等教育飽受詬???為什么大學精神屢屢失守?或許,從“非升即走”這一“唯論文是崇”的制度中能夠找到答案。
【原載2014年9月6日《聯(lián)誼報·錢塘聽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