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
動詞的運用能讓語言變得豐滿,意思表達得更準確生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提高對動詞教學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動詞分析的訓練,強化對動詞品味的滲透,幫助學生從品讀動詞中感受文章主旨。
一、案例對比,重視動詞
有兩位上課老師都選擇了《槐鄉(xiāng)五月》這篇文章,并不約而同地選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作為講解重點,課文如下:“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第一位老師在講解槐花姿態(tài)時,首先著重在對疊詞的關注,引導學生讀出這些疊詞的節(jié)奏感,從而感受槐花之多。其次,強調(diào)了比喻句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找出喻體“玉雕的圓球”、“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再通過具體形象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槐花的姿態(tài)。最后齊讀句子。
第二位老師在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時,首先,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進行分析,這段文字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第一句是整體描寫槐鄉(xiāng)槐花之多,第二句是具體描寫槐花的姿態(tài);其次,引導學生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受槐花的姿態(tài);最后,品味比喻句,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比喻?這個問題一下子將學生的目光吸引到了動詞上。因為“抱在一起”所以“像玉雕的圓球”,因為“掛滿枝頭”所以“像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恰恰是“抱”和“掛”將所有的語言都概括了。
同樣的課文,同樣在講解比喻句,第一位老師的教學處理得過于簡單;而第二位老師的教學則顯得更加飽滿,將教學落到每一個細節(jié)上,尤其突出對“抱”、“掛”兩個動詞的講解,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作者這么比喻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從作品的字里行間欣賞槐花的婀娜多姿。
二、分析作品,品味動詞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因此,作者常常嘔心瀝血地錘煉語句,選好動詞,力求將平常的動詞藝術化,使之在句子中熠熠發(fā)光。
(一)寫人,如見其人。
1.表現(xiàn)肖像神態(tài)
肖像即外貌描寫,包括容貌、衣著、姿態(tài)、神情,等等。運用動詞,可以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肖像神態(tài)。
如《理想的風箏》:“劉老師個子不高,微微發(fā)胖的臉上有一對常瞇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頭發(fā)更加襯出他的忠厚?!痹诿鑼憚⒗蠋煹难劬r,作者用到了一個動詞“瞇”,“瞇”起來的眼睛是開心的眼睛,是樂觀的眼睛,是積極的眼睛。作者用一個“瞇”字展現(xiàn)出劉老師的神態(tài)。
2.展示內(nèi)心世界
人的心理活動支配人的行為動作,人的行為動作恰是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外化。因而,在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時,動詞可以充分刻畫出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如《花瓣飄香》:“一天清晨,我看到有個小女孩俯在花前,從花叢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帶露水的花瓣,雙手捧著,然后飛快地穿過田野,跑遠了?!痹谶@段話中“俯”、“摘”、“捧”連續(xù)地三個動詞將小姑娘采花的三個動作連貫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這三個動詞也寫出了小姑娘對這片花瓣的珍惜,如獲至寶般小心呵護。
3.反映性格特點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選取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常常能折射出人物獨特的性格,達到形神兼?zhèn)涞男Ч?/p>
如《盧溝橋烽火》:“日本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哇哇吼叫著,瘋狂地向縣城撲來。英勇的中國守軍舉起明晃晃的大刀,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殺聲中沖出了縣城?!边@段文字描寫了兩類人——日本鬼子和中國守軍,其中對日本鬼子的描寫采用了“端著”、“吼叫”、“撲來”,這三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了日本鬼子惡狠狠的狼子野心。同時,“舉起”、“冒著”、“沖出”三個動詞刻畫出了中國守軍面對列強侵襲時的英勇無畏。
(二)寫物,如見其物。
動詞在表現(xiàn)事或物時,往往能夠起到點睛的作用,動詞不僅能夠使所描繪的事物更加準確、簡練、形象,而且生動活潑,充滿靈氣。
如《廣玉蘭》:“先前熱熱鬧鬧開過的廣玉蘭花呢,花瓣雖然凋謝了,花蕊卻依然挺立枝頭,已長成近兩寸長的園莖。圓莖上面綴滿了像細珠似的紫紅色的小顆粒,這就是孕育著新生命的種子。”“挺立”一詞寫出了花蕊沒有隨著花瓣一起凋謝,仍然長得很旺盛;“綴滿”一詞不僅寫出了園莖上種子的多,而且寫出了它們的動作動作。簡簡單單一株廣玉蘭,僅因為幾個動詞而變得生機勃發(fā)。
(三)寫景,如臨其境。
古往今來,人們對動詞的使用總是情有獨鐘。許多作者都注重讓自己的作品具有神采。神采,就是“表著于外的精神”。神采,是哪里來的?動詞的描寫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如《三亞落日》:“夕陽也漸漸收斂了光芒,變得溫和起來,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懸在海與天的邊緣。興許是懸得太久的緣故,只見它慢慢地下沉,剛一挨到海面,又平穩(wěn)地停住了?!泵鑼懴﹃栁飨碌倪@段文字最讓人回味無窮,關鍵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動詞將夕陽西下的情景生動展現(xiàn)出來,如“收斂”、“懸”、“沉”、“挨”、“停著”。仿佛夕陽此時變成了一個人,它有知覺、有感受,緩緩地在海與天之間游走,只是那么恰到好處地在暑氣漸退時收斂光芒,懸掛在海天之間欣賞著三亞的美景,又那么隨性得慢慢下沉,向大海游走,與海平面一挨就停住了腳步。
三、咀嚼動詞,感受情感
在抓住動詞的基礎上,更要培養(yǎng)學生咀嚼動詞,充分感受動詞所傳達出來的情感。
(一)誦讀法。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二)換詞法。
詞語是語言構(gòu)成的基本要件,動詞更是這些要件中最生動、最惟妙惟肖的。要讓學生深入體會每個動詞所用之精妙,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換詞法。換詞,即用一個詞語替換文章中另一個相關的詞語,進行對比、感悟,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增強動詞開發(fā)的意識。教師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利用有價值的動詞,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多種方式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思考、感受、表達,讓動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活躍起來。
參考文獻:
[1]陸紅兵.開發(fā)動詞:實現(xiàn)語言與情感的相互“邀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3(01).
[2]高建軍.智慧在詞語教學中流淌——特級教師詞語教學賞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