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晨露
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閱讀不僅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在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無需把這些生活內容都找到。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內容,并獲得直覺經驗,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
但反思課改以來,卻有了開始批判閱讀課丟失了“語文味”的聲音,有些教師在此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變得盲目和浮躁;也有少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結果帶來了“迷失在課件制作里的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師上課前總是忙碌地埋頭于電腦前,馳騁于網上,卻丟失了一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做的基本工作。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這可以從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談起。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引領學生讀文本,邊讀邊積累;引領學生讀懂文本,邊讀邊歸納技巧和方法,體驗文章的情感。教師的作為在于:要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選好課文閱讀的突破口,理清課文的解讀思路,組織好教學對話,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課堂閱讀教學以品悟語言為中心
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于對語言的研習。韓軍先生強調,語文應該特別注重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語文課要圍繞學生,扎扎實實地訓練語言。新課標的兩個關鍵詞“感悟”“體驗”,無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誦讀基礎上的。我一直強調書必須仔仔細細地讀,讀其義、讀其情、讀其理。細細地品,靜靜地悟,方能入腦,入心,這樣才會“讀進去”,才會“讀出來”。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更要讓學生“讀出問題”。如《飛奪瀘定橋》一文的教學,我讓學生圍繞“怎樣飛”“怎樣奪”這兩個重點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品悟課文的詞句,把學生引導到對課文語言的品悟中去。比如,抓住“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zhàn)勝敵人的“關鍵”,思考“飛奪”的必要性;抓住“紅四團翻山越嶺,沿途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饑餓和疲勞”,領悟搶時間的艱難;抓住與敵人隔河對話,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大智大勇;抓住 “人走在橋上搖搖擺擺,就像蕩秋千似的”,感受瀘定橋之險,奪橋之難;抓住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體會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我在備課時就預設了“品語言之生動”和“悟語言之含蓄”,這是一個由淺層到深層的過程,從而對文章主旨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二、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
“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使用才能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老的話十分精辟地告訴我們如何使用好教材,最終達到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能夠“自己去探索”的目標。當下學生的閱讀量與以往相比確實是大大增加了,可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狀況并沒有明顯的改觀,課堂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現象并沒有因為新課改而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我想關鍵還在于沒有真正地用好教材,沒有真正地發(fā)揮好“例子”的作用,在于課堂閱讀教學的荒疏。課堂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教學是打開課外有效閱讀之門的鑰匙,也就是要在學生自主自覺閱讀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積淀知識、豐富情感、渾厚思想、提高修養(yǎng)。和教學其他課文一樣,我在和學生一起準備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時刻提醒學生克服閱讀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不良傾向,要求做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由品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提升到悟語言的深刻含蓄,不斷激活學生思維,最終升華為對文章主題的深層理解。作為教者要時刻樹立主導意識,做到引導有序,點撥適當。該講則講,而且要講透徹;該教的要教,而且要教明白,強化方法導引,為達到“不用講”“不用教”的目標奠定基礎,為學生在廣闊的課外閱讀時能“舉一反三”。
三、閱讀教學是智慧的對話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教學中,我總是努力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倡導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會學習,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挑戰(zhàn)同伴、挑戰(zhàn)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從而也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實施自主探究閱讀教學,就是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自動、自學、自得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yǎng)得到主動和諧地發(fā)展。
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新課程倡導“對話”,倡導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的有效“生成”。我認為,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同時也是閱讀教學的主導者,要能動地有效點撥和開掘,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引來“活水”,激發(fā)“生成”。課堂上師生、生生思想的交換、智慧的碰撞,是最為令人興奮的風景。這里的“對話”也好,“生成”也罷,都是基于文本的,都是基于語文閱讀的,即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及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應致力于學生的發(fā)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的過程。教師應把愛心、激勵感受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去感受、體驗、交流,實現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這樣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