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
摘要:文章以“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構建為例,從知識網絡圖內容及確定依據、圖形示例、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等方面加以闡述,以期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網絡圖,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核心知識、建立核心觀念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酸堿知識;網絡圖;構建;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一、“酸堿知識網絡圖”中知識內容確定的主要依據
1. 課程標準
應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從中找出課程標準對酸堿知識的要求,為準確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酸堿知識內容的一級、二級主題要求如下[1]:
(1)身邊的化學物質/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
(2)物質構成的奧秘/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3)物質的化學變化/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2. 教材
通過研究教材,歸納出酸堿知識在教材中的內容及其結構、編寫特點等,為全面完整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
(2)酸堿知識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①從宏觀到微觀。教材從具體的酸和堿的性質入手,簡單歸納共性,然后從微觀角度進行初步的解釋。
②從定性到定量。教材從酸和堿的具體性質入手,使學生定性地認識酸具有酸性、堿具有堿性;繼而通過用pH試紙測酸堿度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酸堿性的強弱。
③從性質到用途。教材在重點介紹酸和堿的性質的基礎上,強調其用途及性質與用途的關系,體現(xiàn)知識的應用。
本課題在介紹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采用了探究式的寫法,目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能根據學過的知識來主動探究未知,從而對這部分內容有更深的認識。
二、“酸堿知識網絡圖”圖形示例
根據以上依據,我們可以構建出如圖2所示例的酸堿知識內容整體網絡圖。
另外,基于酸堿的化學性質及其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又是此內容中的重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構建酸堿等物質之間反應及其轉化的知識網絡圖(見圖3、4)。
三、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
1. 按照實驗探究知識、微觀解釋知識和解決真實問題的順序進行教學,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 通過推斷和除雜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請看如下問題:右圖中的A~I表示幾種初中化學常見的純凈物,且分別是由H、C、O、S、Cl、Na、Ca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質量分數(shù)為60%;I俗稱小蘇打,C、I分別與足量F反應的生成物相同。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據題意,I是NaHCO3,F(xiàn)能與NaHCO3反應,則F是酸;F能生成E、H兩種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為CO2和H2O;又A為SO3(非金屬氧化物),則B、D為堿;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堿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為H2O,H則為CO2。
再如除雜題:用多種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鹽酸。
要除去鹽酸,實質是除去H+,則要考慮酸的通性,這就建立了組成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通過推斷題和除雜題的訓練,學生對酸堿能發(fā)生哪些反應及反應后變成哪些物質會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而且會從微粒(組成)的角度認識化學性質,這一定會為自主構建類似于圖3和圖4的知識網絡圖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礎。
3. 通過鑒別和檢驗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配制10%的氫氧化鈉溶液、5%的鹽酸、10%的鹽酸三種溶液。他們忘記了給配制的三瓶溶液貼上標簽,現(xiàn)在老師只給他們提供了無色酚酞試液、試管和膠頭滴管,如果你是小組成員,請用簡便的方法鑒別出三種溶液。
通過對上述鑒別題解題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學生不僅需要對化學性質構建網絡,而且對反應現(xiàn)象的知識網絡進行有效構建;對相似物質(如5%的鹽酸和10%的鹽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鑒別訓練還有利于學生從定量的角度構建知識網絡圖。
另外用不同方法檢驗酸和堿等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學生從從組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總之,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建立宏觀物質間的反應及現(xiàn)象、微觀粒子變化的實質以及化學符號的表征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解決真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利用對比、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來繪制形式多樣的知識網絡圖,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統(tǒng)一的經驗體系(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文章以“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構建為例,從知識網絡圖內容及確定依據、圖形示例、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等方面加以闡述,以期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網絡圖,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核心知識、建立核心觀念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酸堿知識;網絡圖;構建;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一、“酸堿知識網絡圖”中知識內容確定的主要依據
1. 課程標準
應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從中找出課程標準對酸堿知識的要求,為準確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酸堿知識內容的一級、二級主題要求如下[1]:
(1)身邊的化學物質/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
(2)物質構成的奧秘/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3)物質的化學變化/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2. 教材
通過研究教材,歸納出酸堿知識在教材中的內容及其結構、編寫特點等,為全面完整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
(2)酸堿知識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①從宏觀到微觀。教材從具體的酸和堿的性質入手,簡單歸納共性,然后從微觀角度進行初步的解釋。
②從定性到定量。教材從酸和堿的具體性質入手,使學生定性地認識酸具有酸性、堿具有堿性;繼而通過用pH試紙測酸堿度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酸堿性的強弱。
③從性質到用途。教材在重點介紹酸和堿的性質的基礎上,強調其用途及性質與用途的關系,體現(xiàn)知識的應用。
本課題在介紹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采用了探究式的寫法,目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能根據學過的知識來主動探究未知,從而對這部分內容有更深的認識。
二、“酸堿知識網絡圖”圖形示例
根據以上依據,我們可以構建出如圖2所示例的酸堿知識內容整體網絡圖。
另外,基于酸堿的化學性質及其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又是此內容中的重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構建酸堿等物質之間反應及其轉化的知識網絡圖(見圖3、4)。
三、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
1. 按照實驗探究知識、微觀解釋知識和解決真實問題的順序進行教學,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 通過推斷和除雜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請看如下問題:右圖中的A~I表示幾種初中化學常見的純凈物,且分別是由H、C、O、S、Cl、Na、Ca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質量分數(shù)為60%;I俗稱小蘇打,C、I分別與足量F反應的生成物相同。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據題意,I是NaHCO3,F(xiàn)能與NaHCO3反應,則F是酸;F能生成E、H兩種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為CO2和H2O;又A為SO3(非金屬氧化物),則B、D為堿;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堿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為H2O,H則為CO2。
再如除雜題:用多種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鹽酸。
要除去鹽酸,實質是除去H+,則要考慮酸的通性,這就建立了組成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通過推斷題和除雜題的訓練,學生對酸堿能發(fā)生哪些反應及反應后變成哪些物質會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而且會從微粒(組成)的角度認識化學性質,這一定會為自主構建類似于圖3和圖4的知識網絡圖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礎。
3. 通過鑒別和檢驗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配制10%的氫氧化鈉溶液、5%的鹽酸、10%的鹽酸三種溶液。他們忘記了給配制的三瓶溶液貼上標簽,現(xiàn)在老師只給他們提供了無色酚酞試液、試管和膠頭滴管,如果你是小組成員,請用簡便的方法鑒別出三種溶液。
通過對上述鑒別題解題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學生不僅需要對化學性質構建網絡,而且對反應現(xiàn)象的知識網絡進行有效構建;對相似物質(如5%的鹽酸和10%的鹽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鑒別訓練還有利于學生從定量的角度構建知識網絡圖。
另外用不同方法檢驗酸和堿等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學生從從組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總之,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建立宏觀物質間的反應及現(xiàn)象、微觀粒子變化的實質以及化學符號的表征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解決真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利用對比、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來繪制形式多樣的知識網絡圖,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統(tǒng)一的經驗體系(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文章以“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構建為例,從知識網絡圖內容及確定依據、圖形示例、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等方面加以闡述,以期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網絡圖,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核心知識、建立核心觀念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酸堿知識;網絡圖;構建;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一、“酸堿知識網絡圖”中知識內容確定的主要依據
1. 課程標準
應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從中找出課程標準對酸堿知識的要求,為準確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酸堿知識內容的一級、二級主題要求如下[1]:
(1)身邊的化學物質/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
(2)物質構成的奧秘/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3)物質的化學變化/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2. 教材
通過研究教材,歸納出酸堿知識在教材中的內容及其結構、編寫特點等,為全面完整確定知識內容提供依據。
(2)酸堿知識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①從宏觀到微觀。教材從具體的酸和堿的性質入手,簡單歸納共性,然后從微觀角度進行初步的解釋。
②從定性到定量。教材從酸和堿的具體性質入手,使學生定性地認識酸具有酸性、堿具有堿性;繼而通過用pH試紙測酸堿度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酸堿性的強弱。
③從性質到用途。教材在重點介紹酸和堿的性質的基礎上,強調其用途及性質與用途的關系,體現(xiàn)知識的應用。
本課題在介紹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采用了探究式的寫法,目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能根據學過的知識來主動探究未知,從而對這部分內容有更深的認識。
二、“酸堿知識網絡圖”圖形示例
根據以上依據,我們可以構建出如圖2所示例的酸堿知識內容整體網絡圖。
另外,基于酸堿的化學性質及其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又是此內容中的重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構建酸堿等物質之間反應及其轉化的知識網絡圖(見圖3、4)。
三、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的教學策略
1. 按照實驗探究知識、微觀解釋知識和解決真實問題的順序進行教學,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 通過推斷和除雜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請看如下問題:右圖中的A~I表示幾種初中化學常見的純凈物,且分別是由H、C、O、S、Cl、Na、Ca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質量分數(shù)為60%;I俗稱小蘇打,C、I分別與足量F反應的生成物相同。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據題意,I是NaHCO3,F(xiàn)能與NaHCO3反應,則F是酸;F能生成E、H兩種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為CO2和H2O;又A為SO3(非金屬氧化物),則B、D為堿;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堿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為H2O,H則為CO2。
再如除雜題:用多種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鹽酸。
要除去鹽酸,實質是除去H+,則要考慮酸的通性,這就建立了組成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通過推斷題和除雜題的訓練,學生對酸堿能發(fā)生哪些反應及反應后變成哪些物質會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而且會從微粒(組成)的角度認識化學性質,這一定會為自主構建類似于圖3和圖4的知識網絡圖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礎。
3. 通過鑒別和檢驗等典型問題的解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2)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配制10%的氫氧化鈉溶液、5%的鹽酸、10%的鹽酸三種溶液。他們忘記了給配制的三瓶溶液貼上標簽,現(xiàn)在老師只給他們提供了無色酚酞試液、試管和膠頭滴管,如果你是小組成員,請用簡便的方法鑒別出三種溶液。
通過對上述鑒別題解題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學生不僅需要對化學性質構建網絡,而且對反應現(xiàn)象的知識網絡進行有效構建;對相似物質(如5%的鹽酸和10%的鹽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鑒別訓練還有利于學生從定量的角度構建知識網絡圖。
另外用不同方法檢驗酸和堿等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學生從從組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構建酸堿知識網絡圖。
總之,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建立宏觀物質間的反應及現(xiàn)象、微觀粒子變化的實質以及化學符號的表征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解決真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利用對比、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來繪制形式多樣的知識網絡圖,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統(tǒng)一的經驗體系(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