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彩蘭
【摘 要】“嚴師出高徒”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已經根深蒂固,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嚴師”未必能震懾住身心急劇變化的青少年。因此教師應該也隨之發(fā)生轉變,從“嚴師”修煉成“良師”,能進入學生的心靈,知道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成為一個能幫助學生全面成長的導師。
【關鍵詞】嚴師 良師 心理素質 修煉
中國古人云:“嚴師出高徒?!睘槿藥熣?,不嚴可能會誤人子弟;但嚴得不恰當,同樣也會給子弟們留下創(chuàng)傷。嚴要嚴得恰到好處,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內心,知道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的發(fā)展,轉身為伴隨學生成長的良師。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推行下,一大批年輕教師激情滿滿地投入教學教育工作中去。年輕教師都樂于建立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甚至謙虛得在學生面前表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學生的表現并不如所愿,反而會出現成績上不去、課堂紀律混亂等不良現象。一些有經驗的前輩會向年輕教師傳授:嚴師才能出高徒。只有嚴格要求學生,越早在他們面前樹立威信,那么你的一切想法才能施行下去。
于是,每次接手新的班級,不斷暗示自己:用嚴厲震懾住學生。結果也正如前輩們所說的那般,無論是課堂管理還是教學成績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當在獲得越來越多學生的肯定和家長的支持時,學生的一句話卻深深地觸動了我:老師,請不要給我們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學生尊重我,絕不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上的一絲不茍,更重要的是因為學生能體會教師的良苦用心,是因為教師在不停給他們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而他們都用心地接受了。那么自命為“嚴師”的我們除教會他們應試的知識以外,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心理素質的修煉。
一、真正的“嚴師”是走入學生內心的朋友
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都擁有一顆童心,還涉世未深,對事對人還沒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這時,父母和老師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最重要的是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可以感覺到我們不只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可以信任的朋友。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朋友,不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更不是敵人。這樣的感情要靠愛和知識維系,不能靠威嚴,更不能靠暴力。愛是人類最基本、最美麗的語言,它能化解一切的矛盾與痛苦。而盲目的“嚴”是利劍,是魔鬼,不但出不了“高徒”,相反,還會出社會敗類,因為他們會感到自己和當今的社會格格不入,由此產生了叛逆的心理,這對學生是很不利的,這對教育更是災難性的,這樣的結局,又何來“高徒”可言呢?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老師的任務是完善人的心志。對于未來的棟梁,更應該多一分愛,多一分寬容和理解,簡單、粗暴的“嚴”只能激化矛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須知,拔苗助長真是禍,慢功才能出細活。
二、真正的“嚴師”是了解學生興趣的知音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我們對某種認識活動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有的教師教育學生是“柔”少“剛”多,對學生的缺點或錯誤,缺乏耐心細致的幫助,缺乏體貼入微的關懷,過多采用聲色俱厲的批評,甚至花樣繁多的懲罰。長此以往,學生不但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甚至害怕學習、厭惡學習。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對學生嚴格要求,這是所有教師的神圣職責之一。但絕不可忽視學生的需求,必須以崇高的師德教育學生,做到既能循循善誘,又會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激發(fā)興趣;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鞏固興趣;利用學習效果的反饋作用激發(fā)興趣等。這樣的“嚴師”才能培養(yǎng)出高徒。
三、真正的“嚴師”是關注學生發(fā)展的導師
人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更是可塑性極強的關鍵時期。但在中高考的升學壓力下,教師容易把關注點放在當下,抓住學生僅有的時間惡補文化課。雖然一部分學生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從長遠來看,學生只成為學習的機器,而失去了學習的活力和發(fā)展的潛力。教師絕不能把學生的發(fā)展著眼在執(zhí)教的那幾年,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成長的歷程。“師嚴”是外因,“徒勤”才是內因。外因只能改變事物外在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言行舉止,關注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像他們關注老師一樣關注他們,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不再是孤獨的演奏者,才能使課堂響起動聽的交響樂。同時,教師也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化身。教師要樹立自己的威信,但這種威性不能只建立在知識的擁有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自己的人格精神方面。作為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學習中敢于想象,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喚起。
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作為教師,我們應以無限的愛和溫暖去體恤每個幼小的心靈,尊重他們的成長,幫助他們度過人生中最敏感也是最美好的時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