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苗族建筑的文化內涵也在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中。而苗族建筑的文化內涵也會一步步破壞,苗族建筑獨有的魅力和文化傳承也在逐漸消失,面對這些情況,本文對貴州苗族建筑進一步分析,總結苗族建筑的審美價值,對苗族建筑的文化內涵做出系統(tǒng)的分析與審美評價。
關鍵詞:貴州;苗族;建筑;文化內涵
文化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得到物質與精神的總和,既包括人化,也包括建筑,體現出人與社會和諧的關系。而苗族建筑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特征與技術的特點,是整個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能代表不同情感與記憶。在我國貴州少數民族聚居中最多的即為苗族,而苗族文化形成了豐富的苗族建筑,苗族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縮影,本文對貴州苗族的建筑特點進行分析,尋找貴州苗族建筑文化的內涵所在。
1 貴州苗族建筑起源
1.1 歷史的原因
因為苗族各部落間侵略和搶奪,導致苗族人民的生活一直十分艱難,為了更好的防止戰(zhàn)禍受到的不良影響,使苗族人民可以得到順利生存和發(fā)展,苗族經歷五次遷徙才選擇大山深處來定居生活繁衍[1]。
1.2 地理和氣候的原因
經過幾次遷徙最后定居的苗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居住,又面臨新的生存挑戰(zhàn),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為苗族人民建筑房屋帶來很大的麻煩。缺少建筑用地,大多建筑必須依山而建,使整個聚居的村落都形成空間感和層次感。很多建筑都以半邊吊腳樓的建筑形式,臨山懸空的解決了山地不平的地理問題,還可以有效解決由于氣候潮濕導致的問題,使居住的二樓保持足夠的通風與采光,如圖1所示。
1.3 經濟的原因
苗族人民居住的深山交通阻塞,導致經濟環(huán)境很薄弱,苗族人民只有盡量選擇樹木多的區(qū)域建筑房屋,通過自然資源的利用解決這些資源缺乏的問題。很多苗族建筑都是就地取材,以木架的結構加上石頭等資源進行建造的,[2]如圖2所示。
1.4 性格的原因
苗族人民天性熱情好客,喜歡幫助別人,將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充分發(fā)揮,這種性格也影響了建筑審美。這種性格和審美體現在苗族建筑空間的外部構造上,例如:苗族人民普遍認為集中進行居住可以更好的加強鄰里的往來與交往,可以增強村寨的凝聚力,還可以更好的抵御外來侵略與自然災害。
2 苗族建筑的構造特點
2.1 苗族建筑的聚落形態(tài)
苗族經過幾千年發(fā)展,和漢族始終保持著交流和融合,沖突和矛盾的發(fā)展狀態(tài),經過長期反抗,苗族的村寨在選址上也多會選擇和漢族居住地隔絕的區(qū)域,導致苗寨所在地總有神秘感。苗寨會選擇隱蔽地點進行建造,還會選擇向陽山脊與山坡,或者山腳有河流經過之處。一般來說,苗寨基本不在平原建立村寨,不走到邊緣都很難發(fā)現苗寨的存在[3]。
2.2 苗族建筑的平面布局
苗族建筑一般是以主屋、吊腳樓及附屬的用房構成,而主屋與吊腳樓一般以直角L型進行布局,極少會有U型布局。附屬用房也會沿山坡等高線進行自由的布置,主屋向陽建造,可以使居住環(huán)境保持更好的通風與采光。
2.3 苗族建筑的建造特征
苗族建筑一般以傳統(tǒng)木構架,以南方民居穿斗式的結構,于柱子和瓜柱頂置一圓木,延伸到檐口,這種建造方式在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中稱為斜梁。檁子可以置于斜梁上,檁子、柱子及瓜柱可以不需要對應,使屋架擁有更大自由空間。
2.4 苗族建筑的建筑用材
按照不是地區(qū)環(huán)境與氣候的不同進行就地取材,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和精髓,苗族的建筑也如此。苗族村寨選址區(qū)域一般氣候溫和,而且多具有較大的濕度,這種環(huán)境很適合樹木的生長,而且石材資源也會十分豐富,所以,一般木材與石材是苗族人民重要的建筑材料[4]。
3 苗族建筑的文化內涵
3.1 “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苗族人民思想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統(tǒng)一就是天人合一,這是苗族人十分重視的思想內涵,而這種觀念體現于苗族文化中,體現在苗族建筑中則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例如:苗寨的選址,既會考慮環(huán)境、地理、天文、氣候和水土的質量,還會注意背山、面水及向陽的自然建筑方位選擇。風水中以山南水北定為陽,以山北水南設定為陰。
苗族建筑的就地取材可以做到墻體不承重和墻倒屋不塌的結構,而且苗族建筑的色彩、裝飾和內部的陳設上都按照五行四象和陰陽八卦進行規(guī)劃的。在苗族人民眼中建筑與服裝一樣,經過世代傳承,苗族的建筑工匠已經把苗族建筑精髓充分領悟,以天人合一的和諧整體,建筑苗族的村寨,一定要對苗族人民身心和健康有益無害為出發(fā)點,以人為主,將人的身體與精神達到最大舒適度,來完成村寨的規(guī)劃與個體建筑設計和施工[5]。
3.2 “因地制宜”的建筑法則
苗族建筑很重視建筑和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對建筑的面積、空間的尺寸都以需求為出發(fā)點,不會盲目的追求大面積,大空間的建筑,以建筑和環(huán)境最佳的融合,使建筑的形成與發(fā)展都朝著樸實的方向。經過各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與影響,苗族人民經過與自然界的長期相處,也總結了大量生存和發(fā)展的建筑觀念[6]。
苗族人民居住地受到地形的影響,很多建筑開間的進深和尺寸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苗族建筑朝著豎向的空間發(fā)展,盡可能的加強了空中的利用程度,以躍層和夾層空間的形態(tài)克服自然環(huán)境和地形帶來的不良影響。既能解決地形和自然環(huán)境的發(fā)展限制,也將苗族建筑空間進一步豐富,這種依山而建的建筑形式甚至可以幫助苗寨防止前方建筑遮擋后方建筑空間和采光。而建筑內的居住與活動的空間也盡可能的安排在樓上,既能防止由于當地氣候潮濕對身體的不良影響,還能獲得更好的采光與通風。而樓下設置為灶屋和廁所及牲畜棚等空間。苗族建筑居住空間大多使用木板進行隔斷,還可以自由的拆散和組合,這種建筑方式可以更靈活的將樓上空間進行改變和布局,也可以改變采光和通風等一系列的問題。建筑通過不斷的改變與調節(jié)將自身調整的更加完善,以因地制宜的建筑法則,使周圍的自然資源得到更節(jié)能和更生態(tài)的利用。
3.3 “趨吉避邪”的苗族宗教信仰
苗族文化中的趨吉辟邪可以說一直被苗族的居民所自覺遵守。苗族人把適合生存發(fā)展與身心健康作為吉,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與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充分的利用自然界有利的因素,排除不利的因素,例如:在苗寨的選址上,規(guī)劃上,建筑的規(guī)劃與設計上等方面都體現了對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遵循了基本的準則,按照我國傳統(tǒng)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和相克作為基礎,以相生吉,相克兇為方法。例如:居住的房屋就是通過外生內而內克外作為吉宅的標準,以外克內而內生外作為兇宅的標準。苗族建筑大多以五行八卦作為理論基礎,對院墻大門和堂屋大門確定朝門[7]。
苗族建筑中有圖騰,這是苗族人民趨吉避兇的理念,例如:楓樹會大量出現在苗族建筑的圖騰中,這是因為苗族人民將楓樹作為房屋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屋因為是由大量柱子支撐實現,堂屋是祭祀與集會的場所,中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柱選材會體現出苗族人民對圖騰的崇拜。這些環(huán)境和文化的調節(jié),既和苗族人民的大遷徙有關,也和對外界不斷的抗爭壓迫有著直接的關系。苗族人民渴望著平靜而祥和的環(huán)境,通過裝飾物與圖騰來表現美好的愿望。雖然在實際的生活里,裝飾物和圖騰未必能使人們得到吉祥和如意的保證,但這種美好的祝福和愿景還是體現到了苗族人民的房屋建筑內,體現了苗族人民對趨吉避邪的追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苗族建筑和山體連為一體,四周的墻壁多為半開或者全開,多前后開窗,使苗族建筑的閣樓空氣會很好的連通為一體,既能實現儲存和風干糧食,還能健康居住,保證足夠的通風與采光??梢哉f,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腳樓很好的體現了生活的理念,體現了完美的功能需要,在“天人合了”、“因地制宜”和“趨吉避邪”等方便都體現出了民族文化的文脈??梢?,建筑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完美結合,有著很強的溯源性,各民族的建筑只有從本民族的文化出發(fā),才能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為人們提供更滿意的生存場所。而苗族建筑也正是由于其具有豐富性和強烈的生命力,使苗族文化有了更好的傳承,使苗族人民的靈魂和生命、精神與信仰得到更好的寄托,而苗族建筑依托苗族文化的土壤也將得到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艾晶.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與利用[J].貴州民族研究,2011,2.
[2]戴志中,舒波,羊恂,趙冶.建筑創(chuàng)作構思解析——符號·象征·隱喻[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3]張蕓蕓,陳曉明.湘西傳統(tǒng)民居建筑符號的構成解析[J].中外建筑,2010,12.
[4]姚麗娟,石開忠.侗族地區(qū)的社會變遷[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5]王媛.貴州黔東鹵苗族傳統(tǒng)山地村寨及住宅初探[D].天津大學,2012.
[6]祝家順.黔東南地岡侗族村寨空間形態(tài)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
[7]王紹.中國民族建筑[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先鵬(1972-),男,苗族,貴州錦屏人,大專,工程師,主要從事工作和研究方向是建筑設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