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道德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對于德育,我們都不陌生。而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的渴望與追求。德國著名的古典美學家、美育創(chuàng)始人席勒曾經(jīng)強調“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fā)展而來”,認為美育對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國維第一次在中國教育史上提高了美術教育的地位,把美術教育納入教育結構之中,與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視美育,他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泵烙倪@種獨特地位和作用,是德育、智育、體育所難以取代的。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以美的事物撥動人的感情之弦,使人從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從而得到道德上的“凈化”、 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人格上的升華,并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是學?;A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美育與德育是相互滲透的,離開美育與德育之間的交融、升華和轉化,美育與德育都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學校教育中特別是高中階段,美育的處境一直很尷尬,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美術學科在高考中沒有一席之地,美術這門課程也就逐漸地淡出了現(xiàn)代高中生的視線,只有極少部分的特長生還在學習。很多學校減負的結果砍掉的卻是美育課程,只抓主科教學,把美術教學放在了無足輕重的地位上,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去感受美術的魅力,接受美術的熏陶。學校美育的實施途徑比較單一,對于美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就是傳授藝術知識和培訓藝術技巧。另外,人們認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實現(xiàn)德育的工具、途徑和輔助方法。這種觀點簡單地把美育歸屬于德育,沒有看到美育獨特的目的、內(nèi)容、功能和方法,因而不利于美育的全面開展。
那么,美育的本質是什么呢?首先美育是一種感性的、情感的教育,它可以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這種美育是超功利的,讓人們在美的欣賞中,受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熏陶作用。比如我們在講解古代雕塑馬踏匈奴群雕時,除了讓學生了解雕塑的風格特點、意象化造型之外,更應該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更多地了解霍去?。ㄋ麨閲伊⑾铝瞬恍嗟墓祝Gлd之后,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在學習園林時,通過觀看圓明園的舊址,我們了解到了皇家園林的規(guī)模與氣勢,知道它曾經(jīng)是我國園林中的瑰寶、建筑的精華。同時,對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無限惋惜,而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萬惡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當靠山,想依靠洋炮來掃除國內(nèi)的革命勢力。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國屈辱歷史的一段見證,它的殘垣斷壁,仿佛在對人們訴說它輝煌的過去,又好像在向人們訴說洋人的殘暴行徑。無疑,美育中充滿了德育的滲透。
美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它教會人們?nèi)绾稳バ蕾p美,去創(chuàng)造美。我們教育的根本不也是教會人們?nèi)绾巫鋈?,做一個會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有情趣的人嗎?這種生命教育可以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而且這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具有發(fā)展性。這對于正陷于困境的學校道德教育來說,應該是一種新的思路。
世界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大家都不陌生,畫面黑白灰色調、支離破碎的形體,可以說沒有絲毫的美感可言。通過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于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征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畢加索在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遭受深重災難的時刻,以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在有限的畫幅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無限沖擊力的視覺形象,將深沉強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在二十五英尺的畫幅上,這滾滾的精神波濤,溢出畫面,無限擴散開來,令觀者淹沒于畫家個人情感的海洋,感受畫家對戰(zhàn)爭成熟而深邃的思考。
美育與德育的結合并不是簡單的相加,也不能相互代替。運用美育的手段達到德育的效果,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法國的大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绷_丹的話告訴了我們一個美學道理:不同的人,對美的認識、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美育,必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認識美的能力,讓他們正確地辨別美和丑。
但愿在我們的教育中,在日益強調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不要讓美育走下舞臺。德育離不開美育,全面的素質教育更離不開美育。作為美術教育者,我們應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的教育功能,寓教于情感、趣味、娛樂之中,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
(責任編輯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