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遠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要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鳖A習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預習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苯虒W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進而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一、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預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年齡小,學習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波動,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因此,培養(yǎng)他們的預習習慣,激發(fā)預習興趣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預習時,采用有效的方法、有趣的形式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課題激趣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從課題入手質疑:“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課題為什么把兩者放在一起?它們分別是誰對什么作出的評價?你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嗎?請同學們認真預習,把課文讀幾遍,在自己感受深的語句旁加一點批注,并把疑問畫下來或寫出來。
(二)精彩提示語激趣
一些課文可通過“精彩提示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撈鐵?!芬徽n的提示語:“打撈沉在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現(xiàn)在做起來并不太困難,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鐵牛撈上來,多么了不起!他是誰,是用什么辦法撈鐵牛的呢?”——既是贊頌,又是設疑?!饿L》的提示語:“海洋里有一種動物,單是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肥豬那么重,它就是鯨?!薄求@奇,也是簡介。又如《再見了,親人》的提示語:“1958年,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離開了朝鮮回國,中朝兩國人民依依惜別……”——是點明中心。這些課文內容的提示雖然只是三言兩語,卻撥動起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了他們閱讀的興趣。教師只要對這類語言稍加改造,就是很好的授課導入語。
(三)以圖激趣
在布置《跳水》一文的預習時,我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讓他們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然后告訴學生舉槍瞄準的是小孩的父親,并問你們可曾見過一位父親舉著槍,瞄準兒子還說在三下之內向兒子開槍的故事嗎?這位父親不瘋也不傻,是一位機智勇敢的船長,他為什么會這樣做?這件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父親非得向孩子開槍嗎?事情的結果怎樣?請你們通過預習去了解。
二、教給方法,提高預習實效
預習方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葉圣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因此,即使學生有了強烈的預習愿望,教師還應根據(jù)年級預習要求、教材特點、每課的問題提示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有計劃地進行預習指導,切實提高預習實效。
(一)教給預習方法,培養(yǎng)預習習慣
指導學生進行預習,目的是幫助他們把握新課的內容,通過預習解惑、存疑,最后師生協(xié)助解疑。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用的預習方法是看、讀、想、畫四步環(huán)節(jié)預習指導法??础瓤匆槐樾抡n的所有內容,包括課文、插圖、注釋、練習;讀——初步了解課文大意,遇到生字詞障礙,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想——逐自然段品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說的是什么;畫——畫出讀不懂的句子,記下想不明白的問題,課上與老師、同學討論。以《趵突泉》為例,可設計如下預習提綱:1.看。先仔細觀察圖畫,看看圖上畫的是趵突泉公園中的哪些景物?2.讀。再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初步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點;遇到 “趵突泉、純潔、疲乏、水藻”等詞語,可以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3.想。逐自然段品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介紹趵突泉的什么?4.畫。畫出讀不懂的句子,記下想不明白的問題,帶到課上與教師、同學討論。通過預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記敘了趵突泉的美麗景色,依次描繪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淺、鮮潔和大泉、小泉優(yōu)美動人的姿態(tài),重點是對三股大泉和小泉景色的描寫。學習和體會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謀求預習策略,提高預習實效
在每篇課文教學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考慮。
1.導讀: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對照有關的注釋讀課文。對一些有特色的語句試著有感情地去朗讀,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好象在等待周總理回來”一句,引導學生用有感情地朗讀。
2.導思:對照課后“思考?練習”的部分內容,了解新課要學些什么內容,邊讀邊思考。如《新型玻璃》一課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預習思考的:①從課題中知道文章介紹的是什么?②課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每種新型玻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③讀了這篇課文,你還想發(fā)明什么樣的新型玻璃?
3.導畫:將自學中的疑難詞句,不理解的問題劃下來,或引導學生嘗試把課文的思路畫下來。如《記金華雙龍洞》一文可布置學生在預習時畫出作者的游覽路線: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又如預習《第一場雪》時可布置學生整理出文章按照時間順序記敘的思路: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聯(lián)想。
4.導查: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學習字詞,查找、收集有關的資料、圖片等。如學習十一冊第二組課文之前,布置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革命影片等途徑,每人收集一個革命故事,了解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
三、展現(xiàn)成果,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是一個細致耗時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讀課文、動腦思考、動筆寫畫,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總希望得到回報,他們渴望的是什么呢?是對知識的渴求,他們渴望自己的預習成果展現(xiàn)出來,得到教師、同學的認可。因此要創(chuàng)設能充分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把預習的內容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多向交流、評議的形式,爭取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的預習成果,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預習成果進行匯報。內容可以是小組成員預習的成果與疑難,也可以是課文的重點、難點,讀、說、寫的側重點。形式通常有三種:
(一)匯報式
可以是小組代表匯報,也可以各組按序匯報;可以是全局匯報,也可以是局部匯報或擇要匯報。
(二)交流式
參加交流的人員:后進生,小組討論時持保留意見者,教師巡視時發(fā)現(xiàn)并指定的典型問題和答案的持有者。
(三)辯論式
匯報交流過程中對有典型意義的問題,教師要隨時引導辯論。在應得出一致意見的問題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見,在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問題上不強求一致,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理解。全班討論時,教師要做好引導、溝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語言文字的火花,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們運用直覺思維去感受,通過讀讀、說說、議議、演演等多種形式學習語言文字。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表述過程中得到同學的肯定和教師的鼓勵,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體驗到成功的歡樂。當學生確信學習結果是自身經(jīng)過努力所獲得的師生認同時,不但對所學內容倍感珍惜,而且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主學習欲望,從而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預習的方法,樹立自信心,堅持不懈,就會養(yǎng)成預習習慣。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