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梅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在實踐中學習,才能形成終身學習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改革更應注重建立一個開放的學習渠道,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本文從語文實踐的重要性出發(fā),結合教學實例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放學習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開放渠道 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p>
這里強調了在語文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動實踐。教育具有雙重價值,即一方面促進社會發(fā)展,保證人類文明的傳承,另一方面促進個人發(fā)展,幫助個人實現(xiàn)生活理想、生活追求。只有實現(xiàn)了教育的個人功能,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社會功能。因此說,人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目的與最終動力來源,所以“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耙詫W生發(fā)展為本”是指與社會發(fā)展協(xié)調一致的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是指學生全面而具個性地發(fā)展,它關注的是學生可持續(xù)的終身發(fā)展。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要求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從課本中學,從自然、社會、生活實踐中學。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課程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
同樣,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也是建立一個開放的課程體系,樹立大語文教育觀,開闊學習視野,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和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素養(yǎng),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語文實踐能力。為此,我們探索開展小學“綠色語文”實踐活動,開放學生的學習渠道,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的最終目標。
一、課前學習為課堂學習鋪墊
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是上課后才向學生公布教學內容。教學起點從零開始,學習時時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開展“綠色語文”實踐活動,就強調先向學生公布教學內容,學生可事先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預習課文,對所授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如教學《觀潮》《海底世界》《說茶》等課文,可事先讓學生查找有關“錢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樣的景象”“茶的歷史、茶的種類、茶文化”等資料,拓寬他們學習的渠道,讓他們在課前先體驗學習,進行實踐活動,為課內學習夯實基礎,觸類旁通,學起課文來就水到渠成、一觸即發(fā)了。
二、課堂學習向課后學習延伸
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就是把所有問題在課內解決,無問題結課。而“綠色語文”實踐活動強調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到課外,帶向生活,帶向社會,帶向終身,從而在實踐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語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如學了《詠柳》《絕句》這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后,要求學生課外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細細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來表現(xiàn)春天的并在活動課中交流;學習《燕子》后,讓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并寫成文章。學生的習作可謂多資多彩,有詩歌形式的《春來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記事形式的《找春天》。他們在文中寫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歡快地歌唱:春來了,春來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彈起鋼琴,柳姑娘跳起長辮舞,她們在干嗎呢?她們在迎接春天!”如課文《落花生》,課堂學生討論“你想做蘋果式還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課堂上不給統(tǒng)一答案,讓學生課后采訪當?shù)亟艹鋈宋铮堰@一人生觀問題帶到課后。這樣,課后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就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拓展,學生在實踐中更深更真地體會到了文章內容的妙與真。
三、與日常生活結合
“語文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時刻離不開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語文的機會。我班的××同學獲青少年讀書教育活動全國特等獎,應邀去北京參加夏令營活動。新學期開始,全班學生聽說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圍著她,七嘴八舌地問這問那,見此情景,我就提議王業(yè)涵召開“小記者招待會”,滿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記者招待會”上,學生有的問:“你去了長城,登上長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見了哪些地方來的朋友?”你們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點?和我們這兒有什么不一樣?”……××同學一邊回答一邊拿出從北京帶回的相片,一一介紹了長城、故宮、天安門等旅游勝地,還娓娓地講述了在北京與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激情高漲,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把今天這場面記下來,有的寫了《難忘的“小記者招待會”》《一堂有趣的語文課》《難忘一刻》《歡迎新北京人》……
在這節(jié)課中,許多學生雖然沒有去過北京,但通過××學生的介紹,他們也了解了許多于北京的知識,同時這又是一個很好的習作題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習作情境,鍛煉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與社會生活結合
社會是一個大學校,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與社會生活結合就是充分利用這個大學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環(huán)境形勢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配合社會開展“公民道德綱要建設”的活動,讓學生在尋找、采訪社會有關“美德”的人和事,并針對這些人和事,撰寫有關“美德在身邊”的文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分小分隊開展“尋找真美,發(fā)現(xiàn)真美”的假日活動,活動后在班隊課中交流“什么是美”?;顒雍笈c活動前,學生面對“美”的理解截然不同?!痢镣瑢W根據(jù)一系列活動撰寫的《品德美才是真美》參加縣“美德在身邊”征文比賽獲一等獎。把語文學習實踐融進社會中,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語文的“文道”結合兩不誤,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五、與家庭教育結合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可傳統(tǒng)的教育卻互相封閉。為了促進了解,促進溝通,我們提出學生在校讀好三十本必讀書,在家讀書好三十本選讀書。這些選讀書目根據(jù)《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的書目確定選擇。如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格林童話》《小學生讀讀背背手冊》等。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文知識及相關的習作技巧,并要求學生隨時做讀書筆記、讀書卡片,一學年來,許多學生讀書卡片做了百八十張。在寒暑假期,請家長輔導,把讀書卡片分門別類編寫小報,并設計報頭、報花等,名稱可謂五花八門,在《星星園》《石頭記》《讀書樂》《成長”相片》等等。這一系列的家庭讀書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整合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奠定了基礎。
“生活即教育”“實踐出真知”。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研究專家白月橋教授說:“就課程教材改革而言,實踐性問題是我國現(xiàn)階段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矛盾焦點,它就是克服傳統(tǒng)課程體系弊端的根本方法,又是培養(yǎng)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币虼耍_展“綠色語文”實踐活動,開放學習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把語文學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由校內延伸到社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任意馳騁”的“漁場”“海闊憑魚躍”,讓學生反復實踐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語文”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