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法修訂草案一審稿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備受輿論關(guān)注的廣告薦證者行為規(guī)范和法律責任在草案中皆有明確。如草案獲得通過,明星將不得為其未使用過的商品或未接受過的服務作證明。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作推薦證明,損害消費者合法權(quán)益的,還將承擔連帶責任。
較之以往媒體的常用語“明星代言”,草案使用“明星薦證”雖大大縮小了范圍,但在實現(xiàn)責權(quán)利的統(tǒng)一上,卻更精確了。并不是所有的代言都是薦證,為偽劣產(chǎn)品代言也并不等同于虛假代言。草案關(guān)注了法律用語的技術(shù)問題,恰可視為在科學立法上的進步。
明星虛假薦證欺騙消費者應擔責,當然不能僅止于藥品、醫(yī)療器械廣告。杜絕明星虛假薦證應從源頭入手,并完善明星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在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中,已增加了明星代言廣告如涉及虛假宣傳,將與商家一起承擔連帶責任的具體條款。
此次修訂廣告法,明確廣告薦證者的法律責任實屬必要——這既是廣告法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時也是與消法保持一致的需要。草案明確,如果“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在廣告中對商品、服務作推薦、證明的,將被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quán)益的,依法承擔連帶責任。這個罰款金額,略顯保守。從有效遏制當前仍屢見不鮮的虛假廣告薦證來看,責任門檻還有進一步抬高的空間。
(王琳文,摘自2014年8月26日《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