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實
四川省達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達縣 635000
隨著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日益普遍,細菌的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xiàn)了多重耐藥和高度耐藥菌株,給臨床治療造成了極大的困難[1]。為幫助臨床醫(yī)生了解耐藥現(xiàn)狀,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筆者對我院年病原菌分布及細菌耐藥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1 資料來源 所有數(shù)據(jù)均來自我院檢驗科2011~2012年臨床微生物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樣本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及分泌物標本,刪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復菌株。
1.2 藥敏試驗 采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2011年版標準判讀,各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WHONET5.6軟件進行分析。
2.1 病原菌分布 2011年共分離G+病原菌194株,分離G-病原菌452株,真菌132株;其中G+菌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69株,占35.57%,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71株,占36.59%,肺炎鏈球菌18株,占9.28%,腸球菌14株,占7.22%;G-菌主要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124株,占27.43%,肺炎克雷伯菌89株,占19.69%,銅綠假單胞菌81株,占17.92%;2012年共分離G+病原菌764株,G-病原菌2130株,真菌444株;其中G+菌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78株,占23.20%,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303株,占39.66%,;肺炎鏈球菌127株,占16.61%,腸球菌46株,占6.02%;G-菌主要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584株,占27.42%,肺炎克雷伯菌361株,占16.61%,銅綠假單胞菌234株,占10.99%。
表1 2011~2012年G+菌分布構成比
表2 2011~2012年G-菌分布構成比
2.2 耐藥率分析 2011~2012年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于青霉素、紅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藥率均超過50.0%,對于左氧氟沙星、利福平、COSMZ、慶大霉素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大腸埃希菌對于阿莫西林、頭孢噻吩、頭孢呋辛、COSMZ、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均超過50.0%,對于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亞胺培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表3 2011~2012年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率分析
表4 2011~2012年大腸埃希菌耐藥率分析
近年來隨著新型抗菌藥物的不斷涌現(xiàn)和應用,細菌的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對于各種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抗菌藥物選擇壓力較大,既要考慮病原菌耐藥性,以達到治療目的,又需考慮抗菌藥物對耐藥菌的誘導,從而減緩或避免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3]。本組資料顯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及其他病原菌共同構成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其中,2011年共分離G+病原菌194株,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腸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為主,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布構成比為35.57%;分離G-病原菌452株,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等為主,其中大腸埃希菌分布構成比為27.43%;2012年共分離G-病原菌76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布構成比為23.2%;分離G-病原菌2130株,大腸埃希菌分布構成比為27.42%。以上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株多為眾所周知的耐藥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于青霉素、紅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藥率均超過50.0%,大腸埃希菌對于阿莫西林、頭孢噻吩、頭孢呋辛、COSMZ、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均超過50.0%[4]。
葡萄球菌由于產(chǎn)β-內酰胺酶,而對該類抗菌藥物產(chǎn)生不同的耐藥性,近年來G+中的MASA、MRSE不斷出現(xiàn),由該菌引起的感染除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奎利普丁/達福普丁敏感外幾乎對所有抗菌藥物菌耐藥,對臨床形成極大威脅,由表3可見,即使細菌對萬古霉素全部敏感,但對臨床未使用過的替考拉寧、奎利普丁/達福普丁卻有不同程度的耐藥 (分別是2011年5.35%、4.6%;2012年0.99%,2.02%),這與在抗菌藥物壓力下篩選出耐藥突變菌株有關。大腸埃希菌主要的耐藥方式之一是產(chǎn)生ESBLs,可破壞β-內酰胺結構藥物,使其降解失效,不含酶抑制劑的青霉素類及第三、四代頭孢菌素抗菌藥物用于經(jīng)驗性治療大腸埃希菌感染通常無效。因此,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應多選擇左氧氟沙星、利福平、COSMZ、慶大霉素,一旦確定為MASA,應首選萬古霉素;大腸埃希菌感染應多選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亞胺培南,以減少和避免細菌耐藥性的產(chǎn)生。
通過對我院2011~2012年臨床分離的病原菌耐藥性分析發(fā)現(xiàn),我院感染病原菌具有越來越廣泛的耐藥性,因此,應全方位監(jiān)控和預防醫(yī)院感染發(fā)生[5]。對于確診患者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以有效阻止耐藥菌株的傳播,最大程度提高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
[1]趙學禮,來瑞平.128株難治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藥敏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6):53-55.
[2]辜紅妮,陳林興,林美珊.醫(yī)院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89-91.
[3]寧立芬,馬紅玲,汪玉珍,等.2011-2012年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344-1346.
[4]崔慶,張建勇.2006-2009年住院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16):3502-3504.
[5]郭燕峰.小兒細菌性肺炎2382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4,2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