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靜+郝敬宏
導語
本期“同題演練”選擇的名家范本是本刊閱讀世界2013年第12期劉瑜的《那些剩下的東西》。生活的潮流滾滾向前,帶來季節(jié)的更替,帶來花開的欣喜,也帶來老去的歲月,帶來秋序與殘荷;帶來沉甸甸的收獲,也帶來隱約的逝去……劉瑜思考深入,涉筆廣泛,生命或者別的固有的東西均可能逝去,但必將剩下些什么,豐盈或者干枯的靈魂,情感的激越或者思慮的沉吟。循著這個思路,每個讀者都可以有思想的遠行和情感的激蕩。
彭語童同學的思緒從面對一把黃土、一冊黃卷發(fā)端,涉筆史鐵生對母親留下的愛、有傲骨文人留下的嘆惋和在戰(zhàn)爭中逝去的王小亭,傳達出對那些剩下的東西的贊嘆和謳歌。
于暢同學把視野投向到眾說紛紜之下我們應如何正確地選擇,并且把深度延展到時間的考驗、精神的力量上,從而明確身處歷史長河中的我們,要為后世留下一些什么東西,要盡力創(chuàng)造。
例文1
那些剩下的東西
□四川隆昌縣第一中學 彭語童
一把黃土,是歲月的守候;一冊黃卷,是歷史的沉淀;歲月掩不去的,是他,是你,是我深深的歲月印記……而那些在逝去中剩下的東西卻落進土壤中,永遠地扎下根來。
從一個妙齡少女走到現(xiàn)在,歲月帶走了母親的青春,她的臉上剩下了道道皺紋。史鐵生《合歡樹》中那個會說自己小時候的作文寫得還要好的母親,在歲月的刻刀之下改變了。她變成了一位為治兒子腿病四處尋醫(yī)問藥、日夜操勞的悲情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日子磨平了她的青蔥與棱角,磨粗了她纖細的雙手,模糊了她清澈的雙眼……又剩下些什么呢?后來有一日,我在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疊泛黃的信紙中,發(fā)現(xiàn)了父母對歲月的守候。舊時光的溫暖與愛意深藏進母親眼角的皺紋里,被一齊剩了下來。那些剩下的東西呵護我們的成長,默默守望我們的未來。
從封建專制到文明民主,歷史推動社會向前,卻也帶走了一代文人的傲骨,只剩下一個個令人嘆惋的背影。到底是怎樣一個劉文典,能讓人發(fā)出“世上已無真狂徒”的感慨?當面罵蔣介石是一介武夫,是軍閥的,有他;自稱世上唯有自己和莊子本人懂《莊子》的,有他;把搞新文學的沈從文貶得一文不值的,有他……如今前輩已逝不可追,只剩下一抹背影,悠悠長水。但一代傳統(tǒng)文人的逝去,剩下的絕不僅有后人的嘆惋,更有那穿越百年煙云的文化瑰寶。正如魯迅詩中有言“文章得失不由天”,如今的我們閱讀著那經(jīng)過時間洪流考驗而剩下的東西,在字字句句中尋覓他們的風骨。
人從別人的笑聲中哭著來,又在別人的哭聲中笑著走,剩下一座墳冢和一塊石碑。很少有人會記住“王小亭”這樣一個名字,然而大多數(shù)人卻記得這樣一張照片:被日軍轟炸之后的上?;疖嚹险?,嬰兒在剩下的廢墟和鐵軌之上號啕大哭……這個記錄地獄的攝影師正是他。戰(zhàn)爭中生命的逝去,剩下后人對歷史的反思。而王小亭的逝去,留下了無數(shù)寶貴的資料,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所能帶給時代的意義。那些剩下的東西,彰顯著個人的價值,度量著靈魂的厚度。
一塊塊字碑,鐫刻著千古文章;一座座豐碑,紀念著萬世功業(yè)。連荒冢中千篇一律的墓碑,也有一副不朽的面孔。假如你也逝去,又將剩下些什么?假如你也是一塊碑,又有誰能讀得懂你身上的銘文?
那些剩下的東西,落入土壤中扎下根,終于開出了美麗的花來。
例文2
那些剩下的東西
□山東青島二中 于暢
人死后會剩下什么?理性主義者們認為是理性,海德格爾認為是語言,薩特認為是心靈感受……拋開學術爭論,當生命隨著時間逝去后,有一些剩下的東西,在沙灘上閃閃發(fā)光。
他們最終剩下,因為他們終將偉大。
蓋茨比無論經(jīng)歷多少風雨,始終深情地凝望著河對岸舊愛家的綠光,等到美好的二十年代一去不返,小說作者菲茨杰拉特也殞去,那道綠光仍作為對彼岸夢想浪漫追逐的象征,亮在讀者的心中?!对诼飞稀烦霭嫖迨嗄?,彼時的“垮掉一代”早已煙消云散,唯有《在路上》以“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所透出的濃厚的自由氣息感動著人們,被代代青年追捧視為“圣經(jīng)”。他們挑戰(zhàn)傳統(tǒng)、追求自由的精神依舊在書頁中鮮活跳動。褪去華麗的外衣和時代的激流,這些亙古不變的感情剩了下來,它們不會死,而是在傳承中變得不朽。
狂風席卷了整個時代的人,卻不小心漏掉了一些?!抖嘤嗟脑挕酚涗浟琐那锇酌舾械奈娜诵撵`與暴力革命之間的沖突,他亦成為“多余的人”,死后多年才被正名。張學良一朝惹火,被蔣介石軟禁幾十年,錯過風云時代。瞿秋白就義前沒有大表忠心,反倒重拾文學創(chuàng)作。這個文人革命者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是:“中國的豆腐最好吃,世界第一。永別了!”張學良自由后不愿細說自己的經(jīng)歷,眉目間卻明了滿是滄桑。歷史老人不慎遺落他們,他們是歷史的普羅米修斯,靜靜地向后人展示歷史與人性的荒謬和矛盾。他們意外剩下,卻正好映照了歷史的另一面,供人反思。他們不幸,卻因此變得不凡。
一個人離開世界后,到底可以剩下什么?艾米麗·勃朗特只活了三十歲,唯一一本小說《呼嘯山莊》奠定了她在文壇的特殊地位;芬蘭女詩人索德格朗生前默默無聞,英年早逝,她僅有的百余首詩卻被后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如今她的詩歌在芬蘭家喻戶曉,她也被尊稱為芬蘭現(xiàn)代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百年后象征主義詩歌輝煌難續(xù),連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似乎也失去了當時的魅力,唯獨蘭波,那個如流星般劃過天際的早逝天才,作品中洋溢著的青春氣息與飛揚的想象力而被后人熱愛至今。他們并沒有幸運到擁有長久的生命,卻在短暫的年歲里創(chuàng)作出了偉大的作品,將他們的生命就此鐫刻在人類思想的星空中。正如蘭波所寫:“永恒!那是滄海,融入太陽?!币凰查g的燦爛即可稱作永恒,生命燃燒后,那些剩下的東西,是它的結晶。它們終究剩下成為永恒。
這些人,那些事。那些剩下的東西,是時光淘洗出的珍寶,值得我們去珍惜、品味與傳承。
我們置身于這條河流的正中央,這個時代也必將為后世剩下一些什么。指揮棒傳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生命的厚度、創(chuàng)造的價值,都將沉淀在河床之上。我們也要盡力創(chuàng)造能夠剩下的東西,這樣,才不愧于來過世上,才能在激流經(jīng)過之后,自豪而安祥地迎接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