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良 雷曉玲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傳統(tǒng)的翻譯中,明喻翻譯主要關注明喻的表達形式,注重明喻結構和詞匯的選擇,目的是探求在目的語中與原文本意義和功能對等的明喻表達式。但是,中國近十年來明喻翻譯研究的成果很少,且大多是對翻譯策略的研究,如劉榮征[1]、莊文婷[2]、崔中良[3]等。這些研究都是在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下進行的,傾向于關注譯文的表層結構和表達,因此明喻翻譯研究也就成了明喻翻譯表現(xiàn)形式的策略研究。
近年來,認知科學的發(fā)展帶動了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同時也促成了翻譯的認知轉向,人們開始運用認知科學中的新理論、新方法來處理翻譯中的問題。認知科學中的腳本(Script)理論也被應用于翻譯研究,如陳安玲[4]、楊仕章[5]、管振彬[6]等都嘗試運用腳本理論解釋不同的文本和題材等實際問題。但明喻翻譯過程中腳本理論的指導作用,以前的研究很少提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腳本理論來分析《儒林外史》的明喻翻譯過程中腳本的作用和用法。
對于腳本的研究首先來自心理語言學家對學習記憶的研究。但是,腳本的概念首先是由計算機科學家Schank &Abelson提出的,他們認為,僅僅用意象圖式來解釋人的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運用腳本來解釋這些意象是如何組織,以及人們是如何快速地理解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的。他們指出,腳本是一種經(jīng)常發(fā)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框架或圖式。[7]Ungerer &Schmid將腳本定義為:“一種為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而設計的特殊的知識架構?!保?](P214)
腳本是人們生活中要時刻使用的認知方式,生活在相同文化、相同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人對于腳本的使用和理解是相似的,而隨著文化差異的擴大,腳本的內容,對腳本的理解、使用也會隨之改變。每一個腳本都是由幾個腳本或者事件構成的,只要提起腳本的一部分,就會激活腳本的其他信息甚至是整個腳本。
隨著腳本理論的發(fā)展,人們對腳本有不同的命名,如Abelson用圖式(schema)來描寫社會交往中人們的行為;Betelson用框架(frame)來指稱腳本,用來表示人類在識解過程中的心理概念。當然,腳本理論也被用在認知語言學的解釋過程中。引入腳本的概念正是為了解釋那種代表更大序列(sequence)的,用一系列成因鏈(causal chain)連接在一起的事件(event)序列的認知結構[4]。腳本可以分為兩種:標記腳本和非標記腳本。非標記腳本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常規(guī)的事件框架;標記腳本指我們生活中不經(jīng)常使用的反常規(guī)的事件框架,對于這類腳本的解讀會增加我們認知的困難。
翻譯過程可以說是一個腳本翻譯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在至少兩種語言腳本間轉換的語言過程。作為中間人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識解源語腳本,構建目的語腳本。明喻本身就是一個標記腳本,加之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而腳本的構建本身與人們對外界的經(jīng)驗和感知密切相關,因此明喻意象的翻譯就顯得更加困難。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獻的典范,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作,文中蘊含了大量的中國文化信息。其英譯本由楊憲益夫婦翻譯,代表了中國翻譯的最高水平,因此對其譯文進行分析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筆者通過分析整部小說,建立了一個平行語料庫,對其做窮盡性調查分析,得出這部小說總計有9563句,其中出現(xiàn)了111個明喻。根據(jù)腳本的翻譯方法,將這些明喻翻譯做范疇歸類,見表1。
表1 明喻腳本的翻譯方法
從表1可以看出,譯者主要采用構建相似腳本法,這說明中西方文化中明喻的腳本有相似之處,也說明人類的認知方式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同時也說明了楊憲益夫婦在翻譯目的上更注重中國文化的傳播。但中西方文化中明喻的腳本也存在很多差異,去標記法的使用就說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找不到對應的腳本而不得不采用去標記法,也就意味著沒有采用明喻的腳本。筆者從這四類翻譯方法中各抽取一個例子進行分析。
1.構建相似腳本法
構建相似腳本法是指譯者通過構建與源語相似的腳本來翻譯,譯者采用這種翻譯方法主要是基于目的語與源語讀者有相似的認知框架。如:
(1)再走上些,右邊又看得見西湖,雷峰一帶、湖心亭都望見,那西湖里打魚船,一個一個如小鴨子浮在水面。[9](P368)
譯文:He walked on until he saw the West Lake on his right and was able to make out Thunder Peak Pagoda and the Pavilion of the Lake’s Heart,as well as the fishing boats which looked like tiny ducks floating on the water.[9](P369)
這是馬二去杭州游玩,在西湖邊所見的場景。然而,當我們跟隨馬二欣賞西湖的靜態(tài)美景的時候,作者突然運用“小鴨子浮在水面”這種動態(tài)的事件,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使我們感覺這種船非??蓯?。譯者將“那西湖里打魚船,一個一個如小鴨子浮在水面”翻譯為“the fishing boats which looked like tiny ducks floating on the water”??梢钥闯?,譯文的結構、形式和內容與原文一致,將“打魚船”譯為“the fishing boats”,“小鴨子”譯成“tiny ducks”。在在線語料庫中搜索到,古文中“鴨”有714個條目。分析這些條目發(fā)現(xiàn),“鴨”在漢語里主要有三種解釋:鴨肉;鴨這種動物;表示地方(鴨綠水)。所有這些詞中,大部分是中性詞,只有一個是貶義詞,即蘇東坡“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在BNC語料庫中搜索duck的詞條,有1340個結果?!癲uck”通常表示“鴨肉”、“鴨子”、“躲避”等意思。也有關于“duck”的明喻,例如“yet he took to show business like a duck to water”,“I am trying to flap my arms like a duck”,“it slid about like a duck on ice”等。因此,“duck”在英語讀者中激活的腳本與漢語的“鴨”的腳本是一致的,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直接構建與源語相似的腳本,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2.去標記法
去標記法是指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由于在目的語中找不到相似的腳本,而將一些特殊腳本變成普通腳本的方法。譯者采用這種翻譯方式主要是基于,在譯入語中找不到相似的腳本,而且也找不到與這個腳本功能相同的標記性腳本,因此,采用簡單普通的腳本以期達到與源語腳本功能相同的目的。如:
(2)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由得不信。[9](P110)
譯文:When the magistrate heard Zhang talk so glibly about one of the memorable events of that dynasty,giving all manner of circumstantial details,he could not but believe him.[9](P111)
這句話的背景是,知縣在打官司的時候,有一個叫張靜齋的人能說會道,而且引經(jīng)據(jù)典,舉了很多的例子,因此知縣聽從張靜齋的意見。這句話的腳本是描寫人的口才,在漢語中形容人口才好的詞語有“滔滔不絕”、“三寸不爛之舌”、“巧舌如簧”等,但是“口若懸河”與這句話的背景聯(lián)系更緊密。如果我們構建相似腳本的話,英語譯文就是“the mouth like perched river or waterfall”。英語讀者顯然是無法理解這個句子的,因為“river or waterfall”激活不了相似的腳本。在英語中指人的口才好常用“eloquent”,“have the gift of gab”,“glibly”等。因此,譯者采用了去標記法,把明喻腳本翻譯成普通的腳本,雖然形式上是一個無標記腳本,但是“glibly”能夠達到與漢語明喻腳本相同的功能。
3.套用目的語腳本法
套用目的語腳本法是指譯者在翻譯時,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腳本,如果用去標記法的話,又達不到與源語腳本相同的效果,因此就在目的語中尋找一個新的腳本來翻譯。如:
(3)晚生在他府上,是知道的。這位小姐德性溫良,才貌出眾,魯先生和夫人因無子息,愛如掌上之珠,許多人家求親,只是不允。[9](P258)
譯文:Since I am staying with them I know the young lady,and she is virtuous,gentle and beautiful.Because Mr.and Mrs.Lu have no son,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so although many families have sought her hand in marriage,her parents would never consent.[9](P259)
這句話的背景是,魯先生看完蘧公孫的書后,有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陳和甫就過來詢問蘧公孫的意見。這個句子是贊美這個女孩子,表示她得到父母的疼愛,因此我們可以用“掌上之珠”來激活父母對孩子的愛的腳本。如果將“掌上之珠”翻譯成“a pearl in the palm”的話,英語讀者也許能夠明白這個句子的意思,但是由于英語中沒有相似的語言表達,而且“珍珠”一般不會與對孩子的愛聯(lián)系起來,因此他們體會不到父母對孩子的深深的愛。但是,英語中“the apple of one’s eye”這個腳本經(jīng)常用來形容這種愛。這個說法來自于英語文化中的一個觀點——眼睛是人身體最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瞳孔更是珍貴無比,瞳孔的樣子跟蘋果的樣子差不多,因此“the apple of one’s eye”常指我們非常珍愛的人或物。因此“the apple of one’s eye”就可以激活這句話的整個腳本,達到與原文相同的功能。
4.修補源語腳本法
修補源語腳本法是譯者在源語腳本的基礎上進行修補,以適合目的語讀者的習慣,從而讓讀者激活相同的腳本。如:
(4)屙到三四天,就像一個活鬼。身上打的又發(fā)疼,大腿在船沿坐成兩條溝。[9](P580)
譯文:After three or four days,he was as thin as a ghost and aching in every limb from his beating.[9](P581)
這里的背景是,牛甫掉到糞池里面好長時間,被救之后一直拉肚子。所以,這個語句就可以激起“生病”的腳本。在漢語中,傳說人死之后化為鬼,鬼者,歸也,其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作歸于風,眼歸于日月,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油膏歸于露,毛發(fā)歸于草,呼吸之氣化為亡靈而歸于幽冥之間。[10]因此,鬼是很瘦的、沒有精神的。在英文中“ghost”指惡魔、吸血鬼等。如果將這個明喻意象翻譯成“l(fā)ived ghost”將會是不同的意象,激活的腳本也不會相同。所以譯者就在源語腳本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事件,“as thin as”,這樣就修補了源語腳本。
從上面的翻譯過程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種方式來翻譯明喻,都離不開識解腳本和構建腳本的過程。好的譯者能夠在翻譯中尋找到最佳事件來構造譯文,從而使得雙方讀者能夠激活相同的腳本,達到翻譯對等。
[1]劉榮征.淺談廣告英語中雙關語、杜撰詞、仿擬、明喻和暗喻的翻譯[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2]莊文婷.《紅樓夢》霍譯本中明喻翻譯的逆向分析[D].大連海事大學,2010.
[3]崔中良.《儒林外史》明喻翻譯策略[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陳安玲.腳本認知模式與語篇的解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
[5]楊仕章.腳本理論視角下行為文化的翻譯[J].中國俄語教學,2012(5).
[6]管振彬.腳本理論觀照下的電影字幕翻譯[J].電影文學,2012(6).
[7]Schank & Abelson.Script,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T:Erbaum,1997.
[8]Ungerer,F(xiàn).&.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9]吳敬梓.儒林外史[M].楊憲益,戴乃迭,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10]360百科.鬼[EB/OL].http://baike.so.com/doc/ 535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