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麗
初中生在升入初二后開始接觸物理學科,由于物理學科和語數(shù)外學科的特點不同,因此學生在一開始學習物理時,顯得有點無從下手,說是理科,但也有不少基本知識點要記,說像文科,但也不是單純背誦,還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學生在剛接觸這門課程時,需要老師的循循善誘與積極引領。
一、滲透物理學史,激勵學生的學習斗志
滬科版初二物理書一開始就介紹了富蘭克林和伏特兩位科學家的故事,其目的也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物理學史教學對激發(fā)學生斗志的重要性。在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的壓力下,教師想盡一切辦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對中考的內容多加練習,在講授新課時,也有選擇性地挑重點講,對于中考要考的內容講深講透,唯恐不夠,對于中考不太涉及的一些拓寬知識面的資料,則能不講就不講。教師在教學上的功利性是被逼出來的,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也可能在中考中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但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的認知發(fā)展過程被忽略,探究興趣被忽略。因此,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教材上的各項安排都是有其道理的。物理學史不僅是讓學生的學習做到松弛有度,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
2.教師要積極準備讓物理學史的教學生動有趣且引人入勝。教材上物理學史的介紹僅僅是一段文字,因此在教學活動前,教師要積極準備,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學生演練的方式,以生動有趣的方法介紹物理學史。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讓學生感悟到任何知識的得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而是需要辛苦勞動的,并且是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才有可能得到的。這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例如在講到“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除了提到牛頓外,還提到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借助器材向學生演示伽利略早于牛頓的運動與力的關系的實驗,同時提問學生:“為什么是牛頓第一定律,而不是伽利略第一定律?”當然我們也不能將伽利略作為反面教學人物,可以再介紹伽利略在科學研究上的其他成就。例如“比薩斜塔實驗”直接以實驗的形式否定了古希臘最博學的哲人亞里士多德“重物比輕物先落地”的錯誤觀點。以科學家們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
二、利用物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物理課堂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可以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實驗課的功能,巧妙利用物理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對實驗有最真實的感受。初二物理教材上有許多實驗,由于受到器材限制,很多實驗在具體操作時往往是教師動手、學生觀察,實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在實驗課教學時,堅持能做分組實驗的堅決不做演示實驗,能做演示實驗的堅決做到師生共同完成。例如初二物理中有一個測量銅絲直徑的問題,我在教學時每人發(fā)一根銅絲,讓學生相互討論:用文具盒里的器材能否測出銅絲的直徑?學生相互討論后,能找到鉛筆和直尺完成這個實驗。實驗本身不難,學生親身體驗過這個實驗后,就不會忘記一根銅絲直徑的測量法,并且在后面測一張紙的厚度時還能遷移此方法,真正讓學生做到活學活用,喜歡上物理實驗。親自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2.實驗走進生活,讓學生感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實驗室配合教材有許多實驗器材,但在學生眼里這些是陌生的、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所以我在做實驗時,經(jīng)常會要求學生用身邊的器材取代它們。例如一個礦泉水瓶就是學生課桌里常備的實驗器材。用手捏礦泉水瓶,可以改變其形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礦泉水瓶里裝滿水,在不同深度鉆幾個小孔,觀察到深度越大的小孔射出的水越遠,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深度有關;礦泉水瓶可以演示大氣壓的存在,還可以做成潛水艇的模型,等等。再如在學習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時,我會帶一個雞蛋到教室,先讓學生用手滿滿握住雞蛋用力,看雞蛋殼是否會破?學生使出渾身力氣也破不了。再詢問學生:什么辦法可以讓雞蛋殼輕松地破?對于這點,學生很有經(jīng)驗,在廚房里不是在碗邊上輕輕一磕就行了嗎?然后讓學生思考: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學到這里,結論的得出就輕而易舉了。用身邊的器材做實驗,能讓學生利用生活經(jīng)驗更好地投入到思考中,提高學習效率,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運用情感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決定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的特殊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情感因素,引領學生愛上物理學習。
1.設疑激趣。在上壓強一課時,我左手拿著一根釘子進教室,夸張地問學生:“我班有人能躺在這根釘子上嗎?”學生面面相覷,在學生發(fā)愣的同時,右手掏出一把釘子,再問:“若是一把呢?或更多呢?”學生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疑問,投入到新課的學習。在課的結尾時,用PPT打出一個藝人躺在釘床上的畫面,大家歡呼,再問:“若是一根釘子做成的釘床,他敢嗎?”學生會心地回答:“不敢”。疑能生趣,相對靜態(tài)的教學可以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的動態(tài)教學。
2.競賽激趣。初中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進行諸如搶答、競猜、挑錯等有趣的學習競賽,這樣不僅能拉近師生、生生間的距離,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而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驅動力,讓學生更有動力學習物理。
3.表揚激趣。人都有獲得肯定的心理需求,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或者有一定主見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四、培養(yǎng)學生自信,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結果、他人態(tài)度及自我評價對自信心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在物理的學習中,需要學生具有嚴謹?shù)乃季S、縝密的邏輯,因此往往導致學生感到學習很累,枯燥乏味。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我覺得應該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分散教學難點,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體驗成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二是多鼓勵與肯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三是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暗示“我能行”。
多年的物理教學告訴我,初二物理啟蒙教學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旦喜歡上了物理,學生就會在老師的帶領下主動鉆研物理問題,學習成績自然會越來越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