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斌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tǒng)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
一、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
現(xiàn)代的中學生,好動、好奇、興趣廣泛、善思考、多疑問等是他們的共性。教師應結合這些特點,安排、組織好課堂教學藝術。
1. 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式。
(1)充分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地圖、表格、畫面、電化教學,進行直觀的形象教學。這種教學藝術表現(xiàn)與效果是圖文并茂、聲形俱在、情景交融,把歷史上的一切內容由抽象變直觀、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拉近其距離對學生有較強的歷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愛好。
(2)利用詩詞、典故、成語、俗語、歌曲等活躍教學課堂。這一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若能合理的巧用、妙用,能為課堂教學藝術增添色彩。這既活躍了課堂,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
(3)巧妙設問、置疑、變換角色,展開討論,這也是課堂教學藝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歷史課,必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設問置疑,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尋找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開拓性的歷史思維,這也是素質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層反應。通過設問置疑,可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內涵、奧秘的探索、鉆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進入到理性認識領域,學生思維達到飛躍。比如講“戊戌變法”時,學生對袁世凱的做法非常憤慨。講到這里,教師可問:假如袁世凱沒有這樣做,戊戌變法能成功嗎?這時教師抓住機,讓學生唱主角,各抒己見。而后教師總結,其結果極佳。這樣可使學生感到設問有趣、有度,同時學生又能積極參與。通過討論后教師歸納、總結,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 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藝術手段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
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藝術手段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在于:(1)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新鮮感;(2)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3)使學生動腦參與教學,有利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4)調節(jié)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狀況,使學生對歷史學生感到輕松愉快。
二、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jié),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xù)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蕩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fā)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三、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lián),講清發(fā)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歷史的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lián)系,突出關聯(lián),講出“發(fā)展”來。所謂關聯(lián),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lián)。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3.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后一種聯(lián)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lián)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戰(zhàn)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lián)系現(xiàn)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zhàn)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fā)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xiàn)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zhàn)爭帶來的殘酷性。再如講《明治維新》,可從日本向西 方學習獲得巨大社會進步的事實,聯(lián)系日本在奴隸社會末向中國隋唐學習、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變化的歷史,使 學生了解: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fā)展,除了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之外,還需要有開放的胸懷,學習外國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進東西,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當前改革開放的認識。這樣聯(lián)系,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學生聽來 饒有興趣,易于接受,思想覺悟、認識能力相應也隨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梢圆捎媒處熖釂栴}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章,課文總結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是“一場 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但學生對具體交戰(zhàn)國的參戰(zhàn)性質并不能一一區(qū)分。我就這樣提問:“塞爾維亞參戰(zhàn) 是否也屬于非正義性質呢?”大家討論后統(tǒng)一了認識:塞爾維亞的參戰(zhàn)帶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質,是正義 的,但從交戰(zhàn)范圍、參戰(zhàn)人數(shù)來說,影響小,不改變整個戰(zhàn)爭性質。經(jīng)過比較,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 有了更清楚的認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