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奎
〔關鍵詞〕 古詩;誦讀;探讀;吟讀;比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8—0091—01
吟誦是吟和誦的組合詞,語境不同而含義不同?!耙鳌庇袃蓚€意思,一是聲調(diào)抑揚地念,一是指作詩、寫詩及推敲字句,均為引申義;“誦”是指背誦和朗讀,為本義。因此,“吟誦”不單指聲調(diào)抑揚頓挫地誦讀,它還是一種欣賞方法,通過吟誦的方式來欣賞、感悟中華傳統(tǒng)詩文的聲韻涵義;它還是一種學習方法,借助吟誦來探究古詩文是如何遣詞造句,從而簡潔生動地表現(xiàn)先賢們的精神真諦和感性心得;它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是對古詩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將古詩教學與傳統(tǒng)吟誦相結(jié)合,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吟誦的方法,感受吟誦的魅力。所以,課堂應是吟誦傳承的主要陣地。為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針對小學古詩教學的特點,結(jié)合古詩詞吟誦法,將古詩教學活動基本劃分為四個活動板塊,也稱之為“古詩四讀法”。
一、誦讀——讀出節(jié)奏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誦讀的方式讀出詩的節(jié)奏,盡量做到依字行腔、平長仄短,標出需要誦讀的字和入聲字,通過反復誦讀,讀出長短、輕重、快慢,感受詩歌節(jié)奏的美感。教師可以用符號對古詩的平仄進行標注,以便學生掌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拿到一首新詩,自己也能迅速標注出平仄,進行誦讀練習。例如,用橫線標出平聲字,豎線標出仄聲字,點加在入聲字下面等等。
二、探讀——讀出理解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誦讀時聲音的長短、大小、輕重讀出對詩句中文字的理解,重點可以關注拖長音的字、入聲字和韻字??煞譃橐韵聨追N情況:
1.關注平仄。既然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平長仄短來讀,入聲字又強調(diào)讀得促、短,教師就有必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么讀的目的,讓學生通過聲音來探究文字所傳遞的意思,感受文字所隱含的情感。
2.關注韻字。正如徐教授曾經(jīng)舉過的例子《登鸛雀樓》,我們一直認為這首詩是積極向上的,奮發(fā)圖強的,表達了盛唐氣象。但關注到這首詩的韻字,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首詩用的是“OU”韻,這個韻通常用來表現(xiàn)愁悶的情緒。如,愁、憂、流、秋、休等,基本沒有一個是積極向上的詞。所以,關注韻字也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古詩所傳遞的情感。
3.關注開閉口音。教師在教學賀知章的《詠柳》時,如果采用吟誦的方式,則不難感受到整首詩的基調(diào)和特點。通過反復誦讀,特別是在標出了開口音和閉口音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整首詩28個字,19個字都是閉口音,9個字是開口音。閉口音的發(fā)音低沉,多用來表達細膩、悠長的情緒,想想賀知章筆下的柳樹不正是如此嗎?它不是蒼勁有力的柳樹,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的柳樹。吟誦時,多是閉口音的字,自然我們的聲音就會變得細膩、悠長。所以,我們不需要剖析古詩中的每一個字,僅靠聲音也可以判斷出整首詩的基調(diào),用誦讀的方法就能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就能將詩歌中的情感通過聲音這個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三、吟讀——讀出韻味
1.聽調(diào)。學生起初接觸吟誦時難有自己的吟誦調(diào),畢竟這種誦讀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從模仿開始,教師先進行示范,或者播放吟誦錄音,讓學生來聽。
2.學調(diào)。在熟悉了所聽的吟誦調(diào)之后,學生進行吟誦嘗試,盡量做到不倒字、平長仄短。
3.創(chuàng)調(diào)。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有了一定的吟誦基礎,可以根據(jù)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會自編吟誦調(diào)。
四、比讀——讀出精妙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找出同類型的古詩讓學生進行比較,可以從“主題、情感、特點”三個方面感受詩歌的精妙之處。鐘尚鈞先生在《讀詩與寫詩》一書中曾說到:“如果自己觀察和體會到的內(nèi)容,跟別人早已寫過的內(nèi)容差不多,就必須重新構思,尋求新的表現(xiàn)角度,寫出新的感受。須知,藝術是貴在創(chuàng)造而忌重復?!彼越處煈寣W生通過比較的方式來感受每首詩的風格、特點以及精妙之處。在進行一番比較之后,學生吟誦時就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總而言之,學生用吟誦的方法學習古詩,將聲音和意義相結(jié)合,在體會詩情、理解詩意時就不再是“因文釋意”,而是“因聲探意”,通過探究誦讀時聲音的長短、高低、大小、輕重等,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通過富有節(jié)奏的吟誦把學生帶到詩境當中。正如曾國藩所說:“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采其深遠乏韻。”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