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洛
隨著改革開發(fā)的不斷推進,西藏與我國其它地區(qū)的聯(lián)系逐漸頻繁,因此在西藏教育中積極推進漢語文教學,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新課程改革要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但是由于漢語文教學是西藏語言教學中的第二語言,因此在西藏漢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想德育相對比較困難,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工作經(jīng)驗及相關文獻資料探討分析在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徑,旨在提升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
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于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要求也越來多高且呈現(xiàn)出延伸發(fā)展趨勢,而對于西藏地區(qū)的高中漢語文教育而言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西藏高中的漢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還應該積極秉承新課改要求,注重利用漢語文深厚的文化底蘊來開展德育工作,促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想品質。但是要實現(xiàn)這個教育目標卻要面臨如何在漢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本文研究中筆者將著重探討分析在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的基本途徑,目的在于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育的水平。
一、漢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質與必要性
(一)漢語文中滲透德育的實質
對于在漢語文中滲透德育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滲透德育是一種思想教育,是指導漢語文教育中實施德育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則是現(xiàn)代教育中的一種寓德于教的教育方式,是在漢語文教學中挖掘德育資源、滲透德育教育的技術方法。作為西藏高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在漢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的實質性與重要性,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在漢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巧妙的、自然的滲透德育,在漢語文知識的傳播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
(二)漢語文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西藏很多高中的漢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采取單純性傳授課本知識的教學模式。雖然很多教師都知道教書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卻忽視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yǎng)與塑造,在教學中經(jīng)常將德育與學科知識分開實施,這樣便出現(xiàn)了德育的單調說教現(xiàn)象,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書育人的目的。漢語文教學具有較高的情感性,也具有特色的審美趣味,這給我們在漢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因此我們必須及時抓住并積極滲透德育。
二、制約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因
(一)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不適應德育滲透
所謂的德育滲透就是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傳授思想品德知識,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審美情趣,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態(tài)度。但是從目前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一味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知識,對于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則“一筆帶過”。現(xiàn)如今的“滿堂灌”的漢語文教育模式根本無法實現(xiàn)德育滲透,即便是加入一些德育知識仍然無法引導學生將德育知識轉化為實際行為。
(二)漢語文教學中德育資源開發(fā)不足
漢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相比在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方面雖然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高中的漢語文課時相對比較緊張,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多而繁,學生的漢語文學習時間也有限。因此,在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無法抽取時間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沒有多余時間開展德育活動,因此導致高中漢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資源開發(fā)存在嚴重不足,進而制約了漢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三、西藏高中漢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基本途徑
在高中漢語文教學中若要真正滲透德育教育,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德育資源,并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中需要包括根據(jù)漢語文教材的不同內容、體裁及教師的個人經(jīng)歷、人格魅力,以不拘一格、靈活多變的實施方法滲透德育,積極引導學生在掌握漢語文知識的同時,春風潤無聲般的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挖掘德育資源,廣泛傳播德育元素
高中的漢語文教材中擁有豐富的德育素材,在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自強不息、勤儉節(jié)約、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的德育案例,同時也包含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民族文化、壯麗山河等。我們可以借助教材中給我們展示的美麗風景、文化印跡等,當講到這些優(yōu)美的文章時,教師可精心準備、細致講解,讓學生能夠從中領略到祖國博大的文化底蘊,激發(fā)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傳統(tǒng)文化。
例如:當我們在教授《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首先安排學生對課文進行細致的品讀,并讓學生勾畫出其中比較優(yōu)美的詞語或者句子;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細細品味這些詞語、句子所代表的文化含義,讓西藏的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的壯美與精致。在一點一滴的詞語間,將學生引入到一個神奇的藝術意境之中,通過將語言文字形象化,讓整個蘇州園林躍然于紙上。學生在“游玩”蘇州園林過程中逐漸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對我國古代工匠的敬仰之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立志以后要做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將西藏的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二)注重朗讀情感,觸動學生思想情感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記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經(jīng)”。在閱讀課文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領略到文章的“情”之才能真正彰顯出文章的“德”。因此,在課文朗讀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之中,讓學生進入到作者所表達的畫面中,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觸動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當我們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人公阿長的故事,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并在教師提示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文章中陳述了阿長哪里事情?每件事情所表現(xiàn)出阿長的什么形象特征?通過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深刻領會文章中阿長作為一個封建普通的勞動婦女,在他的言行中散發(fā)出來的一種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通過認真品讀課文中關于阿長的描述,讓學生深刻體會一個媽媽對自己小孩的那份熱情、關愛,從而觸動學生的對母親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注重漢語訓練,領悟生活艱辛與不易
在漢語文教學中除了學習課文知識之外,需要通過文字寫作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漢字并形成靈活運用的能力,而在文字寫作訓練中我們同樣可以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們在指導學生仿寫林希散文《石縫間的生命》中的句子時,其中一個學生寫到:“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它們便把最后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這一線石縫里?!边@句話深深觸發(fā)了學生的感概,他又寫道:““如果我們找不到生命的營養(yǎng),那我們是不是就要放棄生命。”教師在點評中針對這兩個句子進行細致分析,引導學生以這個句子為例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當我們的生命遇到絕境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通過讓學生仿寫這類具有啟發(fā)性的句子,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漢字運用能力,但是更重要是讓學生在訓練中真正領悟到《石縫間的生命》的真正含義,激發(fā)出他們追求生命的韌勁。
總之,在現(xiàn)代西藏漢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深刻認識到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培養(yǎng)學生漢語的應用能力,還需要擔負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漢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們要充分的挖掘、利用、轉化,因材施教,將漢語文教學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層面上升至全面素質培養(yǎng)層面,不斷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單位:西藏山南地區(qū)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