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芳, 謝 楠, 張 璇
(合肥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合肥 230009)
國內外不斷發(fā)生的財務舞弊案件凸顯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各國理論界、政府及監(jiān)管部門也開始重點關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狀況的真實水平以及如何開展評價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相繼發(fā)布了《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及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明確要求上市公司開展自我評價工作并聘請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進行外部審計。然而,這些指引對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規(guī)定大多是原則性的、不具體的指導意見,再加上內部控制系統(tǒng)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上市公司內控評價工作的實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同時監(jiān)管部門、債權人和廣大投資者等企業(yè)外部利益相關者也無法有效利用指引中復雜的評價方法準確判斷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正由于此,本文針對如何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開展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關于內部控制評價的研究大致有三個方向:
首先是理論研究:陳漢文、張宜霞(2008)介紹了兩種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分別是風險基礎法和詳細評價法[1];張先治、戴文濤(2011)提出構建以內控目標為導向的內外部監(jiān)督綜合評價體系的理論框架與評價模型[2];戴文濤等(2013)認為應該以內部控制本質為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全面、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3]。
其次是案例研究:于增彪等(2007)以COSO報告中確定的內部控制五要素為基礎,以亞新科安徽子公司為例進行了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應用研究[4];上海市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課題組(2009)以大型制造業(yè)上汽集團為例,對有效實踐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方法進行了深入分析[5];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課題組(2010)選取了112家企業(yè)進行案例研究,歸納總結了我國企業(yè)在內部控制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6]。
最后是評價體系相關研究:韓傳模等(2009)以內控目標維、要素維和組織結構維三大維度為導向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引入層次分析方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企業(yè)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7];王海林(2009)認為內部控制評價不僅包括對實施結果的評價,還應該包括對實施過程的評價,提出建立IC-CMM模型即內部控制過程評價體系[8];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2011)以基本規(guī)范中確定的內部控制五大目標為導向,構建了一套內部控制指數[9];宋文閣等(2013)認為內部控制的本質是一個循環(huán)的全過程,包括設計、執(zhí)行和反饋修正三大過程,構建了基于內控本質的評價指標體系[10]。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內部控制評價進行了研究,但是尚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系統(tǒng)。而且很多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方法和程序過于復雜,可操作性不強,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一些指標的評價由相關人員依靠主觀經驗進行判斷,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構建一個有效的、定量化的并且能夠供外部利益相關者使用的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是很有必要的。
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以目標為導向設計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并應用于上市公司,得到的評價結果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首先,這一評價對象較之于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中復雜多變的控制環(huán)節(jié)和控制要素更為合理明確,而且評價標準和評價依據也相對客觀;其次,評價指標所需要的數據都來源于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和各種媒介公開發(fā)布的資料,比較容易獲取,不僅降低了評價工作的成本從而提高效率,且能滿足不同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從不同角度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工作的需要,因此本文將以內部控制為相關控制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程度為基礎構建評價系統(tǒng)。但是,還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評價指標選取 選取合理的評價指標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得以有效運行的關鍵。本文嚴格遵循相關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原則,以《基本規(guī)范》中確定的內部控制目標為邏輯框架,分三級設計評價指標。一級指標是目標層指標,即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綜合評分;二級指標是準則層指標,即內部控制要實現的五大目標;三級指標是指標層指標,是可以直接衡量五大目標實現程度的具體評價指標。選取的主要標準是評價指標所需要的數據能夠直接從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和各種媒介公開發(fā)布的資料中獲得。指標層評價指標的理論分析如下:
第一,戰(zhàn)略目標主要從上市公司自身的成長性進行衡量,尤其從動態(tài)上把握上市公司的發(fā)展趨勢和市場價值,同時上市公司要實現長遠發(fā)展還需具備合理的資本結構。因此選用銷售增長率、可持續(xù)增長率、所有者權益比率、托賓Q值和總資產增長率五個評價指標衡量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水平。
第二,本文從經營的效率和效果兩方面衡量經營目標的實現水平。前者通常指資產的周轉速度,具體的指標有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后者一般指上市公司的營利能力以及盈余的質量,具體的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營業(yè)利潤率和盈余現金保障倍數。
第三,非合法的盈余管理行為、財務重述和財務欺詐都會降低財務報告的質量,注冊會計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也能夠反映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因此,選取非正常應計的絕對值、審計意見、財務重述及重大會計舞弊行為四個評價指標衡量報告目標的實現水平。
第四,我國監(jiān)管部門需要對企業(y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如果上市公司受到來自財政部、證券監(jiān)管部門和交易所等部門的警告、批評、譴責或罰款等則說明上市公司違背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同時,上市公司還需要嚴格履行義務性的合約。因此,選取違法違規(guī)事項、法律訴訟和未履行債務三個評價指標來衡量合規(guī)目標的實現水平。
第五,資產安全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從防止資產流失和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兩方面衡量。選取資產減值損失率、關聯(lián)方對資金的占用和對外擔保三個評價指標評價資產流失程度,而資產的保值增值可以通過資本保值增值率和股利發(fā)放率進行衡量。
(2)評價指標篩選 初選的評價體系中,指標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如果不進行篩選,不僅會因為數據收集和處理的困難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也會影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對初選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兩輪篩選。首先通過專家調查法對評價指標體系目標設定合理度、整體框架結構合理度以及各評價指標有效性進行評判;其次利用SPSS軟件對評價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各個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依據給定的臨界值0.7對評價指標進行第二輪篩選。
(3)評價指標體系確定 經過兩輪篩選得到了最終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個目標層指標,5個準則層指標,19個指標層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
續(xù)表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就是一個多屬性決策的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AHP方法)作為一種定量和定性分析結合的多屬性決策方法,適用于內部控制評價工作。根據層次分析法模型,通過問卷調查請10個專家對兩兩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評分,并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及導師進行討論,最終得到準則層五大指標之間的判斷矩陣,具體參見下表:
表2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準則層指標的判別矩陣及描述
如上表所示,準則層5個評價指標形成的判斷矩陣的值為0.06(<0.1),所以該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因此該矩陣的特征向量可以作為確定指標權重值的權向量,即戰(zhàn)略目標指標的權重為7%、經營目標指標的權重為25.5%、報告目標指標的權重為41%、合規(guī)目標指標的權重為15.7%、資產安全目標指標的權重為10.8%。指標層中具體的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方法與上述方法一致,最終得出19個具體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由于各個評價指標的實際值所代表的物理涵義不同,所以在量綱上存在差異。這種異量綱性導致各指標之間存在不可比性,因此需要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對于定量指標,本文選擇采用功效系數法,因為能夠直接將指標實際值轉化為百分制的得分值。對于定性指標,進行個性化處理。首先是報告目標下的審計意見指標,根據意見類型的不同進行評分;其次是財務重述,根據發(fā)生的頻率進行評分;再次是違法違規(guī)事項,根據上市公司收到證監(jiān)會、財政部或交易所的處罰或譴責次數進行評分;最后是法律訴訟,按照公司被起訴的次數進行評分。
為了能夠直觀地顯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本文將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劃分為五個等級,建立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這樣也使得外部利益相關者能夠更直接有效地判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狀況。如下表:
表3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標準
不同行業(yè)上市公司由于經營方式、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等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內部控制水平存在著差異,如果直接對所有上市公司進行評價會影響本文構建的評價系統(tǒng)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本文選取對內部控制要求比較高的采掘業(yè)為樣本,對所構建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進行應用研究。選取截至2012年底的A股采掘業(yè)上市公司共62家,剔除1家*ST公司、3家2012年上市的公司和1家數據缺失的公司,得到最終樣本為57家上市公司。本文所需要的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巨靈財經、巨潮資訊網及上交所、深交所、證監(jiān)會網站。
按照上述打分方法進行計算,2012年57家采掘業(yè)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綜合得分(IC值)、排名及內部控制質量狀況如表4所示,其中內部控制質量為B類(即有效)的公司有12家,占比為21.05%;內部控制質量為C類(及一般有效)的公司有45家,占比為78.95%。采掘業(y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均值為77.788,57家上市公司中有19家上市公司低于均值,但都高于60。總體來看,采掘業(y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比較好,但是沒有內部控制運行十分有效的公司,因此還需要完善相關控制措施以進一步提升內部控制質量。
表4 采掘業(yè)上市內部控制評價排名
續(xù)表
內部控制通過控制和防范上市公司的潛在風險,降低風險發(fā)生造成的損失等途徑來實現提高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一般而言,內部控制越有效,越能為上市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因此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公司治理的監(jiān)督機制與內部控制對上市公司而言都具有監(jiān)督作用,董事會、監(jiān)事會、審計委員會等機構還應該對內部控制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因此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具有相關性。因此本文所構建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的有效性可用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績效和公司治理中監(jiān)督機制的相關性進行檢驗。
本文選取上文計算內部控制綜合評分的57家采掘業(yè)上市公司為樣本,收集和整理57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有效性檢驗,研究設計如下:
公司績效的高低選取每股收益(EPS)這一指標進行度量,因為每股收益代表上市公司的營利能力,指標值越大,營利能力越強,業(yè)績越好。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水平通過從股權結構、董事會與監(jiān)事會規(guī)模和會議頻率、董事會特征三個方面選取八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后得到。通過觀察散點圖和計算相關系數分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績效、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相關性程度。
(1)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SUP)的度量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度量公司治理中的監(jiān)督機制(SUP),因子分析的KMO檢驗值為0.646(>0.5),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382.166,相位的相伴概率Sig.=0.000(<0.01),表明本文所選取的衡量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變量適合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對成分矩陣進行正交旋轉,按照各主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進行加權,計算得出57家采掘業(yè)上市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綜合得分。
(2)相關性檢驗 先通過散點圖觀察內部控制質量(IC)與每股收益(EPS)之間、內部控制質量(IC)與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SUP)的關系,如下:
圖1 IC與EPS間的相關性
圖2 IC與SUP間的相關性
由圖1、圖2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質量與每股收益和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再利用SPSS軟件計算IC與EPS、IC與SUP的Pearson和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其相關性程度,結果如下表:
表5 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績效、公司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相關性分析
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績效、公司治理中監(jiān)督機制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證明本文所構建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是有效的。
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內部控制五大目標為導向,以層次分析法為基礎構建了一套包含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三級評價指標的多層次評價系統(tǒng)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進行評價,并且以57家采掘業(yè)上市公司為例,通過收集和處理2012年的相關數據,對所構建的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進行了應用研究,依據本文所確定的評價標準對57家采掘業(y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進行分類,并按照綜合評分的高低進行排名,驗證了這一評價系統(tǒng)的可操作性。最后,仍然以這57家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中監(jiān)督機制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證明了本文構建的評價系統(tǒng)的有效性。但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不能對相關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絕對的保證,由于企業(yè)內部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只能在合理范圍內提供保證。因此,如果要準確評價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真實水平,還必須結合內部控制五大要素和內部控制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
[1]陳漢文,張宜霞.企業(yè)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審計研究,2008,(3):48-54.
[2]張先治,戴文濤.中國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系統(tǒng)研究[J].會計研究,2011,(1):69-78.
[3]戴文濤,王 茜,譚有超.企業(yè)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模型與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2):115-122.
[4]于增彪,王競達,瞿衛(wèi)菁.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亞新科工業(yè)技術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審計研究,2007,(3):47-52.
[5]上海市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課題組.企業(yè)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研究——基于上汽集團借助IT系統(tǒng)平臺的CSA實踐[J].審計研究,2009,(6):34-40.
[6]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課題組.論中國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的現實模式——基于112個企業(yè)案例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0,(6):51-61.
[7]韓傳模,汪士果.基于 AHP的企業(yè)內部控制模糊綜合評價[J].會計研究,2009,(4):55-61.
[8]王海林.內部控制能力評價的IC-CMM 模型研究[J].會計研究,2009,(10):53-59.
[9]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J].會計研究,2011,(12):20-24.
[10]宋文閣,榮華旭.基于內部控本質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綜合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3,(3):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