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 想
淺談彗星的拍攝
□ 詹 想
筆者用佳能500D相機+200mm焦距鏡頭拍攝的L4彗星伴仙女座大星系M31照片。
剛剛過去的2013年,有兩顆彗星很是吸引了天文愛好者甚至普通公眾的眼球,一顆是3~4月比較容易觀測的C/2011 L4 PANSTARRS(下文簡稱L4),一顆是11~12月比較容易觀測的C/2012 S1 ISON。其中,ISON彗星尤其引人關(guān)注,因為發(fā)現(xiàn)之初,就計算出它的軌道在近日點極端接近太陽,是一顆典型的掠日彗星。而掠日彗星往往會成為漂亮的大彗星,比如1965年的池谷-關(guān)、2006年的C/2006 P1 McNaught,都是白晝大彗星,最亮?xí)r白天可見,過近日點后非常壯觀。另外,北半球自從1997年的海爾-波普之后就沒出現(xiàn)過漂亮的大彗星了,因此,ISON被北半球人民寄予了厚望??上В@顆傳說中的世紀彗星,如飛蛾撲火般沖向太陽,卻沒能再完整地逃出來。
ISON死了,但是它留下的彗星熱潮仍在。此時,天空中就有一顆很值得觀測和拍攝的亮彗星——C/2013 R1 Lovejoy(下文簡稱R1)。新彗星的出現(xiàn)其實沒什么規(guī)律,說不定下個月又會出現(xiàn)一顆漂亮的彗星,所以,如果你想拍彗星,不妨從現(xiàn)在就開始練習(xí)。
每次在微博上發(fā)布彗星的消息,總會有許多人問:這彗星在哪里?幾點往哪個方位看?這些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一般的彗星肉眼看不見,只說一個大概的時間方位幾乎是不可能找到的。另外彗星移動很快,每天的位置都有不同。所以,真正想觀測彗星的同好,一定要學(xué)會利用電子星圖自己查詢彗星的位置。
計算機上可運行許多電子星圖軟件,最常見的叫“虛擬天文館”,是一個免費的3D星空演示軟件。在這個軟件的“設(shè)置”-“插件”里,有“太陽系編輯器”,這里可以下載最新彗星數(shù)據(jù),然后顯示彗星的位置。具體方法在網(wǎng)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在此不再贅述。
筆者最喜歡用的電子星圖軟件是經(jīng)典的Skymap。這個軟件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卻相當(dāng)專業(yè),數(shù)據(jù)極為豐富。用它下載彗星數(shù)據(jù)非常簡單,首先點擊菜單“File-Preferences-downloaded data...”,第一個網(wǎng)址是下載彗星數(shù)據(jù)的網(wǎng)站,默認的網(wǎng)站可能是錯的,改為“http://www.minorplanetcenter.org/iau/ Ephemerides/Comets/Soft01Cmt.txt”(這個網(wǎng)址,直接用Google搜“skymap comet”關(guān)鍵字,也能搜出來)。然后,點擊菜單“Tools-Download data...”,點第一個“Download Comet Data”,即可將最新的彗星數(shù)據(jù)下載下來(圖1)。
讓軟件顯示彗星也很簡單,點擊右側(cè)工具欄彗星圖標,即可對彗星顯示情況進行設(shè)置(圖2)。你可以點擊左下角的“All”選中所有的彗星,或者手動用復(fù)選框選中你想顯示的彗星。在右邊可以選擇只顯示距近日點在XX天以內(nèi)的彗星(All comets within XX days of perihelion),或者所有選中的彗星(Selected comets only);也可以只顯示XX等以上的彗星(Comets brighter than mag XX),或者全部選中的彗星(All selected comets)。如果左下角選擇了“All”,則在右邊不要選擇顯示全部彗星,那樣的話太多了,軟件可能會卡死。如果你左邊只選中了你想顯示的彗星,那么在右邊可以選擇顯示全部。另外,一定要確認“Display comets on map”前面的復(fù)選框是選中狀態(tài)。
最后,無論你用哪個軟件,更新彗星數(shù)據(jù)并顯示后,就可以設(shè)置好你想觀測的時間,然后看彗星的方位和地平高度了。如果你想用長焦鏡頭或望遠鏡拍攝彗星特寫,只需要在星圖軟件上放大,就可以看到彗星的精確位置(圖3)。
圖1 Skymap下載彗星數(shù)據(jù)對話框。下面還能下載小行星數(shù)據(jù)和人造衛(wèi)星數(shù)據(jù)。
圖2 Skymap設(shè)置彗星顯示情況對話框。筆者這里是選中了所有彗星,然后顯示所有亮于16等的彗星。
圖3 這是筆者用Skymap下載最新彗星數(shù)據(jù)后,顯示的北京地區(qū)2013年12月14日凌晨5:30時東偏北的彗星情況。5顆彗星扎堆出現(xiàn)在這片天區(qū),不過多數(shù)都很暗。
圖4 2013年4月6日凌晨的L4彗星(上)伴M31(下)從東北方升起。照片中還有明顯的綠色氣輝。
如果你想拍的彗星比較亮比較大
那么,用固定式星野攝影的方法就能將其拍下來。如果你有幸趕上那種壯麗的世紀大彗星,那么用廣角鏡頭便可以輕松進行拍攝。不過,這種場面畢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多的彗星并沒有那么大。所以,這時候要想一定程度體現(xiàn)彗星的細節(jié),可能需要用到50mm左右的標準鏡頭乃至85mm左右的中焦鏡頭。在這樣的焦距下進行固定攝影,如果希望背景恒星不明顯拖線,那么曝光時間一定要短,在6~8秒為宜。這么短的曝光時間要想拍下漂亮的星空和彗星,則要求鏡頭的光圈要比較大,同時相機機身的高感能力要比較強。圖4是楊勇(新浪微博@Lysuna)2013年4月6日凌晨拍攝的L4彗星伴仙女座大星系M31從東北方升起的照片,使用佳能6D+85mm鏡頭,f/1.2,ISO3200,8秒曝光。這款鏡頭十分強大,光圈可以大到f/1.2,所以感光度不用設(shè)得太高。如果你只有最大光圈f/1.8的鏡頭,那么可以把感光度上到6400,也能得到差不多的曝光值。
如果你沒有太強大的機身和鏡頭,又或者你想用更長焦的設(shè)備拍攝彗星的特寫
那么,固定攝影的方式就不適用了,這時你需要使用赤道儀跟蹤拍攝。使用赤道儀可以大大拓展你的天文攝影題材,這時你不需要太高的感光度和太大的光圈,而是用更長的曝光時間,更從容地拍攝。這樣,你可以得到更好的畫質(zhì)和細節(jié)表現(xiàn)。
現(xiàn)在,市面上有許多小巧輕便的星野赤道儀,國產(chǎn)的價格大約在2000元左右,相比動輒上萬的定焦大光圈鏡頭便宜得多。這些星野赤道儀使用也很方便,可以直接用干電池供電,可以直接架在相機三腳架上,跟蹤精度對一般的星野攝影也完全夠用,實乃普通愛好者玩天文攝影的必備佳品。
圖5是筆者在2013年12月14日凌晨觀測雙子座流星雨時,拍攝的一張R1彗星和雙子座群內(nèi)流星同時出現(xiàn)的照片。使用佳能650D+50mm鏡頭,f/2.2,ISO1600,30秒曝光,用一臺星野赤道儀跟蹤。地景長城雖然有些拖線模糊,但因為本來就是剪影,所以也看不太出來。
如果你想拍攝彗星比較精細的特寫
那么,就必須使用拍攝深空的那一套方法,用同樣的曝光參數(shù)拍攝許多張,后期進行疊加。不過,彗星有其特殊之處,因為它相對于恒星背景是移動的,所以,拍攝時單張曝光不宜過長,個人感覺用等效800mm左右焦距拍攝時,單張控制在2分鐘以內(nèi)為宜。然后,后期疊加時,要按照彗核的位置疊加,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彗星影像。
圖5 2013年12月14日凌晨拍攝的雙子座流星雨群內(nèi)流星(右上的明顯亮線)、R1彗星(中部)、長城(下方)在一起的合影。中偏左略顯模糊的一小團是武仙座球狀星團M13。另外,圖上還有衛(wèi)星若干。
如何按照彗星的彗核進行疊加呢?著名深空疊加軟件DeepSkyStacker(簡稱DSS)提供了這一功能,在這里也只介紹此軟件疊加彗星的功能,它的基礎(chǔ)使用請大家自行查閱相關(guān)教程。
1 運行DSS后,首先點擊左下方的“Settings-Stacking Settings...”,然后點擊第二個選項卡“Comet”,下方有三個選項(圖6),建議選擇第二項“Comet Stacking”,這個就是按照彗星位置疊加。第一個選項“Standard Stacking”是普通的按照恒星位置疊加,這時彗星會拖線;第三個選項“Stars+Comet Stacking”理論上可以通過復(fù)雜的算法讓彗星和星點都不拖線,但筆者測試后發(fā)現(xiàn),這個選項會讓黯淡的彗尾細節(jié)損失嚴重,因此不推薦。
圖6 DSS中的彗星疊加設(shè)定
2 設(shè)置好以后,按照正常疊加深空的流程,打開圖像幀、暗場幀和平場幀。打開后,不要直接開始疊加,因為軟件并不知道彗星在哪里,需要你告訴它。在下方的圖像列表里,選中第一張圖像,上方的預(yù)覽窗口會顯示這張圖,右邊會顯示4個工具。點那個彗星工具(這時如果彈出一個提示對話框,選第三個“to continue without xxx”選項),然后把鼠標放在彗核的中心,按住Shift鍵并左鍵單擊鼠標,就設(shè)置好了彗核的位置。注意,你可以使用鼠標滾輪局部放大圖像,或者看左上方的局部放大圖,仔細確認彗核的中心。利用小鍵盤上的方向鍵可以微調(diào)鼠標的位置,找準以后再點擊鼠標。點擊成功以后,會出現(xiàn)一個紫色的圓框框住彗核。最后,記得點右邊工具欄里最下方的“保存”工具,這樣彗核的位置就被保存下來了。
圖7 DSS里手動選擇彗核
3 依次選中每一張照片,手動選擇好彗核的位置并保存。全部選好以后,就可以按照平時疊加深空的方式,開始疊加了。疊加完后,再用Photoshop之類的圖像處理軟件,調(diào)整色階、曲線、飽和度、降噪等,并最終出圖。
圖8 筆者用佳能500D相機+FSQ106望遠鏡(焦距530mm)拍攝的R1彗星特寫照片。單張曝光1分鐘,ISO1600,16張疊加。
圖8就是用彗核疊加模式疊加并處理的R1彗星的照片,可見彗星很清晰,彗尾的結(jié)構(gòu)和細節(jié)很精細,但背景恒星拖線了。
不過,彗核疊加模式不是必須的。比如,如果你用的鏡頭焦距不是特別長,或者總曝光時間不是特別長,那么可以用普通疊加模式。而如果你想拍攝彗星和別的天體相伴的場景,則必須用普通疊加模式。這時控制總曝光時間不要太長非常重要。
題圖就是用普通疊加模式疊加并處理的L4彗星伴仙女座大星系M31的特寫照片,如果用彗核疊加模式,M31拖線模糊了,就會有違這照片的初衷。所以我使用佳能500D+小白鏡頭,200mm端,f/2.8,ISO1600,單張曝光1分鐘,連拍9張疊加。200mm焦距不是很長,累積9分鐘總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彗星沒有太明顯的移動,這時用普通疊加模式,能夠清晰地顯示彗星與M31的細節(jié)。
(責(zé)任編輯 張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