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萍
(宜興 214221)
具有傳統(tǒng)人文意趣的紫砂壺藝作品十分講究內在的文化底蘊,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面貌,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虛與實的轉化、形與意的融合,在歷代紫砂藝人的辛勤耕耘下,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集詩書、金石、繪畫于一身的陳曼生,在溧陽任縣令期間結識了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等,與紫砂結理了不解之緣,創(chuàng)作設計了被世人贊譽的“曼生十八式”,“合歡壺”便是其經典佳器之一。在認真端摩、借鑒和學習前人佳作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人文情愫、形意相融、情趣相合的“合歡如意壺”(見圖1),現(xiàn)細述如下。
圖1 合歡如意壺
“曼生合歡壺”是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的經典茗品,壺身為兩片泥條對合而成,一彎嘴、耳環(huán)形把、截蓋,與壺身形制相仿的對合形壺鈕大小得體,整體形制古樸莊重、敦厚大方、骨肉亭勻、端握舒適。著名畫家唐云先生的“八壺精舍”藏有一把“曼生合歡壺”,壺色紅艷,俗稱大紅袍,壺肩處銘文:“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底款“曼生”,把款“彭年”。在曼生和彭年合作的“合歡壺”中,還有一把壺身砂粒隱現(xiàn)的“曼生合歡壺”,潤澤自然,銘文:“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曼生銘”,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說的是在四川南部的合江縣,赤水河與長江在此處匯合,名為合歡,則意為共同歡樂。此外,合歡還蘊含著一個凄美的傳說:相傳虞舜南巡而死,其妃娥皇、女英尋遍湘江,終未尋見,兩妃終日慟哭,淚盡滴血直至血盡而死,化為了神仙。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她們的精靈與虞舜的精靈合二為一,變成了合歡樹,樹上的合歡花晝開夜合,相親相愛。曼生取“合歡”為壺名,也有表示忠貞不渝的愛情之意。
創(chuàng)新是靈魂,也是壺器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昂蠚g如意壺”采用紅泥制作,砂質細膩,嫣紅似綢布,紅潤祥和;該壺以“曼生合歡壺”的壺體為基調并較其更為圓潤飽滿、端莊大方;在壺體的上下兩片匯合處,采用一條圓弧形腰間線以增強其線韻的柔和;在壺體的上半部緊掩壺肩處精心貼塑的一圈八瓣如意心形紋飾,使壺體顯得文風蕩漾、新穎別致;壺口寬大,截蓋凸起略呈拱形,豐腴大氣;壺鈕變對合形鈕為橋形如意鈕,兩邊的如意心形紋飾勻稱地附貼于壺蓋上,寓意“心心相連”;一彎嘴婉約有致,不僅凸顯獨特的個性特征,而且具有高雅的藝術氣息,充滿著萬物生蘊、天地匐歡、合家歡樂的美的享受。
紫砂壺藝是民族工藝的象征,是民族意識的反映,也是人文意蘊的展現(xiàn),其造型意蘊、工藝傳承、裝飾手藝、主題創(chuàng)意等等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生活思索和藝術智慧。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合歡”,寓意著吉緣和合、融樂歡喜。古代就有“合歡殿”、“合歡樹”、“合歡竹”之說。合歡樹,一樹綠葉紅花翠碧搖曳;合歡花,七月流火風和日麗,享有“夜合枝頭別有春,坐含風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斂盡芳心不向人”的贊譽。人們常以合歡表示甜密忠貞的愛情,隱喻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啟盼和心愿?!叭缫狻笔羌榈幕恚侵袊鴤鹘y(tǒng)的吉祥物之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如意紋用于裝飾起源于清代,有心形如意、靈芝形如意、云紋形如意等不同紋樣,心形如意紋飾蘊含著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稱心如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隨著世事的變遷,如今雖然如意已退出日常生活而成為古玩之物,但如意仍然承載著曾經擁有的歷史,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悅目怡情。而“合歡如意壺”壺肩上的八朵心形如意紋飾則展現(xiàn)了通達的氣度,四通八達。八是民間財富的符號,“八”即是“發(fā)”也蘊含著生機勃勃、奮發(fā)向上之喻?!昂蠚g如意壺”以其如意紋飾巧妙地加以裝飾,更體現(xiàn)出紫砂材質所特有的肌理美、古典美、靜態(tài)美、典雅美,更使其顯得古樸純正、敦厚典雅。
紫砂壺藝雋秀古樸,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一件較為完美的作品,體現(xiàn)的應該是重在構思、妙在設計、精在制作、韻在裝飾,必須是出自內心的藝術語言的抒發(fā),也只有這樣才能給人以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產生共鳴。同時,也只有將我國的民俗民風與時代氣息相結合,凸現(xiàn)個性,以形神兼?zhèn)涞木縿?chuàng)意、精致的制作裝飾技藝,才能呈現(xiàn)出回味無窮的藝術余韻而深得世人的青睞。相親相愛、合家歡樂、奮發(fā)向上、吉祥如意,這就是紫砂“合歡如意壺”創(chuàng)作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