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任悅
慈善,是指對人關懷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而慈善所幫助的對象,不應僅僅是貧窮,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弱勢人群。鑒于此,竊以為要想進一步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識,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著手:一是要提高宣傳力,以助推慈善意識扎根人心;二是公民個體應主動修養(yǎng)身心,強化自我慈善意識訓練;三是要有針對性地行善;四是提升慈善意識莫忘人格尊重。
提高宣傳力
助推慈善意識扎根人心
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識,一個極其有效的途徑,應該是提高宣傳力,以助推慈善意識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公民的心田。
無論是報紙、電臺還是電視臺等平面媒體和全媒體,都應該弘揚、唱響慈善主旋律,大力宣傳社會上涌現出的善人善舉。與此同時,現時代還要大力提高新興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組建網絡宣傳隊伍,培養(yǎng)骨干網絡評論員,加大社會熱點、敏感的慈善事件正面宣傳力度。此外,還要打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各個新聞媒體要爭相辦好“民生”、“幫辦”等慈善品牌欄目。
天津日報報業(yè)集團《每日新報》所創(chuàng)辦的“新幫辦”欄目,正是一個媒體助推慈善意識扎根人心的典型范例。自2003年助學活動成為“新幫辦”固定設置的重點欄目開始算起,“幫辦助學”至今已歷經整整10個年頭了。10年“幫辦助學”,130多期愛心行,10期“給夢想插上翅膀”,以及“愛心成就夢想”、“加多寶學子情”等主題助學欄目,累計籌集善款525萬余元,幫助11396名堅強孩子繼續(xù)踏上他們的求學路。
長期參與《每日新報》公益活動的普通市民李潔美阿姨,在10年前曾經得到過《每日新報》“新幫辦”欄目的幫助,隨后一家人都成為《每日新報》的忠實讀者。她和老伴是欄目各項活動的熱心參與者,唯一的兒子,也當上了“新幫辦”的第一批義工。提起李阿姨,在新聞部工作過的記者沒有不知道的。自從2011年李阿姨的老伴病倒之后,樂觀堅強的李阿姨明顯老了。可是即便是這樣,她也沒有忘記參與到一年一次的助學活動中來。王浩和受助者朱加慧,也是愛心傳遞的代表。5年前的王浩,就和每年暑假的眾多求助者一樣孤苦無依,是“新幫辦”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繼續(xù)學業(yè)?!俺运煌诰恕?,王浩在找到工作、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之后,就捐了出來。受助者是一位和他經歷相似的女孩朱加慧,在得知捐助自己的大哥哥有著和自己同樣的經歷之后,朱加慧說王浩哥哥就是她的榜樣,愛心火炬絕不會在她這里熄滅,她會一直傳承下去。朱加慧的理想,和“新幫辦”的助學宗旨是何其的相似。10年的時間,“新幫辦”的記者幾次調整,曾經從事過助學、幫辦工作的記者多達數十人,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部感人的書。如今,不僅使不少讀者、受助者增強了慈善意識,薪火相傳了慈善行為,而且,每一位記者都培養(yǎng)了個人的慈善意識,提高了個人的道德情操。
統(tǒng)計顯示,自2000年在《每日新報》創(chuàng)辦“新幫辦”欄目以來,“新幫辦”累計籌集善款近1000萬元,救助了1000多戶特困家庭,資助貧困學生11396名,幫助5300多名下崗失業(yè)人員、轉退軍人及軍屬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靶聨娃k”走過的12年,也是新聞媒體與眾多愛心企業(yè)共同成長、共同踐行社會責任、共同增強慈善意識的12年?!靶聨娃k”欄目創(chuàng)辦12年、助學行動10年,參與助學的愛心企業(yè)數不勝數,除了天津港、中國移動天津公司是常年合作單位之外,環(huán)渤海金岸(天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天津有限公司、海信購物廣場,都是新幫辦多年的合作伙伴。而這么多企業(yè)之所以選擇與“新幫辦”合作,一切都源于一份對社會的責任感,一份執(zhí)著、高尚的慈善意識。天津港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汝民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過,“新幫辦”給求助者和想要捐助的人共同搭建了一個平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而無論是企業(yè)或是媒體,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力所能及的做慈善,在某種程度上為社會營造了一種更為和諧的氣氛,有力地助推了慈善意識扎根人心。
公民應主動修養(yǎng)身心
強化慈善意識
世上有一些人,生來就有大胸懷、大氣魄、慈悲心,但是,大部分平凡的小人物,天性中難免有自私、狹隘、小氣的成分作祟,這就需要在后天成長的過程中,主動地去修養(yǎng)、訓練、教育自我懂得善良、慈悲、寬厚待人等美好的品質。具備慈善心懷,何嘗不是一種智慧的獲得?因此,竊以為每一位公民都應主動修養(yǎng)自我身心,增強自己的慈善意識。
對于一個人來講,慈善心懷的磨練,比起智力、體力、技藝等這些關乎生存實際的訓練,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其實,慈悲心懷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對公民個人來講,受益無窮。因為有社會學家指出,一個人的心懷,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生命的高度、廣度與質量。隨著年齡、閱歷、學識和經驗的不斷增長與豐富,人們就會發(fā)現,自己的心懷,由不諳世事、敏感偏執(zhí)、甚至鋒芒畢露逐漸地變得柔軟、開闊、平和,由過去的緊鎖心門,變得腹中能撐下一條船,由狹隘、自私變得慈悲為懷,樂于助人。如果把生命比喻為一場馬拉松賽跑,那么,我們每個人最終比的是耐心、愛心和恒心。這樣的心懷需要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引導、自我磨練和自我完善,一路上,就像不斷地丟掉鞋子上沾染的灰塵一樣,不停地丟棄掉我們心靈上的污濁、丑惡、混亂和擁擠。從而,使得我們自己將有限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健康、美好、充滿愛心的、有益的事物中。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知名演員、歌手江一燕,2006年憑借電視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中的女主角周蒙成為大眾“夢中情人”,2012年出版散文隨筆處女作《我是爬行者小江》。自2007年起,她每年都會到邊遠山區(qū)支教。
她在最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很享受不同的人生經歷?!彼舜嗡鰰姆獾讟俗ⅰ案宄耆烤柚絽^(qū)貧困兒童”的字樣。江一燕表示:我性格中很多的改變都是因為山區(qū),我支教,是和小朋友去學習的,不是教書。所以,既然我有了收獲,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每年我們都會在山區(qū)資助10個小朋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這是比較小的,大一點的就是幫他們來建學校。據了解,2007年因為拍攝電影《寶貴的秘密》,江一燕來到廣西瑤族山區(qū),并在拍戲間隙看望了長洞小學的孩子們,這也開啟了她的愛心支教生涯,“我從小就有當老師的夢想,當我第一次去跟小孩子交流之后,就要求自己必須要有第二次、第三次……”在淘寶上開愛心義賣店、在山區(qū)支教住上下鋪、半夜去露天茅廁嚇得半死、明年會去四川支教……在當今浮躁的娛樂圈,江一燕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風格,“適時放下,回歸內心,生活簡單真誠就足夠了……”
江一燕還介紹說:“支教中有太多讓我印象深刻的事了。比如我書里提到的六指爺爺。那是我在山里支教時認識的一個老爺爺,因為是六指,大家都笑他是異類,他也很自卑,不太愛說話,也從來不把手掌伸開給別人看。因為我叫小爬,我喜歡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一只蝸牛,那天他突然走到我面前,攤開手,手掌里是一只蝸牛,那一刻他笑得特別燦爛,我特別感動。他讓我知道,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原來那么那么可愛?!?/p>
江一燕還表示:“我能教給他們的也許只是音樂、朗誦、寫作,但我心里希望給他們帶去比較寬闊的眼界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我從小是一個特別沒安全感的小孩,特別恐懼黑暗和死亡,可是在山區(qū)的那段經歷讓我徹底看淡了生死,在這個路途中找到更好的自己?!?/p>
由此可見,“慈善并快樂著”是真理。
慈善應有群體針對性
慈善受助對象有“老無所依”的弱勢群體,也有身患重病或是身有殘疾的人群,也有剛剛出生就被拋棄的嬰兒,等等。為此,竊以為在公民的慈善意識中,應該思考怎樣有針對性地實施慈善行為。
當前,一個最緊迫的問題已經出現,那就是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重要國情。預計到21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而養(yǎng)老保障機制與養(yǎng)老負擔、社會總體負擔的劇增不適應;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體系與老年群體醫(yī)療保健的需求不適應;養(yǎng)老護理機構建設與失能老人、病殘老人的長期護理需求不適應;社會服務網絡與居家養(yǎng)老服務需求不適應。這就為慈善事業(yè)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為發(fā)善心、做善事提供了極好的平臺。既可以出資幫助老人購買社會服務,也可以積極投身志愿者行列,身體力行為老人提供上門理發(fā)、買菜、打掃衛(wèi)生、買藥等各項服務等。人到晚年有三怕:怕窮、怕病、怕孤寂。因此,給老人提供的慈善服務,還應該包括心理慰藉,加強與空巢老人的精神交流、溝通。據有關方面統(tǒng)計,2010年,全國職業(yè)老年護理員只有10萬人,缺口達230萬。這一缺口,也為慈善事業(yè)提供了突破點。老年群體雖然是“夕陽人群”,但是,老年產業(yè)卻是“朝陽產業(yè)”,關注老年群體的慈善事業(yè)必將蓬勃壯大。
2012年9月下旬,本報記者前往水上公園附近的社區(qū):觀園里、望園里,采訪了為社區(qū)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的高文敏大姐。她今年已經55歲了,體型偏胖,血壓和血脂也有些高,再加上關節(jié)、頸肩總是疼,因此每天從事炒菜做飯的工作確實很辛苦。但是富有慈善意識的高大姐,每天都咬牙堅持為100多位老人張羅一日三餐,使得老人們不再為吃飯問題煩惱,連他們的兒女也不再擔心老人在家做飯忘了關煤氣或是燒干了水。為了能讓老人們開心,有胃口,高大姐學了不少手藝,總是換著花樣給老人們做。她在社區(qū)食堂里推出了用各種蔬菜汁和面做成的饅頭,把面食做成蝴蝶、動物、水果等造型,她還到專業(yè)的培訓班去學習西點制作,廣式月餅、芒果布丁、提拉米蘇等小點心陸續(xù)上了老人們的餐桌,老人們愛不釋手。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即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年僅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群,也開始經歷“家庭空巢”,傳統(tǒng)的“因子女成家立業(yè)而空巢”變成了“因子女異地求學或就職而空巢”。按照平均預期壽命70歲計算,中年空巢期長達25年之久,加上老年空巢期,獨生子女父母一生要經歷的空巢期將會更長,這使得獨生子女父母在無子女親密陪伴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心理和精神的問題。這一特殊群體,無疑需要特殊的慈善關愛。
提升慈善意識莫忘人格尊重
在公民自覺地培養(yǎng)、提升個人慈善意識時,不要忘記尊重受助者、受捐者的人格,要講究慈善之道。
古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余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边@個小故事無疑反映了自古以來人格尊嚴在一個人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提示著踐行慈善之舉的人們,在自己發(fā)善心做善事的時候,要顧及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給予他人人格尊嚴。
在2012年10月中旬作家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開后,以做慈善事業(yè)出名的企業(yè)家陳光標先生,聞知住房窘迫的莫言先生打算領到獎金改善一下住房條件的事情后,表示想將自己在北京繁華地段的一套別墅贈予莫言。不管陳光標是真情也好,玩笑也罷,莫言的家人對此還是做出了質樸的回應——不要。身居山東鄉(xiāng)下的莫言的二哥代表莫言回應說:“謝謝陳光標的盛情,但無功不受祿,莫言不要陳光標的別墅?!蹦缘母赣H態(tài)度更是堅決:“不要!不要!什么送別墅哦。我家兒子莫言是莊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東西,俺兒子不要?!边@直白的回應、樸實的話語中,蘊含著某種令人心跳加速的能量,而這能量源自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東西,它叫“人格”。上億元的大別墅,的確令人垂涎,但與尊嚴相比,它顯得又是那樣微不足道。寧可安貧樂道,也不會用人格換取財物,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人心靈深處的閃光。這一在新時代的閃光,無疑同樣有力地提示著具備慈善意識的公民,不要忘記捐贈的同時保護受助人的尊嚴。
當然,莫言及其家人拒絕別墅,照樣能夠過幸福的生活,也可以將此事視為一個玩笑來坦然面對。然而,生活中還有需要大家?guī)椭娜鮿萑后w。當他們因生活所迫而成為慈善行為的受助者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對自身人格的守護意愿,因此,我們每一位施善者都應該聆聽、觸摸弱勢群體的內心感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美德。“恩”不僅有物質意義,更有感情的成分。施恩與報恩不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更不是放高利貸施小錢求大回報。施恩與報恩,是施者與受者之間在情感基礎之上的靈魂互助。有些人幫助別人,本是做了好事,然而卻馬上急切地求回報,甚至不惜讓受助者的人格受損,以求得自己的心理滿足,這更像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交易。有些受人資助的弱勢群體,不斷地站在公眾面前向那些花了些錢的“恩人”表達感恩之情,此時他們的內心深處是怎樣一番感受呢?他們的人格尊嚴又在哪里呢?這樣做難道是他們的真實意愿嗎?
在澳門求學歸來的學子曾經介紹,他們要上義工培訓課。上課的時候,同學們有的蒙上眼睛、有的單腿著地,仿佛是在做游戲。其實這是在為做好義工打基礎。原來,大學生們每周都要去照顧老人院的老人或去幫助殘疾人。為了能對他們的困境感同身受,他們就要參加這樣的培訓,以便在服務的時候,更好地理解與尊重對方。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離他們的心更近一些。
總而言之,“不食嗟來之食”是中華民族崇尚的氣節(jié),也乃人之常情,反映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每一位行慈善之舉的公民,莫要忘了慈善之道:以適當的方式關照弱勢者的心靈需要,以豁達之心給對方從物質和精神上重建正常生活的時間和空間。一位經常行善舉的友人說,他期待受助者的報恩方式,就是將來他有了能力行同樣的善舉,這樣的善舉就有了更大的社會意義,會讓更多的人感知到。
由此可見,現代社會是開放性的社會。現代社會決定了現代慈善意識和慈善事業(yè)具有社會化、開放性、廣泛性、公正性等特征?!捌降?、互助、友愛、共享”,是現代慈善意識核心價值理念的最好概括。主張一視同仁、無差別地對待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使社會全體公民認識到慈善是個人應承擔的社會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