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萌
內(nèi)容摘要:《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不像新聞又飽含歷史反思的震撼心靈的作品,作者以情感體驗為突破,通過精心的教學設(shè)計,引導學生把握作者通過描寫傳遞情感的方法,重溫歷史,反思歷史,關(guān)照現(xiàn)實,從而準確而全面的理解課文。
關(guān)鍵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將感情蘊涵于敘事之中的寫作方法。
2、細心領(lǐng)悟側(cè)面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歷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是如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及語言來傳達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把握文中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戰(zhàn)爭”話題導入:大家覺得戰(zhàn)爭的到來到底意味著什么?
戰(zhàn)爭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真正接觸過戰(zhàn)爭,但其實戰(zhàn)爭又離我們很近,國與國之間任何摩擦似乎都能觸發(fā)世界性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那么戰(zhàn)爭的到來意味著什么呢?是軍事實力的正面對抗,還是大國間的利益權(quán)衡?似乎都不是,其實真正帶給我們心靈震撼的,或者說最讓全人類無法面對的就是兩個字:死亡。
2、出示幻燈片,了解奧斯維辛小鎮(zhèn):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場,有這樣一個地方:這里沒有戰(zhàn)場上的彌漫硝煙,但卻被死亡的陰影深埋;這里是一座平靜的小鎮(zhèn),卻成為最恐怖的死亡工廠;這里見證著人性的墮落,也凝結(jié)著一個民族的苦難;這里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這里就是奧斯維辛。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那個歐洲小鎮(zhèn),走進羅森塔爾的新聞名作《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二、背景及作者
1、背景知識介紹:說到奧斯維辛這個地方,大家對它有多少了解呢?
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nèi),距離省會克拉科夫60公里,這樣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能夠聞名于世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有極大的關(guān)系。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目希姆萊爾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殺人工廠,從此德國納粹慘絕人寰的殺人政策就此展開。(展示兩張外景圖片)
2、作者簡介:
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的記者,1960年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美國普利策獎的國際新聞獎。“普利策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也往往代表著國際新聞界的最高成就。這則新聞題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既然沒有新聞,那作者又為何寫下這則新聞而且還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定能解答這個疑惑。
三、結(jié)構(gòu)分析
既然這是一則短新聞,那它肯定有新聞的基本結(jié)構(gòu)。這則新聞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什么呢?現(xiàn)在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出這則新聞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jié)尾,并說明每部分都寫了什么。
明確:
導語(現(xiàn)狀)1-3
背景(過去)4-5
主體(參觀)6-15
結(jié)尾(現(xiàn)狀)16
四、深入分析
1、通過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主體是占全文篇幅最大的一個部分,也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部分,下面請大家再次閱讀新聞的主體6-15自然段,思考:
a參觀順序是什么?
b作者筆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c這種感受你有事如何獲得的呢?
明確:a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b恐怖
c作者通過對參觀者的動作表情進行描寫向我們傳達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可怕場景。
2、下面請同學們在文中標出這些描寫參觀者動作表情變化的句子。找同學讀一下。
明確:(毒氣室、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薄八麄儾挥勺灾鞯赝O履_步,渾身發(fā)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實驗室)——“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3、在這里,我們看到,作者沒有直接寫集中營的恐怖,而是采用了從另一個角度寫人們的這些表情神態(tài)變化,那這種描寫方法叫什么描寫呢?
明確:側(cè)面描寫
4、作者為什么采用這種描寫方法呢?
明確:在這里作者采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不直接寫集中營恐怖,而讓讀者從參觀者的表情來體會他們的所見,感受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給人的感受更真切。
5、以上我們分析了文章的側(cè)面描寫的部分,為了更好的感受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氣氛,我們再用一組圖片來從感性層面認識一下。(幻燈片圖片展示)
五、細節(jié)鑒賞
發(fā)生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這些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但為何,一個如此有名的記者還要寫下這篇早已不是新聞的新聞呢?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分析這則新聞的細節(jié)描寫。
1、首先來看導語部分:找同學為大家讀一下第一二自然段:
作者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又連用四個“不該”,為什么作者要這么說呢?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么美好的一切? 有哪位同學愿意談談自己的看法嗎?
明確:a、寫作手法:對比
b、歷史與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讓作者無法接受
c、以此告誡讀者毋忘歷史
啟發(fā):a、美好的景色與歷史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一踏進集中營,看到和平美好的景色,這讓他一時無法接受endprint
b、雖然歷史已經(jīng)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我們不能因此忘記曾經(jīng)的苦難,作者借此告訴讀者毋忘歷史
2、再看新聞的主體部分,有這樣兩個句子:
a、第八段:“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p>
b、第十四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p>
明確:a、“雛菊花在怒放”,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這是本該是個很細微、很不起眼的地方吧!可是作者為什么又特意把他提出來,做這樣一個細節(jié)描寫呢?把雛菊花和“毒氣室”、“焚尸爐”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生命會永不止息的頑強抵抗下去,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
b、在西方,作禱告,無非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這個“人間地獄”里,作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德國納粹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納粹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同時也說明在集中營的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血腥和罪惡,毫無凈土可言。
六、拓展探究
以上我們分析了側(cè)面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這兩種描寫方法,同時強調(diào)了“對比”的寫作手法,下面我們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那么為什么既然沒有新聞,但這位記者還要去報道?報道后還獲得了普利策新聞大獎?大家可以互相討論。
明確:1、“沒有什么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
2、但為什么又要寫,報道了這篇新聞?(啟發(fā):第6段)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此時已經(jīng)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qū)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3、突破“客觀敘事和零度寫作”(出示頒獎詞)
七、結(jié)語
歷史在不斷向前發(fā)展,歲月也可以沖淡一切,但有些東西卻是永遠無法忘記的。雖然二戰(zhàn)早已經(jīng)過去,但奧斯維辛的慘劇就像一幅幅畫面,永遠定格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里,默默地提醒著我們——毋忘歷史,珍惜和平。
電影推薦:《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浪潮》
布置作業(yè)
寫一段文字,可以寫人也可以記事,注意加入側(cè)面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500左右。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