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峰
內容摘要: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審美感知相結合的產物。而在作者的審美感知中,情占至關重要的地位。這里所說的情,并非一般情感,而是審美情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種審美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作文中也是如此。
關鍵詞:措施 審美 情感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清代徐寶善在《娛月醒心編序》中也說:“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有感觸,皆筆之于書,遂成卷帙。”可見,審美情感在作文中是何等重要。
對幼師生來說,這種審美情感主要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看”“聽”“說”“讀”中獲取,并由此產生寫作沖動,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看”,這里指觀察。伊·列·謝格洛夫在《回憶安東·契河夫》中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銳敏,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薄坝^察”對于一個作家是這樣重,對于幼師生的寫作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它是學生搜集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寫作的基本功,是使學生產生審美感情的關鍵。在親歷其境的實地觀察中,學生能感知到事物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能透過表象感知到事物的內在美。
一次,我?guī)W生去鄧州花洲書院參觀游覽。學生在細致的定向觀察中,不僅看到了書院外風景優(yōu)美;垂柳依依,荷葉田田,碧草紅花,清池金魚;而且還看到了書院內范仲淹知鄧州時,愛民如子、憂樂天下的博大情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睂W生被古代先賢的憂國憂民思想所感動,產生了審美情感,進而產生了寫作沖動,回校后,她們寫出了一篇篇充滿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情感的觀后感,決心要學習古代先哲的“憂樂”觀,勤奮學習,獻身祖國幼教事業(yè)。
“聽”是人們接受外界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接受信息,學到知識,進一步感知真、善、美和假、惡、丑。
單說聽語文課,學生通過聽配樂朗誦的課文,聽老師生動、有趣的講析,聽同學的各種發(fā)言,會不同程度地被課文描繪的形象美,情節(jié)美,環(huán)境美,語言節(jié)奏美,文章結構美等影響著,感動著。在這種“影響”和“感動”的審美感知中,審美感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我在和學生共同欣賞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先以“聲教”(即配樂朗誦)導入,然后師生同步賞析“大地回春圖”,再讓學生口頭描述自畫的某一春景圖。這樣,使課堂充滿了濃郁的春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學生不但感知道了春日的各種美,而且感知到這篇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和節(jié)奏美,從而產生了寫作沖動。教師便可趁熱打鐵,布置學生作文。
“說”即口頭表達。對于學生來說,“說”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名人名言,講寓言童話故事、復述課文內容、口頭作文等。通過各種各樣的“說”,既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在多方對比中,使她們感知到所說內容的美和講說者的神態(tài)美,表情美和口才美。這些美的感知,既能激起說得好的學生的更大興趣,又能刺激說得不好的學生不甘落后,產生“走著瞧”的情緒。在一次贊秋的口頭作文中,學生積極準備,競相上臺,不僅鍛煉了口才,而且鍛煉了敏捷的感知美的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讀”,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幼師生正處于求知欲強、思維活躍的黃金時代。她們除了要認真讀教科書外,還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博覽課外的優(yōu)秀讀物。高爾基曾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更加光明和有意義”。魯迅先生就主張愛讀書的青年讀各種書,還說:“書本具有一種能給我在人的身上所沒有看見的不知道的東西的能力”。學生只要多讀、精讀一些好書,就能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美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激發(fā)審美感情,領悟寫作“要訣”,從而產生也要“試一試”的寫作沖動。
如有學生在讀了《安徒生童話和故事選》后,也寫起“童話”,在讀了一些科幻小說后,寫起了“科幻小說”,更不用說學了《荷塘月色》而寫“夏日的荷塘”,學了《素面朝天》而寫“我的審美觀”了。這正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后知音,觀千劍而后識器?!?/p>
總之,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要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在“看”、“聽”、“說”、“讀”、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使之產生寫作沖動,的確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幼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