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駿彪
摘 要:現(xiàn)代選舉是民主政治的產物,是實現(xiàn)民主政治不可替代的形式。選舉一詞,從政治學角度而言,稱為選舉制度;從憲法學公民權利角度而言,稱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選舉制度充分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憲法理念,而在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中,我國公民的參選權的法律保護,尚有欠缺之處。筆者從選舉、選舉制度與參選權的涵義入手,初步闡述了選舉制度在現(xiàn)代國家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進而從法律層面指出了我國在公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上的保護不足,以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日漸完善。
關鍵詞:選舉;選舉制度;選舉權;被選舉權
中圖分類號:DF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7-0067-03
一、選舉、選舉制度與參選權的涵義
“選舉”一詞,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定義。《美國百科全書》認為:“選舉,是由有資格參加投票的人來選擇官員或者對政策作出決定的一種方法?!狈▏独斔勾蟀倏迫珪氛J為:“選舉就是通過投票來決定執(zhí)政者、法官、官員或代表?!薄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選舉“是一種具有公認規(guī)則的程序形式,人們據(jù)此而從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選擇幾個人或一個人擔任一定職務。”[1]《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認為:選舉是較大的群體為自己提供一個較小的領導群體的一種方法[2]?!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氛J為:選舉是以投票選擇公職人員或接受或拒絕某種政治主張的正式程序[3]。
現(xiàn)代民主政治意義上的選舉一詞,一般是指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推舉、選擇國家代表機關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行為。在現(xiàn)代民主國家中,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國家機關的主要公職人員都是通過法定的程序選舉產生的。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憲法理念。“主權在民”,即“人民主權”、“人民的統(tǒng)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由于人民不可能直接地或實際地進行治理國家,而只能主要表現(xiàn)為人民通過一定的授權方式,通過作為間接民主制的代表制度進行實際的國家治理,從而將多數(shù)人的意志轉化為掌握政治管理權力的少數(shù)人的權威。這樣,選舉構成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懊裰鬟^程正是集中體現(xiàn)在選舉和選舉行為之中?!盵4]憲法動態(tài)運行的核心就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首要旨意,就是選舉,體現(xiàn)在一國的選舉制度和一國對公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合稱“參選權”)的保護中。
從政治制度角度而言,選舉被稱為選舉制度。選舉制度是關于選舉國家代表機關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有關制度的總稱,它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程度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選舉制度的內容,通常都是由選舉法加以規(guī)定和確認的。選舉法是指規(guī)定選舉國家代表機關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原則、程序、方法以及相關問題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實現(xiàn)憲法所確認的民主權利的重要依據(jù)。一般來說,選舉制度和選舉法通常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選舉制度和選舉法包括國家代表機關代表的選舉和國家公職人員的選舉及相關的各項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狹義的選舉制度和選舉法則僅指選舉國家代表機關代表的各項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而言。我國選舉法和選舉制度是狹義的,因為我國《選舉法》僅僅只是規(guī)定選舉國家代表機關代表的原則、程序、方法等有關問題,而關于國家公職人員的選舉問題則是由國家機關的行政體制法加以規(guī)定的。
從公民基本權利角度而言,選舉又被稱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簡稱為參選權。道理類同于選舉制度和選舉法,我國《選舉法》中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狹義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在我國實在法上的體現(xiàn),即為《憲法》第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薄哆x舉法》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薄耙勒辗杀粍儕Z政治權利的人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睆姆l中我們可見,只要公民滿足國籍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年齡條件(年滿18周歲)、政治條件(未被剝奪政治權利),不論其他任何條件,這個公民就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磥恚覈芍贫?,對于公民的參選權規(guī)定的門檻比較低,廣大人民都擁有權利,也是憲法規(guī)定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一個不錯的體現(xiàn)。
二、選舉制度的地位
民主政治的基石是選舉制度,甚至可以說是實現(xiàn)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方式,這足以可見選舉制度在人類民主發(fā)展歷程中的不可撼動的地位。
第一,當代民主政治主要是通過代議制的形式實現(xiàn),而選舉制度是代議制的邏輯起點,也是代議制的基礎。
民主的實現(xiàn),有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直接民主的實現(xiàn),需要參與處理的群體規(guī)模不大,人們相處的地域范圍較小,它屬于小國寡民(如古希臘的雅典城邦、中世紀的某些城市共和國)的民主形式。而當各國的人口逐漸增多和疆域逐漸遼闊,而且社會的發(fā)展還沒有提供條件來消滅少數(shù)人管理多數(shù)人的模式時,間接民主制的產生就不可避免。代議制作為間接民主制的表現(xiàn)形式,其作用就在于將多數(shù)人的意志轉化為掌握政治權力的少數(shù)人的權威,這種轉化必須通過民主、公開、普遍的選舉制來實現(xiàn)。如果說代議制是為了給抽象的權力擁有者(即人民)找到一個具體的實現(xiàn)形式,或者是為具體的行使者而設置的,是為了保證國家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制度設計,那么選舉制度是實現(xiàn)代議制這個功能的唯一形式。
第二,當代民主政治只有通過不斷擴大的公民廣泛和有序的參與才能得到保證,而選舉是公民廣泛和有序的參與政治的最好的基本形式。
代議制作為一種間接民主形式,和直接民主相比的最大不足在于,人民不能直接行使治理國家的權利。所以,從實踐上看,代議制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度,只有當它成功地保證了政府的行動確實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和需要辦事時,我們才有理由稱它是一種民主制度。哈貝馬斯說過:治療民主弊端的藥方是進一步的民主。為了保證代議制的民主實質和功能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公民的廣泛政治參與,而無論現(xiàn)代公民公共參與內容如何更新深化,形式如何豐富多彩,選舉仍然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參與形式。在人民經過選舉產生掌握政治管理權力的少數(shù)人時,多數(shù)人的意志就誕生了自己的直接代表者。
第三,當代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大眾的支持下才能得以維持并發(fā)展壯大,而選舉制度能順暢地吸取和轉換人民大眾對民主政治的支持及公共智慧,以鞏固自身的權威,甚至不斷放大自身的權威,并始終保有創(chuàng)新精神。民主政治的創(chuàng)新之源來自于人民大眾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通過選舉所表達其對公共治理的智慧也是最可靠的,通過選舉所表達的糾錯意愿是最真實的和最有效的。
三、我國公民參選權的保護力度
正如前文所述,從公民權利角度而言,選舉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簡稱參選權。《憲法》第三十四條和《選舉法》第三條,對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界定十分確定,即上述所言的國籍條件、年齡條件、政治條件?!盁o救濟則無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司法救濟,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制中,確實比較薄弱。由于選舉具有周期性的特點,不可能向民事訴訟一樣普遍,加上選舉與政治問題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選舉訴訟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理論上沒有完整的選舉訴訟理論,在立法中規(guī)定得十分簡單。目前,我國的選舉訴訟主要有兩種基本類型,即選民資格爭訟和破壞選舉的爭訟。
我國的選民資格案件,只是對公民的選舉權的有限保護。所謂選民資格案件,是指公民對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向選舉委員會申訴后,對選舉委員會就申訴所作的決定不服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案件。這類案件的產生是因為選民資格是選民行使選舉權的基礎,公民只有經過選舉委員會確定了合法的資格才能行使憲法所賦予的選舉權。對此《選舉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選民登記按選區(qū)進行,經登記確認的選民資格長期有效。每次選舉前對上次選民登記以后新滿十八周歲的、被剝奪政治權利期滿后恢復政治權利的選民,予以登記。對選民經登記后遷出原選區(qū)的,列入新遷入的選區(qū)的選民名單;對死亡的和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從選民名單上除名?!庇纱丝梢姡瑳]有經過選舉委員會確認選民資格的人是不能行使選舉權的。為了保證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的選民資格都能夠得到確認并參與選舉,做到選民資格的確認不錯、不漏、不重,所以《選舉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選民名單在選舉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實行憑選民證參加投票選舉的,并應當發(fā)給選民證。”第二十八條又規(guī)定:“對于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選民名單公布之日起五日內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訴。選舉委員會對申訴意見,應在三日內作出處理決定。申訴人如果對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選舉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在選舉日以前作出判決。人民法院的判決為最后決定。”為了保證人民法院對選民資格案件的審理能夠順利進行,《民事訴訟法》在第一百六十四條中規(guī)定:“公民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的申訴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可以在選舉日的五日以前,向選區(qū)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备鶕?jù)我國現(xiàn)有法律的規(guī)定,選民資格案件的特點是:
第一,選民資格訴訟以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的資格申訴所作的裁決為前置條件,即公民對選民資格不服必須先向選舉委員會申訴,對選舉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不服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樣的訴訟前置程序的設置,無疑增加了當事人訴訟的時間成本,對保護當事人的選舉權無疑是多了一道程序障礙。
第二,選民資格案件的起訴必須在選舉日前提出,人民法院的審理也必須在選舉日前審結。這樣的審理期限的設置,使爭訴案件在選舉日前解決,增加了案件的效率。但是從另一側面說,如果當事人在選舉日后,對于選舉日前的選民資格異議提起訴訟,那么法院將不受理[5],那樣公民的選舉權就無法保護,侵害公民權利的一方,也將逃避了法律責任的承擔。也就是說,選民資格案件保護公民的選舉權是在特定時限內的有限保護。
第三,在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選民資格案件時,起訴人、選舉委員會代表和有關的公民必須參加。若選舉委員會代表和有關的公民故意不出席開庭時,相應的保護選民資格案件訴訟繼續(xù)進行的措施及其他相關規(guī)定,并不顯見。這樣,對起訴人的訴權的保護,無疑是欠缺的。
第四,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選民資格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人民法院的裁判一經作出就發(fā)生法律效力,任何單位或個人均不得上訴或者申訴再審。同樣,這對起訴人尋求司法保護的訴權而言,無疑也是有些欠缺的。
由此可見,雖然選民資格案件的法律制度的的確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保護了公民的選舉權,但這是在特定時限下的程序重重的有限的保護。而且選舉權的保護,僅限選民資格案件,缺乏對有關選舉無效、當選無效、罷免不服或無效等案件訴訟的規(guī)定。
另外,我國有關選舉的另一類訴訟是對破壞選舉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實質上是刑事訴訟。實在法的依據(jù)是《選舉法》第五十五條和《刑法》第二百五十四、二百五十六、二百八十條。國家司法機關根據(jù)刑事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查處破壞選舉行為,也屬于選舉訴訟的一種,因為破壞選舉的行為侵犯了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破壞了選舉的公平與公正,破壞了選民意志的順利表達。
《選舉法》第五十五條關于破壞選舉行為的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的規(guī)定,從一定意義上說,對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一個兩方面的保護。但是妨礙選舉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及相應的救濟制度,還沒具體體現(xiàn)在我國法律制度中,致使那些屬于違法行為的范疇,卻不是犯罪行為的范疇的法律制裁領域,露出了空白之處的不完善。
綜上所述,作為參選權的兩個方面(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制度下,公民的選舉權保護受各種時限和程序的限制,保護的范圍和保護力度都很有限;而公民的被選舉權,更是法律保護被忽視的地帶。這都有待我國今后在選舉制度、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
——————————
參考文獻:
〔1〕曹沛霖,陳明明,唐亞林.比較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159.
〔2〕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M].三聯(lián)書店,1998. 2~3.
〔3〕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1卷增補)[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312.
〔4〕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97.
〔5〕http://china.findlaw.cn/info/case/jdal/3628.html,2013-6-25.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