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事實報道看作與輿論引導無關,缺少連續(xù)報道未確證的、乃至失實的事實。這是因為,輿論一般要經過事實了解、價值判斷、特定傾向達成“共識”三個階段。觀點都是事實的濃縮和提煉,撇開事實,直接訴諸于觀點、態(tài)度的輿論,效果是很有限的。盡管客觀新聞學主張記者只能報道事實,不能添加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此種理論、原則正遭遇挑戰(zhàn),不僅在有著夾敘夾議新聞敘事傳統(tǒng)的我國,在西方的消息、通訊和綜述等報道中,主觀分析也常常出現(xiàn),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近年來,許多傳統(tǒng)媒體把新聞報道看作與輿論引導無關,表現(xiàn)在對一些失實事件和未經確證的法制新聞報道中,缺乏連續(xù)、追蹤報道,產生有始無終、有頭無尾的“新聞爛尾現(xiàn)象”,受眾有可能將失實信息誤認為是真實信息;法制新聞未弄清復雜事實卻刊發(fā)傾向性報道,也誤導了受眾。
2.重視顯性事件報道,忽視對隱性社會問題和社會現(xiàn)象的報道。對媒體和記者而言,由具體事實構成的事件新聞最容易捕捉和報道,但這是不夠的。一些社會問題、社會現(xiàn)象等非事件題材雖沒有明確的行為主體和事件所具備的明晰時間、空間界定及具體發(fā)展過程,但此類報道卻是衡量媒體品位和高度的關鍵所在。從負面輿論引導角度講,非事件報道可以根據(jù)社會的現(xiàn)狀、引導的目的靈活進行,是針對性很強的輿論引導載體。如,當前困擾社會的利益格局失衡、道德缺失和貧富分化等引發(fā)的負面輿論,若我們積極組織反映社會正能量的題材進行報道,就能對沖或減少負面輿論帶來的消極效應。
3.重視突發(fā)、群體事件的報道,忽視對其他社會事件的報道。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系推進改革開放的先決條件,搞好突發(fā)、群體事件報道是非常必要的。但建設小康社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多方面建設內容,傳統(tǒng)媒體也需要重視對這些雖未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但違背公序良俗和法制理念的負面輿論的引導。
(孔洪剛文,摘自2014年第2期《當代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