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春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宮腔鏡在診治子宮異常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92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 根據情況取活檢、診刮并送病理, 探討其應用價值。結果 92例患者中鏡下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45例, 黏膜下子宮肌瘤10例, 子宮內膜病變33例, 妊娠殘留3例, 子宮內膜癌1例, 并對92例患者進行活檢、刮宮送病理, 鏡下診斷與病理診斷總符合率92.4%。結論 異常子宮出血病因復雜多樣, 與傳統(tǒng)的超聲檢查、診斷性刮宮、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相比較, 宮腔鏡檢查更能直接清晰地觀察宮腔內及宮頸管內的形態(tài)及結構, 為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金標準”。
【關鍵詞】 宮腔鏡;子宮異常出血;應用價值
子宮異常出血是婦科常見的臨床癥狀, 以往主要根據患者的癥狀, 婦科查體, 超聲檢查及診斷性刮宮等進行診斷[1], 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存在漏診率。隨著婦科內鏡技術的發(fā)展, 宮腔鏡檢查已成為診斷子宮腔內病變的有效方法[2]。現(xiàn)將本院92例行宮腔鏡檢查的子宮異常出血患者的診斷結果進行觀察比較, 了解宮腔鏡檢查在子宮異常出血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婦產科門診就診的子宮異常出血患者92例, 年齡22~58歲, 已婚且均行宮腔鏡檢查。術前均行婦科查體、宮頸TCT及陰道超聲檢查, 均排除生殖道炎癥、妊娠及引起異常子宮出血的其他系統(tǒng)疾?。ㄈ缪翰〉龋?。
1. 2 手術方法 采用日本奧林巴斯4 mm硬性纖維檢查鏡, 膨宮液體為5%葡萄糖, 膨宮壓力為12~14 kPa。檢查前排空膀胱, 取截石位, 常規(guī)消毒鋪巾及暴露宮頸, 無需麻醉。嚴格按照宮腔鏡檢查要求直視下檢查宮頸管, 子宮前、后、兩側壁及宮角, 確定病變的部位及范圍, 對異常病變行診刮術及活檢術等對癥處理。術后抗生素預防性用藥1周, 禁性生活、盆浴1個月, 1個月后門診復診。
2 結果
2. 1 宮腔鏡檢查 子宮內膜息肉45例, 子宮內膜病變33例, 黏膜下子宮肌瘤10例, 妊娠殘留3例, 子宮內膜癌1例。對所有檢查患者均取活檢送病理。
2. 2 病理檢查 子宮內膜息肉43例, 子宮內膜增生癥及增生期改變28例, 黏膜下子宮肌瘤10例, 陳舊絨毛3例, 子宮內膜癌1例, 鏡下診斷與病理活檢的總符合率為92.4%。
2. 3 鏡下診斷與病理結果符合率(宮腔鏡診斷例數(shù)/病理診斷例數(shù)) 子宮內膜息肉符合率為95.6%, 子宮內膜病變符合率為84.8%, 黏膜下子宮肌瘤、妊娠物宮內殘留及子宮內膜癌符合率為100%, 鏡下診斷與病理活檢的總符合率為92.4%。
3 討論
隨著宮腔鏡檢查技術的日益成熟, 能直接檢視宮腔內變化, 發(fā)現(xiàn)病變, 并定位取材, 彌補了診刮的盲目性。宮腔鏡具有超聲、診段性刮宮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已成為診斷子宮異常出血最準確和可信的方法[3], 本資料統(tǒng)計結果已證實如此。92例患者行宮腔鏡檢查, 8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 宮腔鏡下診斷與病理活檢的符合率較高, 達92.4%。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 黏膜下肌瘤及內膜癌等占位性病變診斷較準確。息肉是子宮異常出血的常見原因, 占46.7%。其次, 子宮內膜病變也是常見原因, 診斷符合率較子宮占位性病變略低, 在宮腔鏡直視下活檢送病理可大大提高診斷的敏感度及準確率[4]。
宮腔鏡檢查雖然準確性高, 但作為有創(chuàng)檢查存在局限性, 易發(fā)生子宮穿孔、感染等并發(fā)癥。若患者子宮出血多, 影響視野, 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因此要注意操作技巧及選擇適應證。
綜上所述, 宮腔鏡檢查及治療在診斷子宮內病變中已日益成為主流[5], 與傳統(tǒng)的超聲檢查、診斷性刮宮、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相比較, 宮腔鏡檢查更直接, 更可靠, 為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金標準”,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郎景和. 良好地發(fā)展婦科內鏡手術.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2, 37(11): 641.
[2] 楊清, 王玉, 蔡愛露, 等. 宮腔鏡及三維超聲造影對子宮內膜器質性病變的診斷價值. 中國內鏡雜志, 2004(4):1-3.
[3] 吳汝芳.宮腔鏡檢查在診斷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臨床價值.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7): 1088-1090.
[4] Cooper JM. Erickson ML. Endometrial sampling technique in the diagnosis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Obstet Gyneeol Clin North Am, 2000,27(02):235.
[5] 雷萍.宮腔鏡、B 超檢查診斷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探討.中國婦幼保健, 2006, 21(1):34-67.
[收稿日期:2014-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