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潔
有人問我,你們文化人成天搞文化,這文化在哪兒呢?
對啊,文化在哪兒?小時候在飯桌上,我跟姐姐聲音稍大,大人就會教訓(xùn)說:“食不言,寢不語?!彼麄儺?dāng)然不知道這話出自孔子,他們從小也聽這樣的話長大,同時還說飯桌上不能吧唧嘴,不能在菜盤里挑三揀四攪來攪去等等。
飯前他們還在討論種子錢化肥錢上哪兒去著落,又愁新生的豬崽生得不是時候,糧食不夠吃,喂到十來斤正好賣的時候又趕不上好價錢……盡管在這樣一個經(jīng)濟困難的農(nóng)村小家庭里,但個人的教養(yǎng)和體面都是不能少的。記得那時候堂屋的神龕正中總掛著偉人相,兩旁有對聯(lián)幾年都不換,紅色頹得不成樣子,內(nèi)容多半是祈望山河大好,小家幸福,橫批是“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耕”指養(yǎng)家糊口,四體要勤,“讀”指修身養(yǎng)性,人格要中正。一邊講的是生存,一邊講的是精神。
有一次去紹興的蘭亭,在曲水流觴的那個地方,遇到一群小伙子,帶著一股混社會的痞氣。他們都伸頭看那小水流,有幾個還有些出神,突然一個說,咱們也對句詩吧,一群人便“哄”地鬧起來,其中一個高聲用一種朗誦腔調(diào)說:“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莫回頭……”
旁邊游人都聽得笑了起來。
那一刻,我想,對詩都是文化的一種影響力。
據(jù)說國宴有道保留菜品“開水白菜”。
“開水”是用母雞、干貝、母鴨、火腿、肘子等慢慢吊出來的高湯,集眾多食材的鮮味于一身,湯清如水,再用白菜心入湯,清清爽爽的,看起來極鮮活養(yǎng)眼。有一個大酒店的大廚曾跟我說起這開水白菜的盛器,他說:“曾嘗試過用玻璃盤去盛這道菜,有時候點綴兩個蝦仁,有時候放片火腿,有時候點幾顆枸杞,想著通通透透紅紅綠綠的,很好看,但總覺得哪兒不對勁,缺了點意思。后來還是用白瓷深盤或白瓷盞來裝,菜心要少,而且什么也不綴,才有那個感覺,你讓我說是為什么,我說不出來,就是那個感覺到位了?!?/p>
我想這解釋起來,大概要涉及瓷器的內(nèi)蘊。跟瓷器比起來,玻璃資歷尚淺,中國人還沒有在玻璃上有太多的人文寄托。
至于那“開水白菜”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味道,在濃郁滋味的背后是眾多已經(jīng)化成“開水”的肉料。人們有時候誤以為那白菜是主角,其實懂的人才知道那高湯才是真的主角。文化就像那高湯。
(胡世民薦自《名言警句》2014年第6期圖:鄭楊)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