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泛館藏著稱的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近來曝出消息稱,他們館藏中的大多數(shù)中國畫都是贗品。這就解釋了在上個月閉幕的大展“中國畫代表作大展:從700年到1900年(Masterpieces of ChinesePainting700-1900)中為什么沒有任何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藏品。在展覽中展出的79件作品中,僅有3件是來自英國的藏品,而且均出自大英博物館。這不禁讓人想到收藏家劉益謙從紐約蘇富比高價購買的蘇軾《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館的三位專家公開指為偽作之事。2014年1月1日,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三位研究員單國霖、鐘銀蘭、凌利中公布了完整的《功甫帖》研究報告,刊登于《中國文物報》上。在分別署名的兩篇文章中,鐘銀蘭、凌利中在研究報告中稱《功甫帖》墨跡本以雙鉤輪廓為基礎(chǔ),與百年前就在一起、民國時又同為許漢卿舊藏的《劉錫敕》偽本鉤摹性質(zhì)如出一轍;而單國霖則對《功甫帖》的質(zhì)疑由該帖書法本體的氣韻不暢開始,進而至翁方綱題跋書體與其傳世真跡相距甚遠。在藝術(shù)收藏界,對于古代書畫等眾多文物藝術(shù)品而言,真?zhèn)尉烤故钦l說了算?這可能是諸多收藏家都必須直面的問題。而值得一提的是,收藏界對于古代書畫的真?zhèn)沃疇帤v來不鮮見,即便是在鑒定大家之間,看法也不盡相同,見仁見智。
收藏家 劉益謙
《功甫帖》事件當事人劉益謙說:“現(xiàn)在上海博物館的學術(shù)團隊認為此帖是摹本,并且上升到了‘美術(shù)館展覽偽作的高度,這對我和龍美術(shù)館無疑是莫大的鞭策?;蛟S以上海博物館這樣強大的學術(shù)實力,可能從未展出過偽作,也從未花巨資購入過贗品,但是對龍美術(shù)館這樣成立僅一年的美術(shù)館而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眲⒁嬷t還翻出一樁陳年舊事,他指出1999年上博舉辦的“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所展四十余件作品皆被專家學者和畫家后人指證為偽造品。他質(zhì)疑上博的專家們是如何向民眾做出解釋,并順利度過信譽危機的。
民間收藏家 馬未都
收藏家馬未都撰文稱,《功甫帖》的鑒定對業(yè)內(nèi)也是大考,雖九字也包含氣象萬千,不是隨便一個真字或一個偽字可以終論的。他認為古董藝術(shù)品收藏是個極為特殊的行業(yè)。因為它的鑒定相對來說難度都比較大。市場中古董的真?zhèn)螁栴},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沒有一家拍賣行能保證自己的東西全是真品。即便是刻意做假的,有很多東西‘專家也認為是真的。專家認為‘真的,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個專家確實是技術(shù)不行,內(nèi)心認為就是;還有一種專家呢是‘眼力不行,看錯了,比如一起吃過飯,拿過小紅包。《功甫帖》被疑為贗品的方式像是‘專家集體鬧事。
國際在線拍賣行Auctionata的亞洲藝術(shù)品專家亞歷山大·察克(Alexander Zacke)
討論哪一幅是真跡,哪一幅是贗品,不如思考一下大量的贗品是緣何出現(xiàn)的。中國的奢侈品購買習慣經(jīng)常模仿西方,但對藝術(shù)的需求卻反映了獨特的中國品味。就在世界上其他人都在競拍波洛克(Pollock)和羅斯科(Rothko)的作品時,中國買家則通常會購買傳統(tǒng)的、中國的作品,其中一些來自于15世紀的藝術(shù)大師,另外一些則來自于張大千等現(xiàn)代藝術(shù)家。舉個例子,張大千是眾多選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風格作品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家之一。即使是今天,在藝術(shù)收藏界之外,國際上也很少知道以風景畫聞名的20世紀畫家張大千的名字,但最近幾年,他也加入了畢加索(Picasso)和沃霍爾(Warhol)的行列,成了擁有世界上最暢銷作品的藝術(shù)家之一。正是這種對悠久文化的敬意大大地催生了贗品的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