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學十分關注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轉(zhuǎn)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積極倡導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學生普遍形成了依賴教師,迷信教材的心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體現(xiàn)和發(fā)揮,而平時所謂的學生“主動學習”,也只是“認真”聽,“勤奮”記,“苦苦”背,如果碰到問題,則手足無措,唯有向老師和教材求救,學以致用變成了生搬硬套。
從表面上看,學生在學習這一系列過程中忙得不亦樂乎,好比不停勞作的螞蟻,在不斷擷取外來的知識,但事實上是學生圍著教師和教材轉(zhuǎn),學生的頭腦被看做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倉庫”,僅僅起著接收器和記憶器的作用。學習環(huán)境的資源少,信息量小,教學手段單一、落后,過程簡單,學生缺乏信息加工的自由度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嘗試在教學中轉(zhuǎn)變教學理念,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采用多種媒體手段等改變這種現(xiàn)象,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例如:在進行第八章《食物中的有機物》第二節(jié)《淀粉和油脂》的教學時,我建議學生自己準備各種食品材料,做有關淀粉遇碘水變藍的實驗。同學們自備的材料中有土豆、蘋果、面包、蛋糕、芋頭、粉絲、面粉、燕麥片……比老師預期的多得多;有的同學材料種類不多,可通過他人互助,共同分享。由于是自備教具,學生做實驗時顯得特別認真,任何細節(jié)都不放過,實驗現(xiàn)象描述準確,課堂氣氛活躍,實驗井然有序??梢哉f,整個課堂教學中既有靜中有動的一面,更有動中有靜的一面;與以往雜亂無章、嘈雜不安的實驗課堂局面相比,每一位在座的學生都是專注的觀眾,更是積極的參與者。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研究課上學生的精神比較“亢奮”,也就是說,他們的積極性調(diào)動了起來,主體性得到了發(fā)揮;從課后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對這樣的課還是比較喜歡的,可以充分張揚他們的個性,甚至讓他們異想天開。如下是一組初三學生在學完原子結構知識后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的作品,真讓我們大開眼界。
片斷一:(《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就如公園里的花壇、草坪一般。不過,這不知是把那極其微小的原子結構放大了多少倍呢!
在原子中,原子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原子核,一個是電子??墒牵@兩位又給原子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和麻煩。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卻帶負電。這可難住了原子,為了公平起見,原子就成了一名“公證員”,顯電中性。原子的問題解決了,原子核又有了新的麻煩,原來原子核內(nèi)也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質(zhì)子,一個是中子。質(zhì)子帶正電荷,而中子卻不帶電,怎么辦呢?不過,誰好動,誰的影響力就大,誰就是“主宰”,所以原子核就隨質(zhì)子的習性,帶正電荷了。誰知質(zhì)子很快與電子又成了一對好朋友,形影不離,我有多少你就有多少。這樣它們就成了一個“大家庭”。
……
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就是如此,外表看起來很平凡。如果你用自己的慧眼去細細觀察,仔細體會,那么你會有更多、更大的新發(fā)現(xiàn)。它們正等著我們通過努力去探索它們,揭開一個又一個神秘的“百寶箱”。
片斷二:(《我與原子家族的對話》)
——進入原子
在公元××××年,我被上級授予一個重要任務:進入原子內(nèi)部,探清它的內(nèi)在結構。一周后,我被優(yōu)博士發(fā)明的縮小機縮小了,并在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順利進入了原子內(nèi)部。
——與核外電子的對話
進入原子內(nèi)部我第一個遇見的是核外電子,我不能靠它太近,因為它帶負電。雖然這些電荷對正常人來說沒什么,但對被縮小幾百億倍的我來說卻不同尋常?!澳愫冒?!電子兄。”我站在遠處叫道?!澳闶恰彪娮舆t疑地問道?!拔沂侨祟悾 蔽创医榻B完畢,電子叫道:“哦,哦!我早聽說有人類會來,沒想到這么快就能見到你?!薄?/p>
——與原子核的對話
“原子核兄啊,你好?。??”我叫道。“你好,剛才你與電子兄的談話我都聽見了,可惜你離得太遠,沒聽見我喊你。”原子核道。“那沒什么,我可以進入你的內(nèi)部嗎?”“那沒問題,不過得繞開電子……”在我進入原子核的一瞬間,我被電流擊暈了……
——與質(zhì)子、中子的對話
當我醒來時,我身邊多了幾個圓圓身子的東西,我想:他們一定是質(zhì)子和中子了。
“你們是質(zhì)子和中子嗎?你們看上去真像一對雙胞胎??!”
“你錯了!我們不是雙胞胎,只是體重和外形比較相像而已,但本質(zhì)差異很多:我?guī)д姾?,他們都叫我質(zhì)子,而它不帶電,我們叫他中子。”質(zhì)子說。
“那么,我還能進入你們的內(nèi)部嗎?”我問道。
“非常歡迎!只怕你進不去?!?/p>
……
我恍然大悟,因為我的身子跟他們差不多大小。我的任務最終以失敗告終。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盡的,單從他們的標題就可了解,如《原子看病記》、《電子爭奪戰(zhàn)》、《解決微粒星球大戰(zhàn)》、《氯鈉之爭》……給他們空間,他們將發(fā)揮自己的全部能量,煥發(fā)真我風采。
在研究課上,有少部分同學反應一般,學習活動不積極,了解后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這種課程模式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富有生活氣息了,教室上到處充滿了活化分子,尤其是原本活躍的學生,主動發(fā)言、討論、動手的機會多,活動能力明顯增強了,但個別個性內(nèi)向的同學的情況卻沒有明顯變化,尤其對班容量較大的班級而言。并且,有時課堂氣氛雖然活躍,對一部分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學習效果仍不顯著。這些現(xiàn)象說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從更多方面充分備課,要積極注意對每一位學生的引導作用,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這樣,學生方能如水中的魚,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暢游;如矯健的雄鷹,在新課程的天空中振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