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寅
(黑龍江省富裕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富裕 161200)
富??h豆田主要蝗蟲種類及防治
趙寅
(黑龍江省富??h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富裕 161200)
經調查,富??h蝗蟲有2個總科、7個科、12種,按發(fā)生時間劃分為早生型和晚生型2類。在豆田以晚生型的大墊尖翅蝗和中華稻蝗混合發(fā)生為主,大墊尖翅蝗為優(yōu)勢種群。在防治上,應重視綜合治理,大發(fā)生時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一般年份以農業(yè)防治為主。
富??h;豆田;蝗蟲種類;防治
富裕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境內有嫩江和烏裕爾河貫穿,屬于風沙干旱地區(qū),土壤鹽漬化程度高,境內沼澤濕地寬廣、草原面積大,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蝗蟲的生存和發(fā)展。冬季干燥、氣溫偏高,有利于越冬卵存活;春季持續(xù)干旱有利于越冬卵孵化、幼蝻成活和生長發(fā)育;秋季少雨,荒地、退化草地面積大,有利于成蟲產卵。
富裕縣是黑龍江省蝗蟲重災區(qū),歷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自1987年以來,就有5次大面積發(fā)生,1990年發(fā)生面積120萬畝,其中農田40萬畝,絕產1萬畝;2001年全縣發(fā)生蝗災210萬畝,其中農田7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2325萬元。特別是近幾年,由于草原退化面積的增加,土壤沙化嚴重,加之春季干旱,這幾年未進行有效的防治,有利于蝗蟲的大面積發(fā)生為害。
經多年調查及分類,富??h的蝗蟲種類主要由原來(1992年)1個總科、5個科、7種,增加到2個總科、7個科、12種。新增加的一個總科是菱蝗總科,2個科是槌角蝗科、菱蝗科;5個種類是短星翅蝗、白邊雛蝗、毛足棒角蝗、菱蝗、疣蝗。按發(fā)生時間劃分,分為早生型和晚生型2類。
7種,發(fā)生時間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種類有白邊雛蝗(Chorehipp usalbomelginatns)、毛足棒角蝗(Pasyhlppusbarbipes)、寬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ndionalis(lkonn))、紅翅皺膝蝗(Angaracrisrhodopa(F.-W.))、黃脛小車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菱蝗(Tetrigidae)、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其優(yōu)勢種群為白邊雛蝗。
白邊雛蝗每年發(fā)生一代,以退化草原、農田和草原交界地帶、公路邊、溝渠邊等處為主要棲息地。蝗蝻5月上旬左右陸續(xù)出土,6月中下旬產卵,產卵深度1~2厘米。以禾本科雜草為主要取食對象,常將雜草葉片吃光,葉鞘、莖桿被吃成缺刻。
5種,發(fā)生時間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種類有中華稻蝗(Oxya chinensis)、大墊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lran))、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 Ikovnn)、 異 色 劍 角 蝗(Atrida Cinerrea Thunb)、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Thunb))。優(yōu)勢種群為中華稻蝗、大墊尖翅蝗。
2.2.1 中華稻蝗 主要棲息地在沿嫩江和烏裕爾河附近的沼澤地區(qū)。該地區(qū)土壤類型主要有草甸土、碳酸鹽草甸土、碳酸鹽黑鈣土。自然植被主要是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小葉章(Dey?euxia angustifolia(Kom.))、三棱草(Cyperus rotun?dus)、堿蓬(Suaedae glauca Bge.)、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以危害玉米、水稻、高粱、稗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也危害大豆、甜菜等。
圖1 中華稻蝗發(fā)生特點
發(fā)生規(guī)律:每年發(fā)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開始孵化,幼蟲黃綠色?;闰锕?齡,1-2齡蝗蝻食量小,在低濕的草地集中上取食。成蟲羽化盛期在8月10日至20日,成蟲體黃綠色。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產卵,產在田埂、草原、路邊等背風向陽的土壤黏重地方,產卵深度1~3厘米,每塊30~50粒。當蟲口密度過大或進入雨季,低洼處漲水時,開始由草原向農草交界處的農田轉移危害。
2.2.2 大墊尖翅蝗 主要棲息地在沿嫩江和烏裕爾河河兩岸低洼的鹽堿地區(qū)。該地區(qū)土壤以黑鈣土、碳酸鹽黑鈣土、碳酸鹽草甸土為主。自然植被以小葉章、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星星草、堿蓬、羊草為主。主要危害大豆、甜菜、玉米、禾本科雜草,也危害蔬菜等作物。
圖2 大墊尖翅蝗發(fā)生特點
發(fā)生規(guī)律:每年發(fā)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7月上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黃褐色?;闰锕?齡。8月上旬成蟲出現,8月中旬成蟲羽化盛期,成蟲體褐色或暗褐色,8月下旬開始產卵。卵多產在田埂、撂荒地、退化草原,產卵深度1~3厘米,每塊20~30粒。當草原蟲口密度過大、打草等原因導致食物缺乏時,開始向農田轉移危害。有時大墊尖翅蝗的發(fā)生地就在草原附近的農田?;闰锍鐾梁缶烷_始危害作物。
豆田常見種群為早生型寬翅曲背蝗與白邊雛蝗混合發(fā)生,發(fā)生的面積及數量小,達不到防治指標,一般情況不作為防治對象;晚生型大墊尖翅蝗和中華稻蝗混合發(fā)生,以大墊尖翅蝗為主,占種群數量的70%以上,發(fā)生面積和密度較大,一般年份都接近或超過防治指標。
大面積高密度發(fā)生時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一般年份以生態(tài)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加強田間管理,破壞蝗蟲孳生繁衍場所,控制優(yōu)勢種群數量劇長,治理改造退化草場,造成不利于蝗蟲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從根本上消除蝗蟲對農田的威脅。
蝗蟲在三齡前食量小,抗藥性弱,三齡后進入暴食期,危害加重,遷移能力強,三齡前為防治最佳時期。
根據蝗蟲發(fā)生在草原,大發(fā)生時才遷入農田危害的特點,一是加強退化草原管理,通過適當輪牧或禁牧、草原改良或翻耕播種,改變蝗蟲越冬地的生態(tài)條件,使其不利于蝗蟲孵化、生存。二是加強荒地治理,開墾荒地格子,植樹造林改造土蝗棲息地,破壞蝗蟲產卵場所,可以有效的降低卵塊基數,減少蟲口密度。
根據蝗蟲發(fā)生危害由草原向農田擴散,再蔓延到全田的特點,當豆田蝗蝻平方米達到20頭時,應采取以村屯為單位,先打成30米寬的藥劑隔離帶,然后進行全田噴霧,這樣可以減少用藥次數,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環(huán)境污染。防治藥劑以兼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的25%輝豐快克乳油和銳勁特懸浮劑等效果較好,防效可達90%左右;而只有觸殺作用的菊酯類等藥劑效果稍差,防效在80%以上。
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采用生物農藥防治蝗蟲;牧雞和牧鴨防治蝗蟲。
:
[1]趙寅,宮香余,馬金友,等.中華稻蝗在東北富??h的發(fā)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03(6):57.
[2]陳永林.蝗蟲再猖獗的控制與生態(tài)學治理[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0(5):341-345.
[3]孫曉玲,任炳忠,趙卓,等.東北地區(qū)不同生境內蝗蟲區(qū)系的比較[J].生態(tài)學雜志,2006(3):286-289.
[4]周艷麗,王貴強,李廣忠.黑龍江省西部草地蝗蟲主要種類及綜合治理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9):382-386.
[5]周艷麗,王貴強,李廣忠.黑龍江省西部草原類型及草地蝗蟲防治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11):6430-6432.
S433
B
1674-3547(2014)01-0047-03
2014-01-06
趙寅,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E-mail:31349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