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南
(福建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來由于歐美影片涌入中國市場,對影視翻譯研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過去的10年中 CNKI中搜索篇名為“影視翻譯”的有222篇,其中2011年23篇,2012年30篇,2012年31篇,呈上升趨勢。而2008年5月份上映的《功夫熊貓1》以其生動的人物塑造、濃厚的中國元素、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情節(jié),引起了廣大國內學者的關注。從2008年開始在CNKI上以“功夫熊貓翻譯”為篇名的有692篇之多,其中有49篇用到功能翻譯理論,如袁晨(2011:122)《從功能對等理論比較研究電影《功夫熊貓》的翻譯》,向瓊(2011:178)《從功能翻譯理論看《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41篇涉及歸化異化理論,如強瑛(2010:144)《《功夫熊貓》字幕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39篇使用到順應論,如黃美琳(2012:158)《從順應論看電影《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43篇采用目的論,有林麗麗(2012:261)《從翻譯目的論視角談《功夫熊貓2》電影字幕的翻譯》。其余多是以文化層面分析。
2008年至今,以互文性翻譯為篇名,可以在CNKI中搜索到716篇,由此可以看出關于互文性理論的研究并不缺乏,如陳永國(2003:75)《互文性》,祝朝偉(2004:72)《互文性與翻譯研究》,秦海鷹(2004:19)《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李玉平(2006:111)《互文性新論》然而無論是功夫熊貓的其他翻譯理論也好還是互文性理論研究,其中沒有實證研究的文章。而結論多數(shù)是以某個觀點+一些例證+結論。例證雖然真實可信,但通常不是系統(tǒng)收集的,因此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本文基于互文性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對比臺語、國語、粵語版《功夫熊貓1》的字幕翻譯。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掘各個版本之間的優(yōu)劣處。
互文性理論是最早由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藝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提出的。每一個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wǎng)絡,以此構成文本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和文學符號學的演變過程。[1]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拼湊,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與改編(Kristeva,1986:35)[2],沒有哪一部孤立存在的作品是可以脫離其他文本的,即使是“原創(chuàng)”作品也是在它與其他文本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上衍生的。互文性不僅僅指文本之間的關系,歷史的、社會的條件同樣是重要影響因素。讀者先前的閱讀經歷、知識儲備和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都是至關重要的?;ノ男允且粋€文本和其他文本產生內在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這種聯(lián)系可以通過明引、暗引、拼貼、模仿、重寫、戲擬、改編、化用等寫作手段來體現(xiàn)?;ノ男缘囊膹膩砭筒皇菃渭兊幕蛑苯拥?,而總是按某種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錯位、濃縮或編輯。(程錫麟,1996:74)[3]在互文性理論參照下,譯文與原文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互文關系。譯者同時扮演了三重角色:前文本的讀者、闡述者和生成文本的作者。(祝朝偉,2004:73)[4]
1.實驗對象:福建工程學院30位來自廣洲、深圳、珠海的以粵語為方言的學生年齡在19到23歲之間及國語、粵語、臺語三種版本的《功夫熊貓1》的字幕翻譯。
2.實驗設計:三種版本的電影字幕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和對30位學生的問卷調查,以互文性理論為依據(jù)從中尋找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調查工具: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和對三種版本字幕做數(shù)據(jù)分析,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記分制,問卷設計和三種版本的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都是基于互文性理論,利用 SPSS14.0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互文關系包括:引用,直接引用前文本,典故即在文本中使用出自圣經、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宗教故事及經典作品等等之中的原型;仿擬parody,即故意模仿現(xiàn)成的語言形式(如人們所熟悉的諺語、俗語、成語、名詩、名歌、名句等等)甚至是當前流行的一些網(wǎng)絡名詞,形成新的詞語句篇的一種修辭手段。筆者將三種字幕中出現(xiàn)的前文本、四字結構、成語、諺語、網(wǎng)絡流行語和俚語進行羅列并統(tǒng)計。
表1 四字結構數(shù)及百分比數(shù)
在《功夫熊貓》字幕翻譯中運用了一些四字格的詞組,四字結構是集音美、形美、意美為一體的獨特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是漢語的一大特色,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字幕中用到四字結構,起到了增加對白韻味和突出人物性格特色的作用。其中國語字幕中四字結構使用最多占總句子數(shù)的40%,其次臺語35%,而粵語只有13%。
以字幕首句為例:“Legend tells us a legendary warrior,whose Kung Fu skills were the staff of lend.”
國語版:“傳說中有位傳奇大俠,他武藝高強,一身傳奇功夫?!?/p>
臺語版:“傳說中有一位傳奇人物,功夫蓋世締造許多傳奇事跡。”
粵語版:“傳說中有一個傳說中的戰(zhàn)士,他的功夫強到好像傳說中的傳說一樣?!?/p>
國語版和臺語版的字幕分別使用到了“傳奇大俠”“傳奇功夫”“傳奇人物”“傳奇事跡”的四字結構,而粵語版偏向口語化。從互文角度上看“傳奇大俠”這樣的四字短語更能夠使讀者聯(lián)想到武俠小說中的英雄豪杰,而《大俠傳奇》是由作者溫瑞安所著的一部傳統(tǒng)武俠小說。
然而三個版本也有其相似之處。在“Citizens of the valley of peace”中三個版本不約而同的將“citizens”翻譯成“父老鄉(xiāng)親”的四字短語而不是“公民”,很符合當時的情境。而在國語版中將“and believe me citizens,you have not seen any?thing yet.”翻譯成“各位父老鄉(xiāng)親,真正的絕活你們還沒看到呢?!边@里的“父老鄉(xiāng)親”和“絕活”讓人聯(lián)想到了古時候藝人在街頭賣藝的場景,十分的生動。
表2 成語及百分比數(shù)
互文性理論的另外一個體現(xiàn),就是成語的使用。 不同的成語背后往往包涵有其獨特的典故和由來。臺語版字幕翻譯中使用到了大量的成語達10%,國語版則占8%,同樣粵語版使用較少,有6%。一句話中使用多個成語在國語版和臺語版的字幕中較常出現(xiàn)。
比 方 說 :“He was so deadly in fact,that his enemies would go blind from overexposure to pure awesome?ness”
國語版:“他殺氣騰騰,他那生猛招式讓對手眼花繚亂,雙目失明。”
臺語版:“他展現(xiàn)英雄本色,光芒四射,照的對手眼冒金星,跪地求饒?!?/p>
粵語版:“什么叫英氣逼人,讓人望到他的眼睛,都被他的英氣亮到眼都瞎了,超厲害。”
國語版使用到了“殺氣騰騰”“眼花繚亂”“雙目失明”3個成語;臺語版運用了“英雄本色”“光芒四射”“眼冒金星”“跪地求饒”4個成語。從互文性理論來看,這些成語經過重新組合,在一個全新的語境下產生了聯(lián)系,表達熊貓的武藝超群。 同樣是成語,臺語版更是考慮到了“英雄本色”和“光芒四射”的押韻,可謂跟勝一籌。而粵語版則偏向直譯,顯得遜色。
不同的版本也有相似處,粵語和臺語版本都將“obeying your master”翻譯成“尊師重道”,“尊師重道”自古以來是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出自于《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對比大陸版的翻譯“徒弟服從師傅”就好的多。
表3 俗語數(shù)量
粵語字幕和臺語字幕中分別用到了一次俗語,而俗語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在粵語字幕翻譯中將英文的諺語“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譯成“昨天已過去,明天不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逼渲械乃渍Z“今朝有酒今朝醉”原本是表示得過且過的意思,而在新的語境中被賦予了新的意思——珍惜當下。臺語字幕中將“One often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譯成“人算不如天算,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睂Ρ葒Z版的“越想逃避宿命越和宿命在半道上撞個正著?!焙突浾Z版的“人要逃避命運的時候,就越要面對。”顯然要高明很多,臺語翻譯的俗語恰如其分的表達了英文所表達的意思。
表4 俚語及百分比數(shù)
從俚語的使用上來看,臺語和粵語版的較國語的要多,數(shù)量分別是25、27和17處。俚語是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偏口語化的語言,可以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我們來看下面一個句子的字幕翻譯:
“We should hang out.”
國語:“一會兒找樂子去”
臺語:“一起混吧”
奧語:“一起去蒲啦”
粵語中“蒲”就是出去混的意思,三種版本分別帶有各自地方特色,但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同樣在表示“厲害”的時候國語版用到了“你很?!焙汀疤A恕?;臺語版則用“太man了”“超級萬人迷”“太贊了”和“好酷哦”;粵語版用到“帥到爆”“最英的英雄”“厲害到爆”和“正”。此外粵語版中不乏有帶有本土特色的表達方式:“癡肥”形容熊貓又笨又肥,“算罷了”等同于漢語中的算了吧。另外還保留了香港一帶說粵語夾雜英文的習慣在翻譯字幕時用到了“給tips”“我是你的fans”和“杏仁cookie”。
表5 戲擬數(shù)量
戲擬是對原文進行轉換,要么以漫畫的形式反映原文,要么挪用原文。主要強調在派生的情況中,原文是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被識別出來的;其實戲擬的目的或是出于玩味和逆反,或是出于欣賞。[5]國語版中“人見人怕的大惡霸”是將原先的成語“人見人愛”改寫成“人見人怕”,同樣句子“你們是五大高手,而我只是一大低手”其中的“一大低手”是對“五大高手”的戲擬?;浾Z版中“做熊貓做到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及“熊貓攻擊”分別是對“做人做到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和“人身攻擊”的戲擬。起到了幽默詼諧的作用。另外大陸版將片尾曲中“It’s the book of your life that you are writing.”翻譯成“我的未來我做主”??梢月?lián)想到“動感地帶”的一句廣告詞“我的地盤我做主”。同時將“Not only do you have to fight but you have got to win.”巧妙地翻譯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是對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戲擬。
《功夫熊貓1》以中國傳統(tǒng)功夫為題材的一部電影,里面少不了武功招式出自典故(allusion),即隱蔽或無清楚標記的互文性[6](陳勇國,2003:80)。國語版中用“熊貓拳”戲擬“來無蹤去無影的熊形拳”(粵版中使用),“猴子耍寶功”戲擬“猴子偷桃功”(臺版中使用),還用到了成語“螳螂捕蟬”和“金蛇狂舞”作為兩種功夫名稱。而臺版的字幕翻譯中出現(xiàn)了“無影腳”和“烽火連天陣”,“無影腳”是近代著名武術家黃飛鴻的武功絕技,而“烽火連天陣”出自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被洶嬷惺褂玫降摹疤忑堅E”是一部香港武俠連續(xù)劇的名稱。在兵法方面臺版和粵版分別將“To take his strength and use it against him”翻譯成“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前者出自《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后者可以從金庸的《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家傳的武功秘術找到。觀眾在這些熟悉的武功招式面前自然會感到萬分親切。
從用語角度來看臺版和粵版比國語版的顯得較詼諧幽默。
“Well done,students...if you trying to disappoint me.”
國語版:“身手不錯,徒兒們,只可惜有點令人失望?!?/p>
臺語版:“打得好,徒兒們,好了我覺得有點想哭?!?/p>
粵語版:“做的非常好,如果你想氣死我,你們成功了?!?/p>
臺語和粵語版的字幕“覺得有點想哭”和“如果你想氣死我,你們成功了”生動幽默的反應出了當時的語境,達到了效果,相反國語版的就顯得平淡。
“I probably sucked more today than anyone in the history of Kung Fu,in the history of China,in the his?tory of Kung Fu.”
國語版:“我今天的表現(xiàn)有可能是歷史上最爛,功夫史上最爛,最爛史上最爛?!?/p>
臺語版:“我今天遜到爆可能是武林史上最遜的一個,還是中原史第一遜,遜史第一遜?!?/p>
粵語版:“今天我可能做成世上最屎最屎最屎的熊貓了,是中國史上最屎,是武林史上最屎啊。”
“遜”和“屎”的使用極具地方特色。
除了前面提到的四字結構、成語、俗語、俚語,還有一項就是直接引用前文本,即引語(citation),即明顯有清楚標記的互文性[6](陳勇國,2003:80)。在國語版中將英文諺語“nothing is impossible”譯成“一切皆有可能”,這是李寧品牌的廣告詞。將“get ready to feel the thunder”譯為“打得你滿臉桃花開”后者出自《寶蓮燈》孫悟空的一句話。臺語版用“打遍天下無敵手”來譯“They were no match for his bodacity”,其中前者出自清代名士紀曉嵐“天上地下,唯我一人獨稱尊;古往今來,打遍天下無敵手”。將“One must first master the highest level of kung fu.”譯成“首先你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武俠小說中是屢見不鮮的。將三個版本的互文性部分做統(tǒng)計如下表:
表6 互文數(shù)量及百分比數(shù)
從全文的互文性來看,國語版的最高54%,臺語版其次52%,最后是粵語版的26%。
表7 李克特5級記分制問卷調查
從表7可以看出,在共鳴性方面國語版的最高,共鳴性體現(xiàn)在文字可以讓觀眾聯(lián)系到之前出現(xiàn)某種畫面和情節(jié)產生共鳴。而在親切感方面臺版和粵語版的較高,由于這兩個版本中本土化俚語較大陸版多,且用語較詼諧幽默。在美感方面臺版最高,體現(xiàn)在其成語的恰當使用及其四字結構的運用。
調查及數(shù)據(jù)表明通過三個版本的字幕翻譯比較,使用熟知的文字在字幕翻譯中的使用可以達到增加觀眾對文字的共鳴的作用。通過成語、四字結構短語和俗語的使用給文字賦予美感。戲擬和俚語的使用起到幽默的效果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然而測試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測試者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不同,對文字的共鳴感存在差異;且測試者依次看三個版本的字幕難免會先入為主;字幕測試者還會受到配音員的聲音影響。
[1]Hatim,Basil&l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125.
[2]Kristiva,Julia.Word,dialogue and novel[A].The Kris?tiva Reader[C].Ed.Tori Moi.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5.
[3]程錫麟. 互文性理論概述[J]. 外國文學,1996(1):72-78.
[4]祝朝偉.互文性與翻譯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72-74.
[5]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邵煒,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03.
[6]陳國勇. 互文性[J]. 外國文學,2003(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