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晉
【內容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使用“異步”教學法,就是要抓好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合理的“異步”,學生就能自主學習歷史知識。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 異步教學法 研究
“異步”教學法是針對“同步教學法”而言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為主導,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與自己同步,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與自己同步、學習的方法與自己同步、學習的成果與教學目標同步,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難以被實現(xiàn)。而所謂的“異步”教學法,則是教師引導學生一個學習的方向,學生在課堂學習前、課堂學習中、課堂學習后圍繞教師給的這一方向自主學習知識,教師合理使用“異步”教學法,學生能大量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學習,且能掌握到遠遠超過課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能遠遠的超過教師的估算。現(xiàn)舉《中國古代的藝術與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的教學為例,說明“異步”教學法的實現(xiàn)方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藝術文風與古典文學風格。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邏輯能力、辯證能力、實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古代的藝術與古典文化的發(fā)展,對我國的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方法
1.課前引導
教師要實現(xiàn)“異步”教學法,就要讓學生在學習這節(jié)課的知識以前就愿意研究相關的知識,學生如果已經事先閱讀了大量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中才能展開異步教學,如果學生沒有做好課前學習,教師就不能針對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異步引導。因此實現(xiàn)異步教學,非常強調課前的引導。
教師要讓學生愿意在課前自主學習大量的知識,就要給學生圈定一個學習的范圍,且要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否則學生就不會愿意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前,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菩薩,許多學生表示在寺廟里看過。教師問,他們看過的菩薩都是一樣的嗎?經教師引導學生才發(fā)現(xiàn)不同的寺廟,同一個菩薩似乎有些微差別,可是差別在哪里,學生又很難詳細說出來。教師又問學生,他們是否觀察過吃飯的盤子?有些學生表示陪父母購買家用品的時候曾經親自挑選過,教師對學生說,在過去,人們通常吃飯不用瓷盤子,瓷盤子是貴族人家才能使用的奢侈品。教師提到的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生對這些事物的歷史產生好奇。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每個小組針對一個事物進行研究,比如一個學習小組研究瓷器文化、一個小組研究雕塑文化、一個小組研究文學作品。而小組成員之間則根據(jù)時代的區(qū)別分別研究。學生在研究需要學習的知識以前,只有鍛煉好聯(lián)想能力才能全方位地研究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教師做好課前引導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2.課堂教學
在“異步”教學法中,課堂不再是教師灌輸知識,而是學生交流自己學習成果,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學生把課前學習的知識進一步升華。
比如教師在這節(jié)課中,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一名學生以佛教雕塑文化作總結。學生發(fā)現(xiàn)在隋朝時期,中國的佛像以個體為主要的主題,它大而且清瘦,它的雕塑技巧已經非常流暢,這說明當時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已經很高,才有余力供養(yǎng)宗教藝術,且那時的中國的雕塑藝術已較成熟;唐朝時期,人們雕塑的題材已經擴展到佛教故事,它經常以佛教故事為藍本,雕塑一個情境,唐朝的雕塑風格集東方與西域的風格,博采眾家之長,雕塑的成品既優(yōu)美又浪漫,極富想象力,同時,唐朝已經開始把現(xiàn)實中的人物帶入菩薩的形象中,為現(xiàn)實中的英雄塑像,比如人們把得勝而歸的將軍、為佛教宣傳作出宣傳的高僧雕塑為菩薩,這意味著人們既關注浪漫的事物,同時也開始把關注的焦點從神轉為人;在宋朝時期,這些菩薩的臉已經更接近于真人;它的雕塑技巧已經穩(wěn)固化、雕塑的數(shù)量開始增多,此時的雕塑已經不再只是供貴族們玩味的奢侈品,而開始走向民眾中,成為民眾的心靈寄托;元朝時期,中國的佛像雕塑數(shù)量很少,這是由于中華民族飽經戰(zhàn)亂,人們已經無力供養(yǎng)佛像雕像,而元朝的統(tǒng)治者不信仰佛教;直至明朝,明朝時期佛教雕像雖然已經普及,可是它已經呈批量化的生產,其藝術神韻不再。學生以自己研究過的對象分析中國藝術與古典文學的,會發(fā)現(xiàn)它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人們的價值觀、當時的藝術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要研究一件歷史事物,要從多種角度分析它,在課堂中,學生的邏輯能力、辨證能力都得到鍛煉。
3.課后作業(yè)
在“異步”教學法中,教師引導學生做作業(yè),是讓學生以課堂中學習的知識為練習,進一步拓展與之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不斷地拓展知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知識。
比如教師在這節(jié)課中,要求學生近期參觀博物館,讓學生根據(jù)這次學習主題,研究博物館中相關的文物。研究佛像的學生通過去博物館實地考證,進一步了解自己在課堂中總結的知識是否正確。通過實踐引導,學生能了解到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思考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合理使用“異步”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掌握大量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得到情感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