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鋒磊
筆者執(zhí)教完《項羽本紀》,學生在抒寫學習感悟時提出了一些讀后的困惑,經(jīng)過整理,以下三個問題比較有意義——
1.“本紀”記帝王朝政興衰,項羽并未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如何可入“本紀”?
2.杜牧詩云“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詩云“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項羽烏江自刎是合理選擇嗎?
3.項羽及其部下都已戰(zhàn)死,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誰人見得聽得?《垓下歌》如何記入史冊?
課堂學習之后的提問,表現(xiàn)為評價和探究的困惑:問題2涉及對項羽生死抉擇的評價,延展成為英雄觀的評論;問題1涉及對文題的困惑,其實涉及歷史觀的探究;問題3是對《史記》“無韻之離騷”特色的疑惑,其實涉及對司馬遷著史個性的探究。
由此可見,學生對于文本的困惑貫串于閱讀理解——閱讀感受——閱讀鑒賞——閱讀評價——閱讀探究——閱讀遷移全過程。值得關(guān)注的是,這三個問題,在研習前和研習中學生提不出,所以學生前半程的閱讀困惑,大多在課堂內(nèi)得到幫助,而課堂時空之外、之后的“憤”“悱”,常常遭受教師習慣性的冷漠割舍。
我們不妨聚焦這些課后追問,課后繼續(xù)提供學習機會,讓學生產(chǎn)生思想。結(jié)合上面三問,我?guī)е鴮W生做了如下課后研習工作。
一、問題1的課后研習
研習方法:比較閱讀法、互文法
提供資料:《漢書》、《史記》、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研習收獲:文題折射出司馬遷的著史立場
“本紀”為“記事之本”,專記帝王世系,是全書的綱要。按理,一個皇帝一篇“本紀”,《秦始皇本紀》后直接《漢高祖本紀》,順理成章。項羽不成一個朝代,而且“成王敗寇”,太史公卻專寫《項羽本紀》,成為《史記》入漢以來第一篇文字,儼然列漢諸帝之前而無所顧忌。類似的叛經(jīng)逆道還有:陳涉起事不滿一年,后代沒有裂土封侯,而列“世家”;孔子并沒有世襲的領(lǐng)地與“爵位”,太史公沒有拿一句話來指出孔子的偉大與諸子百家不同,只在題目上將“列傳”換了“世家”二字,以此推崇“文化的世襲”。
這樣的寫法,曾遭后人詬病,到《漢書》中《項羽本紀》《陳涉世家》就改稱《陳勝項籍列傳》。不僅降為“列傳”,而且簡為“合傳”。
細想來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首先,秦楚之間的一段計有五年的歷史風云,由英雄項羽推動。司馬遷推崇項羽,絕不僅是借失敗英雄澆胸中塊壘,而是洞見了偉大個人對歷史的巨大推動,梁啟超認為項羽、陳勝的意義在于宣告“匹夫敢于發(fā)難,將相出于平民”,而且自此以后,“中國歷朝治亂不同,而易姓改革不能出此范圍?!保ā兑忸}及其讀法·史記》);其次,司馬遷不贊賞“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的“霸”業(yè),所以,又不稱《西楚霸王本紀》,連姓帶名直稱《項羽本紀》。
“人是歷史的中心”,這是司馬遷的立場,也是司馬遷的膽識。關(guān)于“良史”,學者們有討論,劉知幾說要兼具“才”“學”“識”:“才”不過使人成為一介文人,“學”不過使人成為一介學者,“識”才能使人偉大,使人有“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以此論斷,從《項羽本紀》與《陳勝項籍列傳》的文題看,司馬遷比班固更令人敬佩。
二、問題2的課后研習
研習活動:文本細讀、互文閱讀法
提供資料:《高祖本紀》《史記論文》
研習收獲:生死抉擇體現(xiàn)了時勢與人格
對于項羽不過江東的抉擇,詩家議論紛紛:杜牧詩云“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詩云“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歷史不容重構(gòu),然而卻引人遐想!“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萬人,亦足王也”,烏江亭長對項羽的勸告,未嘗不是學生的困惑。
既然歷史只能通過文本來再現(xiàn),那么,我們也只能通過細讀文本推衍意義。有同學研究了一串數(shù)字——“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鴻門宴)”;“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觥薄绊椡醵苫矗T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垓下之圍)”;“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烏江自刎)”。有同學查看《高祖本紀》中語及“垓下之圍”說“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項羽之卒可十萬”,“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
學生認為項羽自刎,一在于“愧”。八千子弟兵,“今無一人還”!數(shù)字的背后,潛藏著英雄的良知與良心。項羽曾對劉邦表白:“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高祖本紀》)?!辈豢线^江東是因為:“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籍獨不愧于心乎?”項羽出身貴族,24歲當副統(tǒng)帥,27歲為西楚霸王,所以英雄末路,還有傲骨與尊嚴。二在于“失勢”。項羽自刎時長嘆三遍“天之亡我”,錢鐘書認為“心死而意未平,認輸而不服氣(《管錐篇》)”。司馬遷別有匠心地描述霸王的不甘心,恰恰暗示了民心大勢不可逆?!疤锔附H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一個“左”字,音節(jié)短促,暗示五千漢兵緊追不舍,情勢千鈞一發(fā),而田父斬釘截鐵必置項羽于死地?!疤锔附H曰”是曲筆,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項羽的殘暴,司馬遷敘述項羽攻城多用“坑”“屠”“殘滅”,《高祖本紀》中劉邦歷數(shù)項羽“十宗罪”……
讀吳見思《史記論文》一段:“八千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萬,六七萬,數(shù)十萬,忽而化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騎,至無一人還。其興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嘆?!?/p>
三、問題3的課后研習
研習活動:老師指導、交流討論
研習收獲:“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的著史觀
鄭板橋說:“《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zhàn)、鴻門之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歌可泣在此數(shù)端耳。”霸王別姬的情節(jié)感人至深,華夏子孫口耳相傳。然而學生紛紛提問:歷史真實可靠嗎?既然江東子弟“今無一人還”,那么“項王悲歌”“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史家從何而知,如何得聞?
在梁啟超等大批學者看來,《史記》的偉大,在于“成一家之言”。著史而“成一家之言”,既要繼承《春秋》微言大義的傳統(tǒng),所謂“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又要敢于拿出自己的主張,激揚獨立于政治體制之外的史學觀念與人本思考。中國多官修史書,每一部官史背后都是權(quán)力的支撐,偉大的《史記》屬于私史,司馬遷勇于扯開“天授皇權(quán)”的遮羞布,酣暢宣揚他心靈中執(zhí)念的歷史觀。endprint
因此,司馬遷跳出了事件的泥潭,他高蹈地敘述人的行為、精神,而不是搜尋整理腐舊的典籍里的枯枝爛葉。“項王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歌數(shù)闕”,“泣數(shù)行下”,吳見思《史記論文》評點《史記》此段文字“一腔憤怒,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司馬遷的文字,有他自己的肺腑與心腸。他善于營造一種氛圍、情調(diào),善于在幽微中摩形傳神,所以《史記》常常能夠探求到人的心靈。追求直錄以致略顯枯淡的《漢書》一字不變收錄“項王悲歌別姬”情節(jié),可見后來史者的對此段文字的高度推崇。
交流時有學生說:“劉邦項羽皆是英雄。然劉邦棄子分羹,有無賴氣;項羽贈馬別姬,有英豪氣。劉邦贏了江山,項羽贏了歷史。我作為現(xiàn)代男兒,職場上要有劉邦的理性鐵血,情感上要有項羽的感性熱血,一定要做個抉擇,等我四十不惑時再總結(jié)……”。此種閱讀遷移可能引發(fā)“影響”與“教化”。
四、書卷多情似故人:傾聽者、鑒賞者、評價者、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轉(zhuǎn)換與情意滿足
讀書“就像認識一個朋友,如果不曉得他的個性,則說短論長,全無是處(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痹谏鲜鋈M學生提問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的全過程包含豐富的情意需求,他渴望理解歷史風云,鑒賞人物形象,評價人物得失、歷史大勢,進而觀照自身生活。預習時期待“解文”,研習時期待“知人”,課堂后轉(zhuǎn)而“論世”“察己”。閱讀及指導的時空,需要潛心延拓。伽達默爾認為,藝術(shù)存在于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文學作品的意義并非取決于一次對話,而是取決于無限的對話。
回應了上述學生提問,我就“讀史”給學生留了兩個問題——
讀史,你揣摩紙背后的生命個性了嗎?
歷史人物以及敘述的作者都有生命個性,后者更不能忽略。同樣為名將作傳,《李將軍列傳》極力刻畫飛將軍戰(zhàn)場神威、還兼以力射石虎的閑筆;《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記衛(wèi)青霍去病以皇親國戚立軍功,只直錄詔書中所受到的獎賞、封爵等,對戰(zhàn)場毫不作描述,這里可見司馬遷的人格。司馬遷花二十多年寫一部《史記》,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編《資治通鑒》,班固寫《漢書》花了幾十年,且是父子相傳下功夫——我們要懂得前人著史的這番功力。讀史要小心翼翼剝開形式的外殼——撥開事件的枝蔓,洞察選擇事件的立場;撥開人物的故事,洞察褒貶人物的尺度。閱讀者不妨循著時間的地圖,作一番文本的考古,作一番思想的歷險。
讀史,你的心靈停留在資料文獻里、考古遺址里嗎?
歷史綿延不絕薪火相傳的,是幾千年來苦苦思索的人生、社會的問題之后形成的思路、觀念。朱光潛說“過去史在我們的現(xiàn)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蘇”。所以我們要明白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的偉大意義:歷史不是過時的死的東西,歷史的真正落腳點恰是在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