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溫云
教學由兩個因素構(gòu)成,一是教師的“教”,一是學生的“學”。對這兩個因素的關(guān)系考量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教學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進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真正轉(zhuǎn)化為教學生產(chǎn)力。學生的“學”是教學效率的決定性因素。陶行知先生把“教與學”的關(guān)系概括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教學合一》)。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在《我對教和學的思考》一文中,更是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我終于感到,唯一能對行為產(chǎn)生意味深長影響的學習,是個人發(fā)現(xiàn)并把它化為已有的知識。這種化為個人所有并同化到個人經(jīng)驗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的知識,不能直接傳予他人?!?/p>
如何“教學生學”,促進學生“學”,讓課堂的效率達到最優(yōu)化,是每位老師的不懈追求,每位老師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我們在課堂實踐中總結(jié)出自己的思考與做法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不同表現(xiàn)給予適時、恰當?shù)狞c撥、點燃、點化,教學生“學”,促進學生“學”,使課堂效率最優(yōu)化,形成高效課堂,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引導緊密結(jié)合。
一、啟發(fā)式的點撥是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的重要支持
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心理障礙與思維障礙,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的目的。烏申斯基在《勞動的心理與教育意義》中寫到“不是教,而只是幫助學。”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yīng)該適時適度點撥,給學生幫助,把學生思維理正,引向主要目標。點撥必須指向明確,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要根據(jù)需要,針對學生實際,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激起學生內(nèi)心活動,啟發(fā)學生,善于改變角度,提高課堂價值。
請看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黔之驢》的教學片斷。
師:寓言故事中有形象,這個故事里的主要形象是誰?
生:驢。
師:那故事描寫了一只怎樣的驢?請在文章中畫出寫驢的詞句。
生:“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從老虎的視角寫驢,驢很強大。
師:是“強大”,還是“大”?
生(肯定):強大。
師:哪里可以看出?
生:龐然大物。
師:“龐然大物”是指“強大”嗎?黃老師想問一問大家。什么時候用“龐然大物”?黃老師用這個詞造個句子,大家看行不行——姚明在籃球場上叱咤同風云,所向無敵,簡直就是一個龐然大物。
生(七嘴八舌):不行,不行。
生:“龐然大物”這個詞不能用在人身上。
師:真是嗎?
生:可以用來形容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物。就是指那些外表強大而實質(zhì)上并不強大的人。
師:回到前面一個問題:用“龐然大物”來形容驢,是指驢“強大”還是“大”呢?
生:我認為應(yīng)該是“大”,形體大?!皬姶蟆笔侵噶α?,從后文看驢的力量并不強大。
(轉(zhuǎn)引自趙元香《于細微處見精神》,《中學語文教學》2012年第12期)
從以上這個教學片斷,我們可以看到,經(jīng)過黃老師一番啟發(fā)追問式的點撥,學生清楚“龐然大物”一詞不是為了表現(xiàn)驢的強大,只是要說明驢的體形巨大,這就利于學生明白這只驢徒有其表、外強中干的特征,也讓學生明確老虎在初見驢時產(chǎn)生“以為神”的心理,做出“蔽林間窺之”的舉動的真實性,為學生把握故事中的兩個形象做了堅實的鋪墊。
倘若沒有黃老師的這幾個追問點撥,學生對“龐然大物”這個關(guān)鍵詞的理解就很有可能流于膚淺表面甚至偏頗,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難點也就無從準確解決。
課堂,是不設(shè)防的。再多完備的預設(shè),也敵不過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種種意外。
如教學《季氏將伐顓臾》時,學生在自主學習時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冉有與季路犯了同樣的錯誤,可是孔子批評時,為什么只將矛頭指向了冉有,好像季路與這事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似的,孔子是不是偏愛季路?”對這個問題,學生束手無策,無從下手。教師進行如下點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里需要我們了解一些相關(guān)知識,進行比較閱讀??磧蓚€史實:①《史記》記載,季路小孔子九歲,冉有小二十九歲,冉有屬于小字輩??鬃邮中欧铋L幼之序,所以他就重點訓斥冉有,同時,旁敲側(cè)擊地批評季路。②《史記》相關(guān)篇章記載了冉有好‘勇而不好‘仁,得到季康子特別賞識與器重。因此,冉有也格外賣力,‘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對此孔子曾憤怒地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磥?,孔子向來就對冉有不滿?!?/p>
簡明的點撥,相關(guān)材料的提供,學生順利解決了難題。既明確了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又加深了對孔子形象的認識;既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方法學習,又受到了愛憎分明、當仁不讓精神的熏陶。
二、誘導式的點燃是打通學生凝固思維的有力推手
《老王》一文是入選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散文名篇。楊絳先生在寫老王之孤時,用了這樣一個句子:有個哥哥,死了,有兩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這個句子貌似平淡,卻至苦至悲。但是,學生卻只把這個句子當成一個平常的敘述句,不加重視,更讀不出“至苦至悲”。
這是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力不強,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凝固受阻造成的。這就需要教師給予誘導式的點燃,助其打通思維通道。
解決這個難題,關(guān)注句子的表達重點及組合,準確解讀句子內(nèi)涵,是打通學生思維凝固的關(guān)鍵,也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星星之火”:“有個哥哥”,老王似乎還有親情的依靠,“死了”兩字卻帶給人一種無言的傷痛;“有兩個侄兒”,出現(xiàn)峰回路轉(zhuǎn),希望尚存,但是“沒出息”,又讓人再次走向絕望的深淵。如此不合常規(guī)的詞序變換,讓情感跌宕起伏,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了不只是一般的悲苦,而是“至苦至悲”。
有些教師在提問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地給出回答,或回答不得要領(lǐng),教師只會重復這個問題,或者重新解釋問題。在這個時候,教師最需要做的不是重復問題,也不是重新解釋問題,而是給予誘導式的思維點燃。
一個精準的點燃,學生打通了凝固的思維,習得了解讀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結(jié)論。
三、發(fā)展性的點化是促進學生走向深入的不盡動力
皮亞杰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碑攲W生在學習過程中走向深入的時候,往往會遇到難題,這時許多教師就會不由自主地以全面講解的方法為學生“代勞”。其實,這時候,教師要做的不是“代勞”,應(yīng)該是給予學生發(fā)展性的點化,讓學生自己走向深刻。
對文本的深度開掘,最根本的是要從“捫觸”(汪曾祺語)語言開始,從精微的語言中去觸摸和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豐厚情緒和意味。我們要善于“捫觸”語言,善于從細小的“情節(jié)”中去品味,進而讀出自己的感悟。這就是老師必須給予學生的發(fā)展性的點化。
如蘇教版《金岳霖先生》一課的“課堂思考”:
1.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回憶了金岳霖先生哪些事?這些事情表現(xiàn)了先生怎樣的性格?請簡要概括。
2.說說《金岳霖先生》是怎樣寫出金先生“有趣”的。
作為一篇寫人的散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寫了什么”“怎樣寫的”“人物有怎樣的性格特點”等問題,可以說基本完成了這一體裁文本的知識傳遞;但如果能再進一步問:“汪曾祺先生是否只是為了表現(xiàn)金岳霖先生的有‘有趣”?則將文本的學習目標向前推進了一步。而這一步也就是老師必須給予學生的發(fā)展性的點化。
葉老曾經(jīng)說的“不用講”“不用教”是高境界,但是在達到這個境界前,教師還是要“講”要“教”的,學生也需要教師的“講”和“教”,只是怎么“講”,在什么時候“講”,怎么“教”?在“教”的時間節(jié)點做一個恰當選擇,尤為重要。因而,我認為教學當為三“點”,才是真正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