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32次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絡文學網民數為2.48億,較2012年年底增長了1493萬人,網絡文學已成為文學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而手機網絡文學網民數為2.04億,較2012年年底增長了2185萬。手機的便攜性,可以使閱讀隨時隨地進行,更是滿足了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需求。網絡文學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為52.9%。可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大學生重要的閱讀和娛樂方式。因此,大學生網絡文學的閱讀現(xiàn)狀、閱讀心理及其對審美觀念、價值意識等的影響,就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與傳統(tǒng)的紙質媒介不同,由于網絡文學大量采用聲音、圖像、視頻等材料,顯得立體、直觀、生動、多彩。可以在超文本的視覺、聽覺、知覺、想象閱讀中互動與體驗,使閱讀生活變得更加有滋有味。根據問卷調查,有70%的大學生每天會花上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進行網絡文學閱讀。不少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的動因,一開始并非追求文學審美。而是因為課堂上有的教師上課或知識陳舊,或照本宣科,過于枯燥,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嚴格的課堂紀律,又不能缺勤。于是,將網絡小說下載在手機上,在無聊的課堂上閱讀便成為了他們最佳的選擇,閱讀的方便快捷是大學生選擇網絡文學閱讀的客觀因素。在手機、筆記本電腦普及的今天,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網絡閱讀和下載,只要有空隙就可以閱讀。因此,不管是在教室、宿舍、公共場所還是在私下獨自的空間,想閱讀就能閱讀。此外,繁忙的大學生活需要放松,就業(yè)等潛在壓力需要舒緩,閱讀小說無疑是放松和舒緩壓力的最佳方式。這種休閑式的閱讀,使他們不會刻意去記住所看書的名字,而只是為了放松和休閑。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學生希望在網絡文學閱讀中獲取有益信息,對自己的人生、事業(yè)、為人處世有一定的指導。
網絡文學之所以吸引大學生,是因為它切合大學生的心理。由于網絡寫手大都為年輕非專業(yè)作者,他們筆下的世界反映了年輕人的真實世界,帶有濃郁的平民意識。李尋歡在描述網絡文學寫作狀態(tài)時就說:“自由,不僅是寫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地寫作;平等,網絡不相信權威,也沒有權威。每個人都有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權利;非功利,寫作的目的是純粹表達而沒有經濟或名利的目的;真實,沒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寫作會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實?!盵1]表達了網絡文學寫作注重的是自由心態(tài)、自我表達和自在方式,無疑更能引起大學生共鳴,與青年大學生追求心靈的自由,放飛理想,讓個性向世界敞開,以超越現(xiàn)實的苦悶和羈絆的追求一拍即合。根據問卷調查,在文學網站劃分的十大類網絡文學作品中,玄幻、奇幻、仙俠、都市、歷史等類文學作品最受大學生們所喜愛。男同學比較喜愛玄幻、奇幻和仙俠類小說。在這些小說中,他們陪著主人公一步一步地變身,由社會的底層走向世界的巔峰,實現(xiàn)了“屌絲的逆襲”。并相信人生就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經歷磨難后一定能叱咤風云。越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學生,越會在這樣的小說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在都市、職業(yè)小說的閱讀中,除了佩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精彩的文筆外,他們更會從中感受到自己身處的現(xiàn)實社會,反思現(xiàn)實與小說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玄幻、奇幻和仙俠小說實際上寄托了現(xiàn)代大學生對未來的幻想,都市、職業(yè)小說則彌補了人生經驗的不足。而女生大部分偏向于都市、青春、言情類網絡小說,因為這些小說迎合了大學生們的少女情懷以及她們對愛情的美好幻想及憧憬。愛情是一個古老而恒新的話題,也是大學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此,渴望愛情、憧憬美好的愛情不僅使他們情緒歡愉,也讓他們生活充實。但多數大學生在看小說時都會有所感悟,但也有不少看完就忘。認為這類小說太過普遍,且幸福都是一致的,因此不屑于去品味這些千篇一律的“愛情”故事,更不會深究小說的社會意義。也有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歷史、軍事類的網絡作品,這是基于我國歷史上的重要資料尚未解密,教科書的內容過于干癟,青年人固有的叛逆意識,以及對社會的懷疑及批判,野史和歷史類趣評更能讓他們接受。
面對網上海量的信息,大學生對文學閱讀的選擇并非漫無邊際,首先是選擇同齡人的推薦和暢銷的作品。朱迪思·瑞奇·哈里斯在《教育設想: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做》中認為,同齡人的相互影響比父母的影響重要得多。的確,在學校、父母、教師影響越來越弱的教育環(huán)境下,大學生對同齡人越來越信賴。當同齡人向同齡人推薦作品時,往往會得到大多數同齡人的熱捧和追隨,并在網絡的交互中討論感想、閱讀評價、發(fā)帖贊同等。暢銷,就意味著很多人都在看。他們看書的途徑和尋找書籍的途徑,主要來自起點中文網,一般在起點中文網上排名前一百的,閱讀量都相對較大。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從眾是中國人固有的性格,至于看點是什么、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去看并不是他們過于深究的。其次,影響社會文化思潮或反映社會文化思潮的作品?!吧鐣汲笔且砸欢ǖ纳鐣睦頌橐庾R基礎,以相關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理論核心,在一定歷史階段具有一定影響的社會意識的活動形態(tài)。”[2]社會思潮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在某種意義上,網絡閱讀也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當一種全新的媒體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并以一種革命性的姿態(tài)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時,作為趨新若騖的青年人,要想置身事外是不可想象的。最后,表現(xiàn)時尚的作品。追求 “時尚”是大學生共有的心理特征,而網絡文學這一時尚產品又是他們經濟條件能夠承受的,以客觀的心態(tài)去了解時尚的網絡文學,從而達到關注時尚、與時代同步的目的。
首先,網絡文學的存在形態(tài)對大學生民主意識的增強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據中國互聯(lián)網中心報告,對網絡文學,初中生閱讀較多,高中生閱讀較少,然后在大學階段閱讀者增多。在高中階段,學生全力以赴應對高考。而高考的標準答案體制,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受到了束縛,一切為了考分,形成了線性思維模式。大學以后,彈性的學習時間,網絡的方便快捷,媒體兼容平和的機制,非中心性的特征,自由開放的形式,匿名的見解表達,對權威的消解,無疑切合了青年學生思想變化快、個體意識強,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歡在對社會現(xiàn)實思考中選擇真知的特點。激活了大學生多角度審視生活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了多向度思維。個體意識也得以發(fā)展,批判意識得以增強。
其次,網絡文學的平民化視角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更新:
網絡文學拋棄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平等的互動,消解了精英意識的傲慢,脫下了社會人的面具,用真實的心態(tài)來面對網絡,自由情感和生命力在此任意地揮灑,成為了真正的平民文學。對文學創(chuàng)作功利性的緩解,充分發(fā)揮了其愉悅功能。賞心悅目的游戲性質,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大學生年輕的心理需求及感官快感。同時,網絡文學批評的互動,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意志勸服企圖,而是平實、樸素和直接的大眾化和平民性的評論方式,由此,人與人的相互尊重,平等溝通等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便漸次深入人心。
最后,網絡文學的內容對大學生人性復歸的呼喚和生活閱歷的開拓:
傳統(tǒng)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化書寫模式,使作品內容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網絡文學平視現(xiàn)實,原生態(tài)再現(xiàn)生活的平民化書寫,表達的無所顧忌,真情實感的肆意宣泄,使人真正還原為人,完成了人性的復歸?,嵥榈恼Z言描寫瑣碎的生活,還原了生活的真相,也加深了大學生對生活的真實體悟和了解。而網絡的互動性特點,閱讀過程中與作者自由、平等的直接對話,不僅可以了解作者的想法及作者賦予作品的內涵,還可以與眾多的讀者討論作品,豐富的意見,獨特的觀點,讓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行萬里路,交千般友,開闊了眼界,獲得了看問題的多元視角取向。
當然,網絡是把雙刃劍,其消極影響也不言而喻。如“以游戲沖動代替審美動機”,“讀書”轉為 “讀屏”的消遣式閱讀隨意性,深層閱讀意義遞減,低俗、暴力作品的影響,等等,已多有論述,茲不贅述。正如張抗抗在擔任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評委后就深深感嘆:“上網為人排遣孤獨同時也能夠使人更加孤獨;網絡給人一個虛擬的廣闊天地卻同時也會使人與實在的生活隔絕;網絡給予人們高科技帶來的便捷與享受,卻同時疏離了綠地和自然;網絡使人成為世界上知道信息最多卻同時又是思考最少的人——當我們被籠罩于那覆蓋全球的巨網之下,狂熱迷亂之中,還有沒有透氣的網眼讓我們呼吸?”[3]
首先,從網絡技術的層面對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進行引導。丹尼斯·麥奎爾曾說,“假如我們的經驗世界是以技術為中介的,那么技術本身應該存在相關性”。[4]網絡的產生,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標志著以計算機的硬件設備為物質載體的網絡文化滲透到現(xiàn)代生活之中,虛擬的網絡空間,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去中心化”的雙向交流等,成為新的文明時代的技術前提??茖W在社會化的同時,社會也在科學化,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人在正常使用技術的情況下,總是永遠不斷受到技術的修改。反過來,人又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術?!盵5]技術只是人類文化的產物,因此,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強化信息導航,強化社區(qū)閱讀指導,打造閱讀中的意見領袖,是引導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的必要手段,同時利用網絡閱讀評論、網絡閱讀統(tǒng)計數據、網站推薦等方式進行引導,以達到運用技術手段來建構價值理性的目的。
其次,從文學“閱讀本體”的角度進行閱讀引導。閱讀是將文學作品與作者、讀者聯(lián)系起來的行為方式,在閱讀中,構成了讀者與作品、作者間的相互對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網絡文學的繁榮,必然與文學現(xiàn)代性及審美現(xiàn)代性的進程相伴隨。因此,不管是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還是現(xiàn)代主義理論、后現(xiàn)代理論,對網絡文學閱讀、審美過程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正如“五四”時期的文白之爭,白話文最終在新的理論的導引下走向成熟。
網絡文學的閱讀主要是消遣閱讀、解構式閱讀、“淺”閱讀,那是因為讀者在閱讀欣賞這些作品時,將之定位于消遣,而作品本身的淺層次,也無須理性思考。因此,通過閱讀與評論催動網絡文學的精品,鼓動大學生創(chuàng)作精品、發(fā)現(xiàn)精品,是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重要任務。即便今天的網絡文學沒有精品,學生的閱讀也僅止于宣泄,那么,文學閱讀的指導也應該是讓“閱讀本體”在恐懼和欲望轉化為社會、歷史、文化等層面的藝術形式中,讓低層次的、無意識的欲望和恐懼得到滿足和宣泄。同時,通過互動式的對話批評,將丑陋的、不容于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的東西引導轉化為富有快感和美感內容。讓“閱讀本體”在富有意味的形式中構筑自己的審美對象。
最后,強化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其閱讀的自我效能。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文素養(yǎng)的問題。歐陽友權在《網絡文學的人文底色與價值承擔》中說,“人類把文學送進網絡,不是要在此演繹工具理性,而是在一個新的場域里尋求‘詩意地棲居’方式”。[6]不管是網絡文學閱讀,還是傳統(tǒng)的經典閱讀和詩意閱讀,沒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就無法“詩意地棲居”。因此,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迪是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引導的基礎。強化大學生的“本體”意識,培養(yǎng)其自主、獨立、批判精神,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引導其對閱讀規(guī)律的認識,是網絡文學閱讀導引的必要手段。而作為網絡文學閱讀群體的大學生,雖然生活閱歷有限,但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形成,強烈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會使其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閱讀。
[1] 李尋歡.我的網絡文學觀.http: //www3.rongshu. com/poblish/ readArticle.asp? id=4581.
[2]王炳權.深入理解社會思潮的基本內涵[J].北京: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11.
[3]張抗抗.網絡文學雜感.新語絲電子文庫. http: / /www. xys. org.
[4] [荷蘭]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90.
[5]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79.
[6]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的人文底色與價值承擔[J]求是學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