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亮 徐盛嘉 湯玉龍 孔祥蓮 鄧丁香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心理效應人格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含義十分豐富。有學者以為是人類思維、情感和活動的性質、特色和遺傳基礎;有學者以為是情緒、智力和性格的混合;帶有更多行為主義色彩的心理學家則認為,人格不是一種內在的東西,而是對人的有組織的典型行為的外在觀察模式;還有學者認為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帶有一定傾向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1〕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一些心理學工作者使用卡特爾16人格因素問卷(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或其他人格問卷就體育鍛煉對人格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學者也對健身氣功的健身作用做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是通過性格變化和精神狀態(tài)反映出來的〔5〕。本研究旨在探討健身氣功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1.1對象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該市是全國試點和推廣新編健身氣功最早的城市之一)長期參與健身氣功鍛煉的老年人133名為健身氣功組,入選標準為:有規(guī)律地參與健身氣功·八段錦、易筋經或五禽戲鍛煉1年以上,每周至少鍛煉2次,且不參加其他體育項目鍛煉;普通組選取南京市棲霞區(qū)、玄武區(qū)、鼓樓區(qū)18所老年公寓及社區(qū)部分老年人108名,入選標準為:無健身氣功鍛煉經歷,偶有少量體育鍛煉。兩組一般資料等無顯著差異(P>0.05)。健身氣功組男36.09%、女63.91%;60~65歲27.82%、66~70歲52.63%、71歲以上19.55%;文化程度大專以上8.20%、中?;蚋咧?5.50%、初中41.20%、小學30.90%、文盲4.10%;離退休前的職業(yè)體力為主68.15%、腦力為主31.85%。普通組男38.21%、女61.79%;60~65歲25.94%、66~70歲55.09%、71以上18.97%;文化程度大專以上7.94%、中?;蚋咧?4.13%、初中43.02%、小學27.08%、文盲7.83%;離退休前的職業(yè)體力為主71.13%,腦力為主28.87%。都無嚴重視力、語言和肢體障礙。
1.2測評工具 ①一般狀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等;②“大五”人格問卷〔6〕:由美國心理學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編制成,后來經過兩次修訂;該測驗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學家張建新教授修訂,由共25個條目構成,從適應性、社交性、開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5個方面描述一個人的人格,“適應性表明個人情緒和行為的穩(wěn)定程度,分值越高,情緒越不穩(wěn)定;社交性表明個人的內外傾向及程度,分值越高,外傾的程度越高;開放性分值越高,表明對外界和自我內心的開放和接受程度越高;利他性分值越高,表明個人的社會生活取向和環(huán)境認同程度越高;道德感分值越高,反映個人的責任心,本份及道義感越強”。正式測試前統(tǒng)一培訓調查員(在讀研究生),實施團體測驗和個別測驗相結合,對有些年邁或沒有文化的老年人專門進行了個別的測試以保證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測試時間、地點:測試地點為無錫市錫山區(qū)羊尖鎮(zhèn)、嚴家橋鎮(zhèn)文化活動中心和南京市棲霞區(qū)、玄武區(qū)和鼓樓區(qū)老年公寓及社區(qū)居委會;測試時間:健身氣功組為2011年12月20日至2012年1月10日,對照組為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9月12日。
1.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
兩組人格因素中的開放性維度有明顯差異(P<0.01)。見表1。開放性維度得分與參與健身氣功鍛煉年限(r=0.265,P<0.05)和每周鍛煉次數(shù)(r=0.358,P<0.01)呈正相關,和每周的鍛煉時間無相關(r=0.090,P>0.05)。
表1 健身氣功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有學者〔7〕調查發(fā)現(xiàn),常年在家的老年人缺乏興趣愛好和體育鍛煉,情緒狀態(tài)比較差,記憶力較差,生活幸福感指數(shù)比較低。李靜〔8〕的研究表明,無運動組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可能會更容易出現(xiàn)古怪、敵意、攻擊行為等心理變態(tài)傾向。
開放性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表現(xiàn)為愿意隨環(huán)境和情況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開放性得分高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好奇,欣賞藝術,對美的事物比較敏感,具有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chuàng)造、智慧等特征。長期參與健身氣功鍛煉可能改善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弱、不愿意隨環(huán)境和情況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健身氣功對改變性格中的這種傾向可能與健身氣功鍛煉特點有關,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一種調身、調息、調心融為一體的心身鍛煉方法。中國古代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社合一”的人與自然、與他人和諧相處,適應環(huán)境變化。健身氣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在練功時要求練功者能夠自覺服從這一客觀規(guī)律,涵養(yǎng)道德、加強修養(yǎng),使之品格高尚、胸懷坦蕩;樹立起健康的個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及和諧的人際關系。這種高尚情操下的平穩(wěn)心態(tài),有助于健身氣功的放松和入靜,也可有效地適應和調整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同時,因為練氣功要求心平氣和、豁達樂觀,練功時也要求祛除雜念、坦蕩安穩(wěn),通過入靜達到自我調整;在具體功法中的許多狀態(tài),如排除雜念、止念入靜、導引內氣、身體放松等,都需要練功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才能達到。
鄧雷等〔9〕研究表明,大學生參加持續(xù)時間較長且中強度鍛煉對人格塑造具有積極作用的結論。原因可能是由于人格本身的穩(wěn)定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決定了外界因素的短期干預對其影響有限。長期有規(guī)律參與健身氣功鍛煉能優(yōu)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其優(yōu)化程度受老年人參與健身氣功鍛煉年限、鍛煉頻率和每次鍛煉持續(xù)時間的影響,鍛煉年限越長、鍛煉頻率越高鍛煉效果較好。限于每個老年人身體條件不同,老年人參與健身氣功鍛煉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和頻率上都應根據(jù)個人的健康狀況來確定,每次鍛煉后以不殘留疲勞為宜。
4 參考文獻
1張力為,毛志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綜述)〔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14(4):42-7.
2虞定海,陳文鶴.五禽戲練習對中老年女性體質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4;23(3):309-10.
3虞定海,王敬浩.中老年人五禽戲鍛煉3個月前后NK細胞活性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5;24(5):602-3.
4張英根,李承道.健身氣功對中老年人心腦血管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2):98-101.
5鄭曉瑛.中國老年人口健康評價指標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7(4):144-52.
6赫爾雷格爾 D,斯洛克姆 JW,伍德曼RW,著.俞文釗,丁 彪,譯.組織行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2-6.
7楊建輝,呂 林,呂牧軒.體育活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490-1.
8李 靜.城市運動與不運動老年人EPQ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517-8.
9鄧 雷,馬兆富.不同項目和強度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人格和心理應激的干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1):1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