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顏金花 陳建蘭
(南昌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體內(nèi)生成大量的不成熟白細胞聚集于骨髓內(nèi),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失常,并且隨血液流向全身,導致貧血、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潤等癥狀〔1〕。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中,以65歲年齡段為主,男女均可出現(xiàn)。臨床根據(jù)CML患者骨髓內(nèi)異常白細胞計數(shù)(WBC)及癥狀分為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本文分析砷劑聯(lián)合用伊馬替尼治療絕經(jīng)后CML患者的療效及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我院腫瘤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絕經(jīng)后CML患者79例,經(jīng)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確診,能夠耐受治療藥物。排除標準:是否已經(jīng)絕經(jīng)尚不明確的婦女、對治療藥物不能耐受、生存期<3個月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男28例、女12例,慢性期26例、加速期9例、急變期7例,年齡52~68歲,平均年齡(61.8±5.7)歲,平均絕經(jīng)時間(6.8±5.5)年。對照組39例,男26例、女13例,慢性期24例、加速期8例、急變期7例,年齡53~69歲,平均年齡(62.4±6.1)歲,平均絕經(jīng)時間(7.1±5.8)年。兩組年齡、性別、疾病臨床分期、絕經(jīng)時間差異不顯著(P>0.05)。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伊馬替尼(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20100263),根據(jù)病情決定用量:慢性期伊馬替尼400 mg/d;加速及急變期600 mg/d,如存在較明顯的用藥不良反應,可酌情降低劑量。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三氧化二砷(北京雙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65)7 mg/m2聯(lián)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
1.3療效評價及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定主要根據(jù)中國慢性髓系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中的標準,統(tǒng)計治療后第12個月后的血液學緩解指標(CHR)、微小細胞遺傳學緩解率(MCyR)、部分細胞遺傳學緩解率(PCyR)、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率(CCyR)、完全分子學反應率(CMR)變化情況及1、3年疾病無進展生存率(PFS)、總生存率(OS)。②3年PFS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治療前WBC、病程、絕經(jīng)年齡、治療前是否使用干擾素治療、發(fā)生嚴重血細胞減少。
1.4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t檢驗或配對t檢驗及χ2檢驗。
2.1兩組療效評價 治療組CHR、MCyR、PCyR、CCyR、CMR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種療效緩解率情況比較〔n(%)〕
2.2兩組治療1、3年后PFS、OS比較 治療1、3年后治療組PFS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1、3年兩組OS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1、3年的PFS、OS情況〔n(%)〕
2.3治療后第3年的PFS影響因素分析 治療后第3年的PFS為36例(45.57%),治療前WBC、病程、治療前是否使用干擾素、發(fā)生嚴重WBC減少會影響絕經(jīng)婦女CML患者的治療效果(P均<0.05),見表3。
表3 CML患者PFS影響因素分析
CML是一種較罕見的惡性腫瘤,每10萬人中僅有1~2例患者,可發(fā)于任何年齡段人群中,但以中老年人群為主〔2〕。CML病程進展較為緩慢,且多數(shù)患者疾病分析為慢性期,但每年約有4%可能由慢性期轉(zhuǎn)化為加速期或進展期。CML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研究認為可能與費城染色體有關,90%~95%以上的患者可檢測出費城染色體〔3〕。多數(shù)CML患者伴有ph1染色體陽性情況,患者9號染色體的原癌基因Abl異位至22號染色體的一段癌基因(即Bcr簇區(qū))上,這兩種基因相互作用可導致白細胞大量增殖,進而誘發(fā)白血病〔4〕。早期CML患者無明顯外在癥狀,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及異常白細胞增殖,患者骨髓功能逐步損傷,局部器官浸潤,患者將出現(xiàn)貧血、頭暈、氣促、乏力、反復感染且感染難愈、易出血且出血難止、月經(jīng)不規(guī)律出血、脾大、盜汗等癥狀。一旦患者進入急變期患者可能合并骨髓外原始細胞侵犯情況,危及患者生命〔5〕。目前,CML主要救治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而常用的藥劑有伊馬替尼、三氧化二砷等。
伊馬替尼是臨床常用的CML及胃腸間質(zhì)瘤治療藥物,其是苯氨嘧啶的衍生物,屬于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一類〔6〕。CML患者應用本品后,其體內(nèi)ABL酪氨酸激酶活性被抑制,而Bcr-Abl細胞大量增殖,患者癥狀逐步減輕〔7〕,伴一定的副作用,如貧血、中性線粒細胞減少、頭暈、惡心、嘔吐、水腫等,因此實際臨床用藥中,需嚴格控制劑量,并根據(jù)患者癥狀、不良反應情況及時調(diào)整劑量〔8〕。體外研究顯示,三氧化二砷可誘導Bcr-Abl陽性細胞凋亡,并可下調(diào)Bcr-Abl癌蛋白水平,增強伊馬替尼的促凋亡活性〔9〕。研究顯示,三氧化二砷可作用于Flkl+CD34-CML干細胞,有效抑制CML干細胞活性,加速凋亡〔10〕。
4 參考文獻
1祝 軍. 伊馬替尼聯(lián)合三氧化二砷治療進展期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療效觀察〔J〕. 河北醫(yī)藥, 2010;32(9):154-5.
2羅晶珠,趙經(jīng)慧,盧潤章,等. 三氧化二砷對伊馬替尼耐藥細胞株32Dp210T315I的體外抑制作用研究〔J〕. 國際免疫學雜志, 2012;35(5):130-1.
3鐘巧玉,楊 紅,杜香洲. 三氧化二砷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5例〔J〕. 白血病·淋巴瘤, 2012;21(6):171-2.
4Dixon AS,Miller GD,Bruno BJ,etal. Improved coiled-coil design enhances interaction with Bcr-Abl and induces apoptosis〔J〕. Mol Pharm, 2012;9(1):136-7.
5李小豐,劉秋菊,李景賀,等. 三氧化二砷對T315I突變細胞株KBM5R細胞周期的影響〔J〕. 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37(2):169-71.
6Branford S,Hughes T. Detection of BCR-ABL mutations and resistance to imatinib mesylate〔J〕. Meth Mol Med, 2006;5(125):144-6.
7盧潤章,邱 林,王曉丹,等. 三氧化二砷對伊馬替尼耐藥bcr-abl基因突變細胞株生長抑制作用的研究〔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09;30(1):169-70.
8劉金花,王曉丹,趙雪飛,等. 三氧化二砷抑制耐藥bcr-abl突變細胞株生長的機制〔J〕. 白血病·淋巴瘤, 2010;19(7):133-4.
9崔亞娟,王光平,徐嘉鷹,等. ABL激酶區(qū)突變的檢測與伊馬替尼耐藥〔J〕. 中南藥學, 2013;11(3):152-3.
10夏君燕,劉紅星,王 芳,等. 我國210例伊馬替尼耐藥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和Ph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BL1基因突變特征〔J〕.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2;35(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