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倩 王占坤 潘琳玲 吳蘭花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13)
人口老齡化對全球經濟發(fā)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何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使老齡化平衡發(fā)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研究和探討的問題〔1〕。老年人生活質量指老年人個體或群體對自己的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程度,和對來年生活質量的全面評價。死亡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如何看待死也影響了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命質量。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大學學員的死亡態(tài)度和生命質量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在老年大學學員共發(fā)放問卷225份,收回問卷194份,得有效問卷152份。其中,男51例,女101例;初中以下學歷75例,初中以上學歷77例。
1.2研究工具
1.2.1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2〕又稱簡短36條目疾病結果量表,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04;復測相關系數為0.763。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中文版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修訂版〔3〕量表的各條目與所屬維度的Pearson相關系數在0.32~0.850;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在0.585~0.853,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和折半系數分別為0.840、0.843。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
2.1老年大學學員生存質量現狀 老年大學學員的生命質量較好,生理功能(88.10±12.71)分、社會功能(90.50±12.70)分、生理職能(81.09±31.52)分、情感職能(82.68±32.99)分、總體健康(57.96±14.72)分、心理健康(81.21±15.14)分、軀體疼痛(77.21±20.28)分、活力(75.20±15.91)分。
2.2老年大學學員死亡態(tài)度現狀 老年大學大部分學員對死亡持中立態(tài)度,害怕死亡或瀕死為(14.74±4.05)分,中立接受為(22.16±3.88)分,趨近導向為(12.41±3.61)分,逃離導向為(12.20±3.27)分。
2.3老年大學學員生命質量在性別和文化程度上的差異 老年大學學員生命質量的生理職能和情感職能的性別差異顯著,且男性高于女性(P<0.05),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P>0.05);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軀體疼痛的文化程度差異顯著(P<0.05),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大學學員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和情感職能顯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學員(P<0.01),軀體疼痛顯著低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學員(P<0.05),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4老年大學學員死亡態(tài)度在性別和文化程度的差異 老年大學學員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差異顯著,且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5),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害怕死亡和中立接受死亡差異顯著(P<0.05),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大學學員害怕死亡顯著高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P<0.05),中立接受死亡卻低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P<0.01),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1 老年大學學員生命質量的性別、文化程度差異±s,分)
表2 老年大學學員的死亡態(tài)度的性別、文化程度差異±s,分)
2.5老年大學學員生命質量和死亡態(tài)度的關系 老年大學學員害怕死亡和總體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顯著負相關,中立死亡和軀體疼痛、總體健康、心理健康、活力、社會功能顯著正相關,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與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顯著負相,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與生命質量相關不顯著。見表3。
表3 老年大學學員生命質量和死亡態(tài)度的相關
總體看,老年大學學員的生存質量較好。這可能是因為老年大學學員本身文化素質較高,比較注重生存質量。同時,也與我國醫(y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關。
本文顯示,①男性老年大學學員的生理職能和情感職能顯著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生理功能相對女性來說衰退較遲有關。此外,男性在處理事務更講究原則,受情緒影響較小,情感職能相對較高。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其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顯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學員,而軀體疼痛顯著低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大學學員。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具有更高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他們能及時通過就醫(yī)等途徑解決病痛;第二,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業(yè)余愛好較豐富,擁有好的精神寄托,遇事能很快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4〕。
整體來說,大部分老年大學學員對死亡持中立態(tài)度。這可能是由于他們本身文化素質較高,再加上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推廣,更多的老人能科學客觀地看待生命。
本文結果顯示,①男性的趨近導向死亡態(tài)度顯著高于女性。這與性別角色有關,長期以來受傳統性別文化差異的影響,老年男性在社會角色的認知上存在著認同傳統文化的傾向〔5〕。男性更堅強勇敢。女性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感較強烈,相關研究曾顯示:女性老人的焦慮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男性〔6〕。因此,面對死亡時,男性更冷靜,死亡焦慮較輕。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大學學員害怕死亡顯著高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其中立接受死亡低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這是因為初中文化以下的老人對死亡知之甚少,無法科學客觀看待死亡。
總的來說,害怕死亡和逃離導向的死亡態(tài)度與生命質量顯著負相關,中立死亡接受的死亡態(tài)度與生命質量顯著正相關,而趨近接受導向的死亡態(tài)度與生命質量相關不顯著。持害怕死亡態(tài)度的老年大學學員,由于害怕生命的終結,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而影響生命質量;持逃離導向死亡態(tài)度的老年大學學員將死亡看作一種解脫。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觀念,不利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甚至造成惡性循環(huán),從而降低生命質量;而持中性死亡接受的老年大學學員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組成部分,科學看待死亡,進而能進行生活規(guī)劃,生命質量較高。趨近接受導向認為人有來世,其死亡焦慮較低。持這種死亡態(tài)度的人多為有宗教信仰的人相信美好的來世,但又受信仰虔誠度、死后審判等影響,使得趨緊導向死亡接受對他們的生命質量影響不大。
4 參考文獻
1黃 艷,黃衛(wèi)東.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中醫(yī)養(yǎng)生〔J〕.護理研究,2011;25(8):1975-6.
2李 娟,王 宏.SF-36量表第二版應用于重慶市區(qū)居民生命質量研究的信效度檢驗〔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14):1342-4.
3朱海玲,史寶欣.中文版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修訂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8):51-3.
4李金宴,張文謙,王偉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1):112-3.
5王希華,周華發(fā).老年人生活質量、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現狀及相互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30):676-7.
6賈守梅,時玉潔.上海市市區(qū)空巢老人焦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12B):3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