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見安,王 麗,楊智學,鄧群好,黃轉明,香映芳
(東莞市橫瀝醫(yī)院護理部,廣東 東莞 523460)
體溫作為生命體征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能夠穩(wěn)定機體體溫,臨床上將核心溫度(直腸溫度或鼻咽溫度)低于36℃時稱為低體溫[1]。腹部創(chuàng)傷手術患者需全身麻醉,腹腔暴露時間長,術中大量輸液及沖洗,容易導致圍手術期低體溫。而術中低體溫會增加切口或手術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直接導致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延長、切口感染、凝血功能減慢等一系列臨床問題[2]。本研究系統(tǒng)分析本院60例腹部創(chuàng)傷急診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東莞市橫瀝醫(yī)院2011-06~2013-05腹部創(chuàng)傷急診手術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32~69歲,平均年齡(54.42±10.37)歲;美國麻醉協(xié)會(ASA)標準分級Ⅰ~Ⅱ級,預計手術時間2~2.5 h者。采用隨機化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入綜合保溫組和對照組各30例。綜合保溫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68歲,平均(55.25±11.43)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l4例;年齡33~69歲,平均(53.73±9.37)歲。納入標準:創(chuàng)傷指數(shù)8~18分(根據(jù)創(chuàng)傷部位、損傷類型、心血管狀態(tài)、呼吸和神志五個方面),手術時間2~4 h。同時排除近期有感染史、甲狀腺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凝血功能異?;颊摺山M患者在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組患者均不給予術前藥物。入室后常規(guī)行MAP、HR和氧飽和度監(jiān)測。依次給予芬太尼5 μg/kg、丙泊酚2 mg/kg、順阿曲庫銨0.2 mg/kg誘導,成功后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維持PETCO230~40 mmHg。術中以丙泊酚4~8 mg·kg-1·h-1、瑞芬太尼0.2~0.4 μg·kg-1·min-1維持麻醉,持續(xù)推泵注入順阿曲庫銨維持肌松。兩組患者均在室溫24~25℃、濕度50%~60%的層流手術間完成。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處理,所輸液體及體腔沖洗液均在室溫下保存,不使用溫鹽水紗布等主動保溫措施。
1.2.2 保溫組 術中輸注預熱液體(37℃~38℃),體腔沖洗液加溫至40℃,使用充氣加溫毯,術中輸注氨基酸500 ml增加代謝率[3]。
1.3.1 體溫監(jiān)測 應用DAFH4000型多參數(shù)監(jiān)護儀連續(xù)監(jiān)測患者直腸溫度,溫度探頭放置于直腸內5 cm左右。記錄術前、手術開始30 min、1 h、2 h及手術結束時的直腸溫度。
1.3.2 炎癥指標監(jiān)測 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48 h、72 h抽肘靜脈血化驗,記錄兩組患者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體溫、術后切口愈合情況。
1.3.3 觀察術后切口愈合情況 甲級:切口愈合良好,乙級:切口有炎癥反應,但無化膿,丙級:切口化膿。
保溫組甲級愈合24例,乙級愈合6例,無丙級愈合,對照組甲級愈合16例,乙級愈合14例,無丙級愈合,切口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
兩組術中及術后體溫均有所下降,保溫組下降數(shù)值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核心體溫情況比較(℃,
術后24 h、48 h、72 h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與術前比較,保溫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意義統(tǒng)計學P<0.05,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各檢測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術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段對照組比較(P<0.05)
腹部創(chuàng)傷患者,因其切口及器官長時間暴露于環(huán)境溫度下,術前皮膚消毒、全身麻醉及肌松藥的應用、手術中反復用鹽水沖洗及輸液、手術室室溫調節(jié)不當或不及時等因素均可導致溫度下降[4]。實驗研究表明,核心體溫每降低1℃,血液粘滯度增加2%,體核溫度每下降1℃,腦血流量下降6%~7%,并導致臨床癥狀[5]。當以直腸溫度或鼻咽溫度為代表的人體核心體溫在34~36℃時,患者感覺不舒適,當寒戰(zhàn)出現(xiàn)時加速氧消耗使病情不穩(wěn)定,而進入危險狀態(tài),當核心溫度降至32~34℃時患者生理功能下降,然而在數(shù)小時內通過某些干預因素可使溫度恢復。而核心溫度<32℃,將會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6]。
國內外學者對維持圍手術期患者正常體溫的重要性有較深刻的認識,建議在手術期間應盡量使患者身處一個溫暖的恒溫環(huán)境,盡量避免患者在術中由于液體溫度較低或其他因素帶來的熱能的損耗,防止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使其術中體溫得以保持恒定[7]。目前臨床上有關保溫的方法很多,但采用棉毯或者預先加溫過的毯子為通過阻止患者溫度與室溫的交流以免體溫進一步降低為患者保溫的方式,由于此種毯子的溫暖很快會消散,不能將熱量儲存在體內,保溫效果有限。而單獨使用輸液加溫器來防止低溫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效果不佳[8]。
本研究中,通過使用術中輸注預熱液體,體腔沖洗液加溫,使用充氣加溫毯,術中輸注氨基酸以增加代謝率等綜合保溫方式,結果顯示綜合保溫組切口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中及術后體溫下降,保溫組下降數(shù)值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鈣素原、C反應蛋白與術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通過術前使用充氣加溫毯,輸注液體預熱及沖洗液加溫,術中輸注氨基酸以增加代謝率等綜合保溫方式,可有效的維持正常體溫,促進腹部創(chuàng)傷手術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減少炎癥反應,減少了并發(fā)癥,值得臨床重視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邱水蓮.腹部手術全麻患者術中保溫的影響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3,22(19):86-86.
[2]劉敏.術中保溫對老年手術患者切口愈合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8):1882-1884.
[3]張幼麗,鄭瓊,吳金鳳,等.術中保溫對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4):86-87.
[4]高金蓮,曲海芹.復合保溫改善腹部手術術中低體溫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3,53(18):45-46.
[5]劉永寧.術中保溫對胃癌術后SSI發(fā)生率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33-34.
[6]劉永寧.術中體溫與手術部位感染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14):186-188.
[7]Leslie K,Sessler D I.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n the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2003,17(4):485-498.
[8]許力,趙晶,黃宇光,等.術中保溫對患者核心體溫的影響[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6):1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