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銘鑫 何 磊
(河南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河南 中牟 451450)
腰椎病多發(fā)于50歲以后人群,病因較復雜且各有不同,但大多以腰椎受外力或腰椎退行性病變?yōu)橹?,患者主訴癥狀涉及頸、肩、腰、腿痛〔1〕。各種原因所致腰痛均不同程度與腰部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腰椎失穩(wěn)等相關(guān),而一些增強軀干肌力的訓練則對腰痛患者有一定療效〔2〕。本研究觀察口服根痛平膠囊配合腰背部肌群功能訓練對腰椎病患者的療效。
1.1研究對象 腰椎病患者36例,年齡50~65歲,平均54.86歲,男21例,女15例。以腰腿疼痛為主訴,行走、下蹲活動受限,直腿抬高實驗<50°,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體格檢查、CT、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狹窄、腰椎體滑落、腰椎小關(guān)節(jié)紊亂、腰肌勞損等,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8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根痛平膠囊(北京京鐵華龍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飯后服用,3次/d,3粒/次)配合靜養(yǎng)休息自我調(diào)節(jié)治療,每4 w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治療組:以對照組方式和劑量口服根痛平膠囊,并配合腰背部功能訓練的方法治療2個療程,共計8 w。功能訓練內(nèi)容與方法如下:①左右轉(zhuǎn)腰:兩腿略微分開,兩手叉在后腰部,以腰為軸心繞圈轉(zhuǎn)動身體。若疼痛劇烈,動作可以緩慢一點。先往左邊轉(zhuǎn),再往右邊轉(zhuǎn),各轉(zhuǎn)20~30圈/組。②俯臥兩頭起:俯臥于床,雙手置于腦后,先后做雙下肢交替抬舉,雙下肢同時抬舉,上半身后伸抬起,身體兩側(cè)同時抬離于床等動作。上述動作各10~20次/組。③團身抱膝:仰臥于床,先后做屈髖屈膝、仰臥起坐,或仰臥起坐接雙手抱膝貼胸等動作各15~20次/組。④反復挺腹:取站立位,雙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向后,十指相對,掌心貼與后背處脊柱左右側(cè),雙手支撐后背腹部反復向前做挺腹動作,40~60次/組。⑤脊柱蛹動:站立,雙腳與肩寬,兩手自然下垂,重心移至足跟,然后雙膝下蹲,使整個脊柱輕輕地做前后且向上呈波浪式蛹動,直立后勿停,再行前后向下作波浪式蛹動,連續(xù)做蛹動5遍后再做全脊柱前后浪狀大蛹動3次。初做時蛹動幅度和用力不宜過大,以后逐步加大。如此反復做2~3 min/組。⑥懸掛牽伸:雙手攀高處橫杠,腰背部肌群不發(fā)力,應(yīng)盡量放松,雙足略離地即可,每次牽伸1 min左右。如上動作由①至⑥做循環(huán)訓練,訓練時循序漸進,初始訓練強度不宜過大。每天訓練1次,每次循環(huán)2~3組,每天訓練總時長30 min左右。療程期間避免腰椎負重造成椎骨擠壓。
1.3療效評定 治療8 w后評價。疼痛積分評定: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3〕(VAS),最大疼痛為10分,無痛為0分。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能恢復工作;顯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50°,休息1~2個月后能恢復工作;有效: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試驗≥30°,不能恢復工作;無效:腰腿痛無減輕,癥狀無改善。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一定程度改善,且以治療組的改善幅度較顯著,與治療前及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均P<0.05);治療組有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n=18)
表2 兩組治療后腰椎功能指標比較±s,n=18)
根痛平膠囊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處方中君藥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具有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使神經(jīng)根及周圍組織消除腫脹,緩解神經(jīng)根受到的壓迫及緊張性,從而達到止痛效果〔5〕,治療后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總體療效不理想。閆金玉等〔6〕指出,腰痛與肌力具有密切相關(guān)性,如下背痛患者往往伴有腹、背肌功能低下,從而導致腰椎穩(wěn)定性下降、腰椎關(guān)節(jié)失穩(wěn),加重了腰痛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造成嚴重影響。研究〔7〕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各項身體功能下降明顯,其中腰背部肌群功能下降也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腰背部疼痛的重要病因,適當做些腰背部功能鍛煉可以增強中老年人的肌力,對利于穩(wěn)定脊柱、緩解腰痛很有必要?,F(xiàn)代醫(yī)學證明,運動對骨骼肌系統(tǒng)有良好的作用,可使肌肉附著處的骨突增大,骨密度增高,肌肉力量增強;也可以改善骨、關(guān)節(jié)、韌帶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代謝過程,使骨骼的有機成分增加,無機成分減少,使骨的強度、韌性增加,延緩骨質(zhì)的退行性變。通過腰背部肌群的功能訓練一方面能增強其腰背肌功能,可改善腰背肌狀態(tài),從而形成強有力的“腰圍”保護,以代償、維持腰背肌支撐作用,最大限度發(fā)揮脊柱生理功能,同時也可以恢復腰椎生理彎曲和腰部小關(guān)節(jié)滑動,可幫助解除小關(guān)節(jié)粘連〔8〕;另一方面功能訓練也使椎間隙、纖維環(huán)及椎間韌帶發(fā)生旋轉(zhuǎn)、牽拉,產(chǎn)生周邊壓力,突出物易于回納,可使椎體關(guān)節(jié)達到適應(yīng)狀態(tài)〔9〕。研究指出,通過必要的腰背部功能訓練,也可以對腰背部僵硬的肌群起到放松作用,改善體態(tài),增加靈活性和柔韌性,提高平衡感,可以緩解腰背部疲勞不適〔10〕。
4 參考文獻
1劉建生,趙建武.非融合技術(shù)治療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14-6.
2馬志洋.水中脊柱保健操訓練對慢性腰痛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57-8.
3李世春,郭昭慶.評分系統(tǒng)在腰椎疾患中的應(yīng)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5;15(12):758-61.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
5黃榮增,孟軍華,吳 娟.根痛平膠囊的質(zhì)量標準研究〔J〕.中國藥師,2010;13(4):507-8.
6閆金玉,李劍鋒.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25例病因探討及康復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9;31(8):574-5.
7邱建文,魏人前,張奮耿.腰背肌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遠期療效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413-4.
8望開森,彭克生.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4):287.
9衣錦光,王華軍,張文均,等.脊柱畸形老年人軀干質(zhì)心偏移的相關(guān)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8):1291-4.
10呂麗杰,張艷玲.加強髂腰肌功能訓練可有效防治老年人腰痛〔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