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玲 楊 春 李 廣 楊 璇 孫冬梅 騰孝宇 張會君
(遼寧醫(y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Weaver等〔1〕指出生存鏈的概念、心肺復蘇(CPR)實施時間和搶救成功率的關系。如果在4 min內(nèi)獲得有效的 CPR,其有50%的搶救成功率,但是,時間一旦超過6 min,成功率就會下降為4%〔2〕;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AHA)研究指出超過10 min,成功率會下降1%〔3〕。雖然,急救醫(yī)療服務(EMS)系統(tǒng)逐步完善,但有資料顯示,120急救車到達事發(fā)地點的平均時間是15~20 min,甚至更長〔4〕。Ringh等〔5〕指出通過CPR急救可有效地縮短EMS啟動生存鏈的時間,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并且Rajapakse等〔6〕指出心臟驟停后患者的存活率依賴于CPR的實施質量、反應時間。CPR的高效及時的實施,離不開護理人員良好的CPR知識。但是,據(jù)Finucane〔7〕研究顯示,在美國某些養(yǎng)老院中只有不到2.3%的心臟驟停的患者獲得護理人員及時有效的CPR急救,從而幸存。Lyons等〔8〕研究顯示,在養(yǎng)老機構中發(fā)生的心臟驟停的事件,其第一目擊者中,66%為護理人員,但是由于缺少知曉實施CPR知識,導致僅有不到11%的心臟驟停的患者獲得CPR,其調查結果顯示其最大的原因就是CPR知識的掌握程度低下。本研究旨在了解高級養(yǎng)老護理員CPR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1.1調查對象 分層隨機整群抽取遼寧省養(yǎng)老機構的432例養(yǎng)老機構的護理人員。納入標準:符合國家規(guī)定,被評定為高級護理人員;自愿參加。排除標準:不參與實際養(yǎng)老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調查期間不在工作崗位。
1.2調查工具 自行編制CPR調查問卷。通過大量閱讀中外文獻,根據(jù)最新版AHA 2010國際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結合歐洲復蘇協(xié)會(ERC)的多項選擇題測試卷(MCQ),謝美蓮等〔9〕相關的文獻,確立此次調查問卷的核心條目。問卷發(fā)送至8位專家,由專家進行問卷的內(nèi)容效度的考評,測得所有條目的CVI>0.89;問卷的信度通過重測信度來表示,測得其在信度在0.91。
1.3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問卷進行調查:包括兩個部分:①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職稱、工資、是否經(jīng)歷過CPR知識的培訓;②CPR理論知識測評,采用單選的形式,共計20題,包括最佳搶救時間、判斷意識、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等題目。每道題目有3個選項,1個正確答案,正確計1分,共計20分。收回有效問卷432份(95.89%)。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F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Wald 概率統(tǒng)計法)。
2.1CPR知識理論測試問卷各題目的得分情況 CPR知識理論測試問卷各題目得分正確率為急救電話415人(96.1%)、發(fā)現(xiàn)急救狀況首先應該怎么做314人(72.7%)、心臟驟停,應安置何種體位381人(88.2%)、最有效的判斷呼吸停止的指標174人(40.3%)、判斷心跳停止的標準240人(55.6%)、實施急救時,首先進行的操作100人(23.1%)、氣道開放的最常用方式210人(48.6%)、胸外心臟按壓的部位295人(68.3%)、心臟按壓的頻率230人(53.2%)、按壓時手臂的擺放306人(70.8%)、按壓的方向380人(88.0%)、按壓的時間間隔292人(67.6%)、按壓的深度39人(9.0%)、呼吸和按壓的比例222人(51.4%)、心肺復蘇完全有效的標志61人(14.1%)。
2.2影響急救知識的相關因素的分析 使用單因素分析,在 α=0.5 水平,初篩出與急救知識得分相關的因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職稱、是否經(jīng)歷過CPR知識的培訓。 見表1。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以急救知識的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對急救知識總分有影響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引入-剔除發(fā)(其標準是分別是0.05,0.10),進行多元逐步回歸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是否經(jīng)歷過CPR知識的培訓是心肺復蘇知識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1 影響?zhàn)B老機構高級護理人員急救知識的相關因素分析
表2 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
R=0.655,R2=0.42,線性回歸方程Y=3.266-0.946X1+0.878X2-0.594X3+1.336X4+2.432X5
CPR操作帶有一定的危險性,操作不當時很有可能造成心胸肺部的損傷,所以,對于最佳的按壓深度,絕大多數(shù)的護理人員不能回答正確。知識是一個積累和遺忘雙向進行同時進行的過程,年齡小學習知識雖快,但經(jīng)驗欠缺,年齡過大,雖經(jīng)驗豐富,但是人的思維、記憶、反應等方面的能力都降低,這兩種情況都導致知識的掌握不理想〔10〕。
高學歷護理人員在其他一些醫(yī)學知識方面掌握程度較好,在國外也有報道〔11〕。這可能是由于學歷越高者擁有著較好的學習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高學歷者一般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樂于接受培訓教育;高學歷者對自身的期望也相對較高,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欲望也更強烈;還有,高學歷者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相對多。
女性的耐心、細心、有責任心,女性細心、照顧的本質特征是與生俱來的,同時也是跟社會的特征形態(tài)相關的;養(yǎng)老機構中絕大多數(shù)為女性,其學習討論交流等方面相對容易。
已婚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家庭方面的物質和精神支持,身心、健康、情緒等方面都要穩(wěn)定一些,家庭的幸福使得其在工作中更加有積極性,在學習培訓的效率方面要優(yōu)于未婚者;同時,已婚者一般有著相對豐富的社會閱歷,社會關系也更加的多樣化和更好的穩(wěn)定性,已婚者常常要考慮到照顧家人,常有著更多的學習醫(yī)學相關知識的欲望和興趣,興趣驅使下的知識學習會更加深刻和深入。
Robak等〔12〕研究顯示,培訓的方式可以使得醫(yī)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CPR的知識,并且自身還能夠獲得遠高于培訓意義的利益。Rajapakse等〔6〕斯洛文尼亞的公眾的CPR知識進行電話性質的500例的橫斷面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歷過培訓的公眾其知識的知曉率差不多是為參加者的2倍。
4 參考文獻
1Weaver WD,Hill D,F(xiàn)ahrenbruch CE,etal.Use of the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in the management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1988;319(11):661-6
2李玉肖,陳實娥,朱 瓊.培訓警務人員心肺復蘇技能的方法及意義〔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58-60.
3ECC Committee,Subcommittees 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Ⅳ1-203.
4高海娟.急性心肌梗死30例院前急救護理干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5):14-5.
5Ringh M,Herlitz J,Hollenberg J,etal.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utside home in Sweden,change in characteristics,outcome and availability for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09;17:18.
6Rajapakse R,Noc M,Kersnik J.Public knowledg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Republic of Slovenia〔J〕.Wien Klin Wochenschr,2010;122(23-24):667-72.
7Finucane TE.Attemp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nursing homes〔J〕.American J Med,1993;95(2):121-2.
8Lyons D,Gormley N,Zulfiquar W,etal.CPR in the nursing home:fool′s errand or looming dilemma〔J〕? Ir J Med Sci,2011;180(3):673-8.
9謝美蓮,吳 瑛,高 麗,等.公眾心肺復蘇培訓效果評價工具的研制和信效度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09;6(6):249-52.
10劉 麗,尹 姣,黃 菲,等.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想象能力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4):792-3.
11Diane U,Kimberly B,Chery B,etal.Evidence-based practice:beliefs,attitudes,knowledge,and behaviors of physical therapists〔J〕.Phys Ther,2003;83(9):637-9.
12Robak O,Kulnig J,Sterz F,etal.CPR in medical schools:learning by teaching BLS to sudden cardiac death survivors -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medical students〔J〕? BMC Med Edu,200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