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設計如何與社會有機互動?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尤其是面對今日消費社會繁華背后的貧窮、災害、不公時,如何用藝術之眼觀察,設計之手解決問題?
我們從三個小小的側面入手,它們包括:新加坡攝影師以《貧困線》為題,從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最低貧困線標準之下人們可以購買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著手,拍攝不同飲食文化下的食物的“群像”,透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貧窮標簽之下的選擇困頓,以及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食品政策與貧窮的關系。中國建筑師朱競翔十余年關注輕體建筑系統(tǒng)的研發(fā),在中國內地2008年和2010年地震災難之后的援建中,根據研發(fā)的輕型復合建筑系統(tǒng),為受災兒童設計和建造了新型的學堂——“新芽”學堂。作為往后一系列實踐的起點,“新芽”學堂展現了輕型復合建筑的優(yōu)越特性:重量輕、運輸方便、易于搭建和拆卸、造價便宜、環(huán)保等,為正在過度追求復雜的城市建筑提供另一種選擇。南非建筑師帕希洛瓦則用極低的成本,融合當地古老沙土造房的技術,在自己家鄉(xiāng)開普敦貧民棚戶區(qū)完成建筑計劃“10×10經適房項目”,并在此后以一己之力在落后的家鄉(xiāng)推進為公眾設計的理念。“用建筑改變社會”是他的愿景,但是一切如他所說:“你不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
自從有人類文明的歷史,藝術與設計就處處與人相關,與人所在的環(huán)境相關。藝術與設計也積極地反應我們和時代的問題,折射出社會的整體意識。這里呈現的三個案例,代表著背后一群設計師和藝術家,用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定義著藝術與設計的另外一個維度: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