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璽
〔關鍵詞〕 地理教學;問題教學模式;基本結構;實施;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085—01
一、“問題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與實施
“三環(huán)”: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發(fā)現、提出問題,并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第二環(huán)節(jié),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第三環(huán)節(jié),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并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fā)展”問題。
“六步”:第一步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第二步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標要求,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是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是對假設方案進行推論,嘗試解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這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使問題解決,并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
二、“問題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筆者在近兩年開展了甘肅省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課題“問題教學法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和實際教學中,越來越感受到它對于提高地理課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課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嘗試。
1.課前:知識點問題化——“生成”問題
首先,教師在深入鉆研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列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
如何把知識點設計成各種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利于課堂探究的小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廣泛的查找資料并搜集相關的素材,把每個知識點盡可能地設計成緊扣課標要求、聯系生活實際的小問題。例如,“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課的主要知識點和知識結構如下:
(1)城市等級的大小與服務種類、服務范圍有何關系?
(2)城市等級的提高必將帶來服務范圍的擴大,影響城市等級或服務范圍的因素有哪些?
(3)上海市發(fā)展與影響城市等級的因素有怎樣的相關性?
……
從以上問題設計中可以看出,問題的設計應當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易于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有爭論的話題和社會熱點問題;教師應當在課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資料的收集、話題的選擇、活動方式的確定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具有預見性,在課前要能預測出學生將會出現的情況并確定解決的辦法。
2.課上:解決設計的問題,掌握基礎知識——“探索”問題
教師在運用“問題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教學時,應嘗試從這樣幾個程序開展教學:展示問題(預習成果)→師生討論→歸納知識點或結論→練習反饋或實踐,這種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之中,符合認知規(guī)律,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就以“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課為例:首先可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針對精心設計的問題去看書、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每個問題充分交流,可以解決一些較簡單的探究性問題,如城市等級的大小與服務種類、服務范圍的關系等;對一部分學生的疑點、難點問題,可采用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尖子生釋疑,教師歸納,如影響城市等級或服務范圍的因素問題;對較難理解的問題,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提供科學的思路、方法,引導學生探究答案;然后再把每個問題對號入座,歸納出本課的知識點或總結得出正確結論。最后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新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3.課下:探索問題,驗證解決,并進一步拓展問題——“發(fā)展”問題
在思考問題中歸納出知識,或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固然重要,但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引發(fā)出新的問題則更有意義。課堂上的作業(yè)以及課外作業(yè),教師都可以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聯系問題探究提出一些新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無意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遷移知識、發(fā)散思維的習慣和能力,進而孕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還有,對教學過程中重新發(fā)現的問題或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下思考、討論或查找資料并寫出研究論文。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