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鋒,陳賽喜 (福建省寧德市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福建 寧德 352000)
由于職業(yè)范圍不斷擴展,護理責任不斷增加,而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未相應改善,導致護士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臨床護士因工作的性質(zhì)和特點而成為下肢靜脈曲張高危人群。筆者通過調(diào)查、強調(diào)各種措施的重要性以提高她們的警惕性,進而降低護士此病的患病率?,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4月1日~2013年4月20日在某兩所三甲醫(yī)院各選100名護士,其中內(nèi)科、外科各50名。隨機選取各科室不同年齡階段的護士。入組條件:①在職的臨床護士;②工作時間≥1年;③本人自愿參加本次調(diào)查。200名臨床護士,男15名(7.5%),女185名(92.5%);年齡22~50歲,平均36歲。其中護士70名(35%),護師80名(40%),主管護師40名(20%),副主任護師10名(5%);工齡1~5年60名,6~10年50名,11~15年50名,15年以上40名。
1.2 研究方法:采用自設問卷的方法,該問卷在筆者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并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完成,將其發(fā)給入選標準者,調(diào)查時采取統(tǒng)一的引導語,問卷由護士自行填寫,不要求署名,問卷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率100%。
1.3 研究工具:自制問卷調(diào)查表,包括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研究對象的年齡、工齡、職稱、科室、下肢靜脈曲張狀況及防護措施等相關知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構成比描述。
1.5 下肢靜脈曲張診斷標準臨床特征:靜脈曲張最常見的主要癥狀是腿部疼痛,不適感與日俱增,晚間感到腿部疲勞、沉重、疼痛、酸脹不適,夜間可發(fā)生下肢和足部肌肉痙攣。體征:下肢淺表靜脈擴張、隆起、迂曲,以小腿內(nèi)側為明顯,進行性加重,踝部常有水腫[1]。有時可并發(fā)血栓性靜脈炎和急性淋巴管炎。診斷性試驗:根據(jù)深靜脈通暢試驗和靜脈瓣膜功能狀態(tài)試驗而確診。
不同工齡、科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fā)病率,不同科室護士采取防護措施情況,不同科室護士關注自己下肢靜脈的情況詳見表1、表2和表3。
表1 不同工齡、科室護士下肢靜脈曲張發(fā)病率[n=100,例(%)]
表2 不同科室護士采取防護措施情況[n=100,例(%)]
表3 不同科室護士關注自己下肢靜脈的情況[n=100,例(%)]
結果表明,6~15年工齡的護士發(fā)病率最高,200名調(diào)查對象中內(nèi)科護士發(fā)病24例,占24%;外科護士發(fā)病39例,占39%,隨著工作年限延長發(fā)病率增加,但內(nèi)科護士發(fā)病數(shù)少于外科護士。研究對象中僅有40名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占20%,其余160名沒做防護措施或防護措施不足占80%。采取抬高雙下肢措施率最高為50%,而采取收縮小腿后部肌肉措施率最低為1%,內(nèi)外科護士采取防護措施情況相近。研究對象中經(jīng)常關注自己下肢靜脈情況平均為38.5%,很少關注為47.5%,不關注為14%,可見大部分護士不怎么關注自己的下肢靜脈,不能及早采取防護措施,從而無法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3.1 防護意識不足:臨床護士對于下肢靜脈曲張的防護意識低,防護不到位,防護知識水平不足: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①由于護士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多種角色,工作時間長,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再加上醫(yī)院各種評估、學歷考試、職稱考試、專業(yè)技能考核,因而沒有更多時間關注。②護理人員缺編,社會地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③對于下肢靜脈曲張可能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認識不足,未能引起充分重視。④不確定具體有哪些措施可以預防下肢靜脈曲張,不明確下肢靜脈曲張的誘因,個人主觀能動性低。⑤預防保健措施通常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很難做到持之以恒。
3.2 加強護士有關下肢靜脈曲張的防護教育:①定期開展講座及業(yè)務學習,了解相關知識進展情況,增強全面性防護的管理意識,明確其重要性。②解決護理人員編制短缺情況,改變領導重醫(yī)輕護的觀念。③根據(jù)不同工作時間或不同工作類別給予個性化培訓、指導從而提供參考依據(jù)。④科學管理,彈性排班,制訂合理的工作流程,減輕護士重復勞動,給護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及氛圍。⑤加強對防護細節(jié)的講述及培訓,引導護士掌握并正確運用相關防護措施,增強自我保健意識。⑥合理利用業(yè)余時間,加強有關知識的查閱,增強同事間的溝通,提高主觀能動性。
3.3 防護措施:①工作時使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減輕下肢水腫。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可適當活動左右腿或用力踮起腳跟,保持2~3 s,重復2~3次。②睡眠體位指導,休息或臥床時適當將下肢抬高30°~40°,30 min/d。③控制行為矯正法,不穿過于緊身的衣物,避免久站,坐時勿雙膝勿交叉過久,避免經(jīng)常提超過10 kg的重物,戒煙,加強體育鍛煉。④腿部按摩,兩手分別放在小腿的兩側,由踝部向膝關節(jié),揉搓小腿肌肉,幫助下肢靜脈血流向心流動。每晚檢查小腿是否有腫脹情況,睡前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腳,并按摩涌泉穴3~5 min。⑤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yǎng),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糧等,可選擇花菜、菠菜、棗、橙汁、香蕉、西紅柿等含鉀食物,狗肉、羊肉、雞肉等溫性食物,以溫通經(jīng)絡;粗糧應占每天主食的一半,以免缺乏Vit B導致免疫力下降;少食膏粱厚味及刺激性食品;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肥胖。⑥穴位針灸:取曲張靜脈易壓迫的經(jīng)絡,實施針灸,一般曲張靜脈多壓迫脾經(jīng)和腎經(jīng),針灸陰陵泉、三陰交、血海、涌泉、太溪穴、陰谷、承山等。在突起的靜脈曲張局部用火針點刺后,局部拔罐,如果有淤血可以拔出。艾條熏小腿巡行膀胱經(jīng)5~10 min。⑦耳穴療法:主穴取神門、耳中、對屏尖、下耳根;配穴取趾、跟、膝穴。采用耳穴壓丸法,根據(jù)不同的臨床癥狀選取主穴,配穴各2~3穴。每次取單側耳穴,每隔2~3天換貼另一耳穴,10次為1個療程,療程相間隔7~10 d。
針對發(fā)生原因,對護士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指導,并實施防護對策,制訂科學的、全面、安全可行的防護計劃,降低下肢靜脈曲張的發(fā)病率,減少、消除職業(yè)損害。最大限度保障護士身心健康,不斷提高工作和生活質(zhì)量,更熱愛護理事業(yè),更專心投入工作。
[1]喻文球.脈管炎與靜脈曲張[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0.